跳到主要內容

從待用咖啡(suspended coffee)看社會福利機制

「代用咖啡」(suspended coffee)這個新興概念源自於義大利那不勒斯,民眾先在咖啡店預付款項,店家一旦發現有貧窮老弱喝不起咖啡,就會主動提供給對方。這個方法引發許多人的注意,有更多不是咖啡店的店家願意支持並提供這項民間自發性的社會福利,而代用咖啡臉書上的官方帳號(SuspendedCoffeess)也已經有超過四萬人點讚。在台灣,有一家位在板橋青翠市場的小麵攤提供了這項服務。老闆娘看到代用咖啡地網站後深受感動,決心提供「代用麵」;她在白板上做上記號,有人購買代用麵就加一、有人食用就減一。這項活動想必深受好評,因為該市場內現在也有好幾家店跟進,儼然形成一種正向循環。

刊上新聞後,多數人看到這樣的消息都給與非常正面的評價,然而卻也有少數人提出了質疑──去掉情緒性的語言之後,部分質疑仍有其道理。首先,代用餐點(suspended food)是個完全沒有監督機制的制度,預付款項是否能毫無偏倚地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完全只能取決於店家的誠信其次,店家沒有真正具有信校度的方式去篩選出真正需要援助的貧弱者。簡而言之,付款的民眾無從分辨哪家店家值得信任、收款的店家也無從分辨誰是真正的弱勢。當然,我完全相信那位善良的麵攤老闆娘,是抱持著正向樂觀的援助精神開啟這項活動;然而,如果後續加入這項方案的部分店主藏匿禍心,那情況會怎樣演變呢?

很明顯地,先開啟這項活動的店家短期內會吸引人潮。人們看到新聞吸引而來吃麵消費,更可能吃完麵之後就順手多付了一碗麵的額度,看著自己的愛心成為白板上的一條橫線。假使多數民眾皆樂意到這樣的店家消費,就會引發其他店家的跟風;在沒有監督機制下,提供這項服務對店家而言沒有任何損失,一方面是招攬顧客的廣告,另一方面還可以收到預付款項增加現金流,更惡質一點的店家甚至可能把這些款項中的部分納為己用。接著部分貧窮者(或者不貧窮但假裝貧窮的人)抱怨在某些店裡面始終不提供食物,引發社會大眾對這類店家的質疑。最後,這些動機良善、執行無誤的正派店家同時受到媒體攻擊,在不堪記者連日騷擾的情況下只得停止服務。最後,願意持續這項服務的店家又會縮減到很少或者沒有,這些店家能得到的經費也將大不如前。

我們當然期待這個彰顯人性光明面的制度能夠永存,但這個缺少監督與審核機制的制度,只有在社會風氣非常良善無私、發起活動的店家都非常正義自律的情況下,才不走向自我崩解的終點。人性有光明也有黑暗、有利人也有自利,最完美的制度是必須結合利人與自利動機,但顯然這個民間自發性的代用餐點制度,並不具備能夠大規模施行的體質。從權責的角度看來,捐款的民眾擁有監督權,店家則必須審核以確認每一碗麵都捐給真正需要的人──然而民眾就是沒辦法做這麼麻煩的事情才將權力託付給店家,而店家不是徵信社無從判別對方的來歷。

怎麼一個美好良善的制度,卻難經人性摧折?到底該怎麼要做才能讓這個制度永續經營呢?事實上,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的各福利中心早就提供了足以替代的制度,並且相當完善。這個制度的做法是:由願意提供服務的店家主動與社服中心聯繫,由雙方製作「餐飲兌換卷」並蓋上雙方的審核章,由社福中心發給弱勢家庭、獨居老人以及遊民。這個制度由社福中心為主要監控與執行的機構,不僅有主事單位可以確認領券者的身分與需求,同時也補足了社福單位經費不足的問題,一舉多得。由民間發起的「代用餐點」計畫,其實可以併入社福中心發起的「餐飲券」計畫,例如直接把錢交給社福機構,社福機構再與願意合作的店家製作餐飲卷,再由社福中心派送。

這樣的做法當然也有缺陷。一方面,民眾可能願意在付掉自己餐飲費用的時候多付出一份餐點的金額,卻不願意耗費更高的搜尋成本把錢交給社福中心;其次,社福中心合作的對象也可能被媒體攻擊為圖利特定廠商(台媒愛用的攻擊模式之一)。相對於既有的代用餐點,新模式更能適用於中等以上的規模。但即使如此,這樣的結構底下仍可能存在上下其手的空間,例如代用餐點質量縮減。真正的問題核心仍在執行者的道德意識與執行能力有多強,不然再多再完整的監督與制衡機制,都無法保證一個制度能天長地久

從受援者的角度看來這個制度,可以看到更深切的核心:受援者是否願意踏入店中坦承自己社會弱勢的身分好獲得一餐溫飽?多數人只看到社會福利中「如何讓一個人活著」的部分,卻忽略了人都有自尊的需求。這個世界上最值得拯救、最能讓人看見人性光輝的一群,是那些在貧寒交迫中仍能維持尊嚴的人;然而,這群人往往也是最不願向人求援的人。到一家店裡點了食物,最後卻拿出餐飲券付帳,那是一種嚴重挑戰人性自尊的行為,許多貧難者並不願意這麼做。這問題又得回歸到執行者的人格特質。青翠市場的麵攤老闆娘具有溫暖的特質,得以讓那些貧弱者在她的店裡吃碗麵而不覺得自尊受損,但不見得每一家店都能做到這點。監督機制本身就是最傷人自尊的吧。取得餐飲兌換券得先坦承自己的貧弱、到店裡用餐又得坦承一次自己的貧弱──我們到底是否需要為了這些餐點的去向,再去傷害真正貧弱者的自尊?

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說到底,不論是怎樣的制度與機制,都無法避免一些風險──多數時候,不論選擇怎麼做都會有出錯的時候,或許我們的社會應該學習包容這些錯誤,而不是指著一點不如人意的結果,就大力批判整個制度。或許代用餐點制度並不完美,可能讓一些惡質店主混水摸魚小撈一筆──但只要這個店家的良善多於惡意、帶來的好處大於壞處,難道我們無法因著受惠者的笑容而包容這些人性之惡?


延伸閱讀
SuspendedCoffeess (facebook official page)
「好心人付錢」待用麵助弱勢
制度的本質(本部落格文章)

留言

  1. 一直喜歡您中肯不失偏頗且能深度分析的文風。
    個人也贊同您的觀點,事實上這種代用制度的發展正是補償了政府福利制度所顧及不到的層面,至於監督其流向,就真的只能相信店家的良善了。
    不過換個角度想,若是一個實行代用制度的店家,被民眾發現濫用他人的愛心時,相信這個店家一定是無法繼續生存下去的,這其實也是一種間接的監督,或許還比政府更直接、更有效率。
    而我也願意相信,我們所處的台灣,是個溫暖,善良的地方。

    回覆刪除
  2. 也許,在代用風氣之初,政府所扮演的是一個建立平台的角色,揭露提供代用餐飲的店家資訊,可提供留言分享或檢舉功能,其立意為保護善良誠懇的店家,避免發生劣幣逐良幣的事情,在社會上形成善的循環,等到規模逐漸成長後,或許可以考慮由公部門的資源介入引導。

    回覆刪除
  3. 最完美的制度是必須結合利人與自利動機,這句話要好好想想!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雲端情人(Her)──我們都寂寞

《雲端情人》(Her)是第八十六屆奧斯卡獎最多提名獎中相當獨特的存在,不同於主流商業片,非常具有獨立製片的色彩。本片為史派克瓊斯(Spike Jonze)自編自導的作品,個人風格極強;這類電影通常容易流於自溺,但史派克瓊斯卻成功地使這部電影超脫於一般小品。 圖、西奧多啟動了O.S.One,也開啟一趟特別的生命之旅。 精神與愛情、肉體與慾望、死亡與永生 所謂的好故事,就是讓讀者摸不到劇情接下來會怎樣發展,但當底牌掀開了之後卻又一切合乎邏輯與鋪陳。《雲端情人》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絕對名符其實。人與電腦相戀的情節設定並不讓人陌生,特別是許多日本動漫都有類似的情節;但《雲端情人》每一幕的鋪陳都讓觀眾感到新鮮。 《雲端情人》的第一幕開始於寂寞。單身已久的男主角西奧多(Theodore)是一位專職替人撰寫信件的上班族,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西奧多擁有非常特別的能力,只要看著寄信人與收信人的照片,透過細膩的表情與動作就能理解對方的情感,替寄信者寫出文情並茂的信件。西奧多傳遞他人的情感,卻壓抑自己的情感。西奧多寂寞,靠著隨機搜尋的電話性愛宣洩慾望,卻遇不到讓他有感覺的女聲,一段失敗的激情電愛瞬間變成黑色喜劇。寂寞的西奧多因著廣告購買了超智能的擬人作業系統O.S. One。西奧多專屬的O.S. One替自己取名為珊曼莎(Samantha),不僅聰明、充滿好奇心,而且還擁有人性。一場人與程式的愛情故事就此開展。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

彭明輝教授,您還是少談點經濟吧

兩年前我看彭明輝的部落格,從一年多以前我開始不看。我不知道彭教授這段時間發生什麼事情,但他的文章越來越荒腔走板,幾乎到一種不可思議的程度。一個理工出身的教授對於國家現況之悲憤因此想提出更多有意義的經濟、社會與政治見解,其實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事情;然而,如果不懂一項學問,卻自以為是高手地對其指指點點,理論、推論與結論都錯誤百出,我認為還是先潛心研究再發言,這才叫做「學者的態度」。彭教授對經濟學的錯誤認知與詮釋已經到了任何一個有辦法內化六學分普通經濟學課程的大學生都有辦法反駁的程度,這其實是非常誇張的事情; 他對經濟學的偏差理解,甚至不是什麼不同派系之間的差異,而是打從最基礎的知識建構就徹底錯誤 。 就以彭教授本月才發表的《 台灣人比韓國人更像奴隸 》來說好了,簡直是讓人看了下巴都要掉下來,完全是到了奇文共賞的水準。 我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彭教授過去可以寫出好文章,但這一年多以來的水準墮落到這種程度,完全就是一個不懂經濟學的人卻又濫用經濟學名義說自己想說的話 。 以這段全文最重要的理論論述為例:「 最極端的市場有兩種: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前者利潤等於零而工資極大化;後者工資極小化而利潤極大化;前者是亞當史密、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夢想國度(經濟意義下最自由而平等的國家),後者是經濟上的奴隸制度。 」從這段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彭教授完全不懂經濟學所謂「市場」概念。 經濟學所談的「市場」包含很多種「市場」,最基本的兩大市場就是「消費市場」跟「勞動市場」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 兩大市場都是在談企業與一般民眾的關係,但是民眾在此有兩種角色,第一是消費者,第二是勞工 。 就消費市場而言,廠商是供給方、消費者是需求方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小消費者利益最大;完全壟斷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最大消費者利益最小。 就勞動市場而言,勞工是供給方、廠商是需求方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大勞工利益會最小,完全壟斷市場中廠商利益最小勞工利益最大。換言之,彭教授說的「完全競爭市場利潤等於零工資極大化,完全壟斷市場工資極小化利潤極大化」,完全是把兩種市場混在一起所得到的結論──這個結論非但完全不是經濟學理論,同時也完全不符合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