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三姐弟賣的不是黑心布丁,而是同情心與罪惡感

靠著賣布丁起家的布丁三姐弟,最近被踢爆生活已經變得富庶,身穿潮牌、手拿iPhone,而且還跟中原大學陳教授隔空交戰;一時之間各種言論討伐,布丁三姐弟的阿嬤還因此燒炭自殺。這麼一齣結合道德問題、社會問題以及商業問題的灑狗血大戲,乍看之下是場鬧劇,但事實上卻有很多關鍵議題值得討論。

首先是道德問題。

我們都相信布丁三姐弟與阿嬤一開始一定是身世堪憐,隨著經濟逐漸改善之後,才逐漸過著不錯的物質生活。這次引發眾怒的點,其實不在於「阿嬤與三姐弟改善了物質生活」,而是「這一家子滿口謊言」。姊姊的個人臉書頁面與三姐弟布丁臉書粉絲團所傳遞的資訊有太多矛盾,一方面姊姊的個人頁面充滿的是各種炫富文(雖然我認為這也稱不上什麼炫富,頂多就是中二屁孩的自以為),但另一方面臉書粉絲團上又像個小媳婦似地不斷哭窮,甚至還公開要冬天用的厚棉被。




從行銷的角度來看,布丁三姐弟臉書粉絲團的文章叫做「廣告」,這個廣告讓你認為這家子堅強、正直卻遭遇不幸,這叫做「故事行銷」。好故事不一定是真實的,真實的故事也不一定是好故事。例如林鳳營告訴你,他們的牛奶如同現擠(別忘了句那經典的「你家養了一條牛」),但事實上當然不可能如此;蔡依林甩著一頭烏黑亮麗的秀髮告訴你她都用海倫仙度絲,但你真的相信年入破億的她會用一瓶添加矽靈、750ml才賣250元的洗髮乳嗎?廣告都是假的,但問題是,當你宣稱的「品牌核心價值」是假的時候,這個道德問題就異常嚴重了。

美國西岸有個品牌叫做TOMS,這個品牌宣稱「當Toms賣出一雙鞋時,將會給予一位貧困的孩童一雙鞋;當Toms賣出一對眼鏡時,一部分的利潤將會用於保護與恢復開發中國家人民的視力。」假設TOMS有一天被爆出,其實他們根本沒有賣出一雙鞋就捐出一雙鞋、或者沒有將一部分眼鏡利潤用來保護開發中國家人民視力時,這個品牌就等同於毀滅了。當你的品牌核心價值架構於一個關於愛心的「故事」,但這個故事卻是假的,意味著消費者期待買到的愛心其實從未兌現,這件事情異常可怕。

阿嬤與三姐弟的生活改善了。她們一定知道她們的品牌之所以成立,是因為她們的生活困境,但她們不知道在生活改善之後,要如何重新說她們的品牌故事,使其成為穩定的商業模式。這件事情,連許多號稱商業專家的人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更何況是一個沒有商業經驗的老人加上三個未經世事的小孩。因此,她們隨著本能選擇了說謊,靠著堆疊謊言維持著賣布丁這個生意。我並沒有這麼不能理解為什麼她們要說謊,但我也只能說,如果要說謊,那就要先想好謊言被拆穿時的下場。畢竟,說謊是個嚴重的道德問題,特別是當你靠著說謊賺錢、道德跟利益綁在一起的時候,這個道德問題絕對會被社會大眾拿著顯微鏡檢視。

其次,這是個社會問題。

阿嬤與三姐弟賺了錢之後被指責炫富,從另一個方面看來,社會大眾的真正期待是:你們賺錢了之後應該要多儲蓄,怎麼可以拿來買這些奢侈品?雖然說別人賺了錢愛怎麼花是人家的事情,但社會的期待其實並非毫無道理;許多活在貧窮線以下的人,都有這種「手上有錢就花光」的壞習慣。如果要我在眾多原因中最先指出一個富人跟窮人的最大特質差異,我會說是「遞延享受」與「即刻享受」,換言之,就是「是否能思考到較遠的未來,並且願意放棄當下的享受,以實現更好的未來」。

我看過領台北市社會局貧窮補助金的貧戶,在拿到錢的第一天就把錢拿去買藍光DVD播放器,然後隔天就又到社會局哭窮,脅迫社工員說:你不給我錢我就告訴蘋果日報。你同情得了這種人嗎?抱歉,我無法。「遞延享受」是需要學習的事情,放棄學習這件事情的人,也應該承受相對應的代價。

而在這事件當中最嚴重的社會問題,其實不是「貧窮」,而是「貧窮的複製」。我相信三姐弟的行為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學習隔代教養的阿嬤。阿嬤不重視做生意時的誠信,所以他們就不重視做生意時的誠信;阿嬤不阻止他們買奢侈品甚至跟他們一起用奢侈品,所以他們就更毫無顧忌地消費奢侈品。一個人年老的時候會過著貧窮的生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貧窮的思考習慣;富裕與貧窮之所以容易複製,除了在物質的起跑點不同以外,這些貧窮思考的壞習慣更是容易透過家長的身教言教不斷傳遞。

最後,這是個商業問題。

除了剛才在道德問裡面淺談到的行銷以外,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關於「同情心市場」的問題。我曾經在從〈喜憨兒蛋糕滯銷看「同情心市場」〉這篇文章中提過,「同情心市場的消費者並不這麼在乎產品的內容與品質,掏錢時往往感性壓過理性,自然引來許多欺騙行為。......同情心市場仍有規模的極限。我們可能會願意捐獻出自身所得的某個比例給社會弱勢,但最終我們仍不會將主要的生活支出用以滿足同情心。換言之,同情心市場雖然是個很好的利基市場(Niche market),但人類對於同情心的需求不可能超越食、衣、住、行、育、樂等基本需求。

「同情心市場」是門好生意,因為太多人只要買個布丁、餅乾、口香糖或者玉蘭花就可以覺得自己是個好人──是的,用幾十塊新台幣就能買到一整天的自我感覺良好,確實很划算。說穿了,就是「哥買的不是布丁,而是一種爽」。這種為了滿足自己想同情人的慾望而產生的消費,本質是一種自私;當然,利用別人的同情心販賣商品,這也不叫做自立。同情心市場其實就是「消費同情心」,「幫幫我,請跟我買你根本不需要的東西」跟「幫幫我,給我錢」,其實是同一件事情。

最有趣的是阿嬤在跟中原大學陳教授槓上的時候,補了一句「來買布丁的人都是有愛心的,你沒有愛心就不要買」,這句話非常有深意。「買布丁的人是有愛心的人」,是一種正面的激勵行為,也就是「你買表示你是好的」;「沒有愛心的人不要來買布丁」,則是一種負面的壓抑行為,也就是「你不買就等於你是不好的」。原本買布丁只表示我是好的,不買也不表示我不好;但當我不買等於我不好的時候,我就可能為了「避免被認為是沒有愛心的人」而買下布丁。這件事情的本質非常類似台灣人不敢坐博愛座一面是同情心、另一面是罪惡感,以一種極高的道德要求如影隨形、緊緊威迫,讓人無所遁逃。

除去「罪惡感」這點以外,我並不認為同情心市場有什麼問題,因為人就是有同情他人的需求,就像人有想追求夢想的需求、有想追求青春的需求一樣。商業的本質在於滿足需求、創造價值,人用錢買快樂,天經地義。所有的故事行銷都是如此,讓你買到物質的同時,也買到精神上的滿足感。只是,如果真要主打這塊市場,還是得透過實際行動把「故事」說好說滿,不然像這種布丁粉加上開水做成的廉價布丁居然有高達75%的毛利率,要說能長久經營,恐怕也只是個笑話吧?

延伸閱讀
喜憨兒蛋糕滯銷看「同情心市場」
不如,廢除博愛座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雲端情人(Her)──我們都寂寞

《雲端情人》(Her)是第八十六屆奧斯卡獎最多提名獎中相當獨特的存在,不同於主流商業片,非常具有獨立製片的色彩。本片為史派克瓊斯(Spike Jonze)自編自導的作品,個人風格極強;這類電影通常容易流於自溺,但史派克瓊斯卻成功地使這部電影超脫於一般小品。 圖、西奧多啟動了O.S.One,也開啟一趟特別的生命之旅。 精神與愛情、肉體與慾望、死亡與永生 所謂的好故事,就是讓讀者摸不到劇情接下來會怎樣發展,但當底牌掀開了之後卻又一切合乎邏輯與鋪陳。《雲端情人》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絕對名符其實。人與電腦相戀的情節設定並不讓人陌生,特別是許多日本動漫都有類似的情節;但《雲端情人》每一幕的鋪陳都讓觀眾感到新鮮。 《雲端情人》的第一幕開始於寂寞。單身已久的男主角西奧多(Theodore)是一位專職替人撰寫信件的上班族,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西奧多擁有非常特別的能力,只要看著寄信人與收信人的照片,透過細膩的表情與動作就能理解對方的情感,替寄信者寫出文情並茂的信件。西奧多傳遞他人的情感,卻壓抑自己的情感。西奧多寂寞,靠著隨機搜尋的電話性愛宣洩慾望,卻遇不到讓他有感覺的女聲,一段失敗的激情電愛瞬間變成黑色喜劇。寂寞的西奧多因著廣告購買了超智能的擬人作業系統O.S. One。西奧多專屬的O.S. One替自己取名為珊曼莎(Samantha),不僅聰明、充滿好奇心,而且還擁有人性。一場人與程式的愛情故事就此開展。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