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影評]《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地獄的配色,是紅與黑


《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以下簡稱正義曙光)是2016年的美國超級英雄電影,主角是DC漫畫(DC Comics)最具代表性的角色──蝙蝠俠(Bat Man)和超人(Superman)。本片上映首周票房突破1.6億美金,截至4月4日為止累積票房超過2.6億美金,表現相當出眾;然而,本片評價與出色的票房落差甚大,在爛番茄網站上拿到了29%新鮮度,IMDb上則為7.3分,在專業影評與一般觀眾之間都有相當兩極的評價。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讓我們先從劇本本身開始討論起。

《正義曙光》開場確實吸引人。本片提出了一個大哉問:假設超級英雄跟天災、人禍(或者外星人禍)對抗時,殺死了你珍惜的人,你還能把「他」或者「她」視作英雄嗎?更抽象點看來,本片試圖挑戰的哲學難題是:如果這世界上存在著一種絕對的力量,你應該相信這股力量背後的動機可能是一種完美的正義嗎?

權力,真的可以無害嗎?

(圖片來源與連結︰https://davidandstan.files.wordpress.com/2014/12/bvsruins.jpg)




神、惡魔與英雄的神話

在本片中,有三個最重要的角色:「超人」克拉克肯特、「蝙蝠俠」布魯斯韋恩與最大反派雷克斯路瑟(Lex Luthor)。超人就是這股絕對的力量,蝙蝠俠與雷克斯各以不同的方式抗拒這股力量。超人是「帶有人性的全能神」,雷克斯是完全反信仰、質疑神之存在的「弒神者」,兩者形成強烈對比。比較難以理解的是蝙蝠俠,他一方面質疑神的全能與人性,但另一方面也不斷運用暴力、透過私刑達成自己的目的。

從神話的角度來看,這三位的存在就是:「神」、「惡魔」與「英雄」(擁有異能的人類)。簡單說來,《正義曙光》就是一個「惡魔企圖誘惑神墮落,並讓墮落之神與英雄對決」的故事。

「惡魔」,也就是雷克斯,是最為重要的存在。本片一個為人詬病的原因,在於編劇沒有明確解釋雷克斯痛恨超人的理由,這讓雷克斯看起來像是個瘋子,拿著大筆鈔票想毀滅超人與全世界。雷克斯最後讓超人伏首稱臣時,他說:「全知者不可能全能,全能者也不可能全知,而你(超人)兩者都不是!」這段話試圖將雷克斯塑造成像《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中經典的小丑(The Joker),一種極端的激進反社會的邪惡智者形象。然而,小丑有一種對於混亂世界的強烈期待,雷克斯的動機非常薄弱(或者說沒有動機),再加上他大富豪的身分,更讓人覺得他不過是個自以為是的中二屁孩,一心只想製造怪獸毀滅世界。

形象近乎「神」的超人事實上並不是神,他有愛有慾,也有憤怒與仇恨。蝙蝠俠有兩段夢境,在第一段夢境中,超人成為極權獨裁者,與另一位尚未露面的反派角色達克賽德聯手統制世界(Darkseid)。超人對著蝙蝠俠大喊:「她是我的一切,而你卻奪走了她!」接著就徒手刺穿蝙蝠俠的胸口。這段夢境可以視為預知夢,暗示著超人的女友露薏絲可能會因蝙蝠俠而死(或者被蝙蝠俠殺死),超人在失去摯愛的悲憤下,決心與達克賽德聯手統治世界,目的就是為了殺死蝙蝠俠。

本片的真正「英雄」是蝙蝠俠,他引導了神力女超人與超人的行動,同時更是未來聚集其他正義聯盟夥伴的關鍵人物。蝙蝠俠是精神力非常強悍的英雄角色,他運用各種手段擊敗所向無敵的超人,試圖擊垮「神」。如果光看這部電影的前三分之二,蝙蝠俠與雷克斯非常接近,例如:都很有錢、都想擊垮超人、內心都有強烈的偏執與黑暗。蝙蝠俠與雷克斯的最大分歧點在於,當蝙蝠俠拿著氪星石槍即將刺穿超人的胸口時,超人最後的遺言,是要蝙蝠俠「救出瑪莎(Martha)」。

「瑪莎」是被雷克斯囚禁的超人養母的名字,而蝙蝠俠的亡母也剛好叫做瑪莎。蝙蝠俠在聽到瑪莎這個名字之後,意識到「超人其實也有普通人的人性」,發現兩人其實非常相近。蝙蝠俠拋下氪星石槍,決定與超人聯手合作,最後獨力救出超人的母親。這段劇情設計遭到許多人詬病,怎麼雷克斯鋪陳了這麼久的陰謀,卻剛好因為超人與蝙蝠俠的母親同名,就瞬間煙消雲散了?

這段劇情設計非常類似《黑暗騎士》中,小丑對渡輪上的人們做的社會實驗。小丑在兩艘渡輪上放了炸彈,一艘載著民眾,另一艘載著囚犯;時間一到,兩條船都會沈船,乘客如果想自救,就必須在時限之前用引爆器炸沉另一艘船。這個實驗的結果是,沒有一方炸沉另一方,最後蝙蝠俠直接擊敗小丑。對於蝙蝠俠而言,兩人母親同名是個不可控的外在因素,兩條船的乘客是否互炸也是不可控的外在因素,最後的結果都出人意料。

這種劇情的「設計感」十分強烈。《黑暗騎士》的設計在於強調人性的良善與光輝,《正義曙光》的設計在於強調「蝙蝠俠跟超人都只是凡人」,戲劇張力強,但本質就是靠運氣解決最困難的問題。我甚至不懂為什麼編劇要設計到讓兩人的母親同名,這處理方式實在是太灑狗血、太粗劣;事實上,即使超人的母親叫做瑪莉(Mary),劇情也可以有完全一樣的走向。

例如:

            超人:你一定要救出瑪莉,你一定要組止雷克斯殺死她!

            蝙蝠俠:誰是瑪莉?

            超人:我的母親。

去掉同名、直接強調「母親」,雖然會減少戲劇張力,但是合理性會一口氣提高。我認為這段被罵慘的劇情不能說「不合理」,但是在設計手法上確實有斟酌的空間。

這段神與惡魔與英雄的神話,最後卻不是由英雄擺平邪惡。惡魔創造出的怪物力量過於強大,英雄完全束手無策,最後是神運用英雄創造出的武器與怪物同歸於盡。神與怪物一同死去,英雄則制裁了惡魔。


豐富的元素有時候是美味的拼盤,但更多時候只是廚餘桶

嚴格說來,《正義曙光》的劇情主軸不差,除了蝙蝠俠與超人突然破冰的轉折設計明顯突兀以外,整體說來稱得上中規中矩。《正義曙光》的兩極評價,與觀眾對於「這部電影是不是一個完整故事」的理解有關。而我最大的質疑是,這部片到底在講什麼故事?這是一個蝙蝠俠跟超人衝突的故事嗎?這是一個蝙蝠俠與超人共同對抗雷克斯與怪獸的故事嗎?

《正義曙光》是DC漫畫想推出的《正義聯盟》英雄系列電影中的第二部,前一部是以超人為主角的《超人:鋼鐵英雄》(Man of Steel),到2020年之前還有神力女超人(Wonder Woman)、閃電俠(The Flash)、水行俠(Aquaman)等角色,甚至還打算推出兩部以正義聯盟為名的英雄角色大集合電影。《正義曙光》之於系列作品中的第二部,除了有獨立的故事需要處理之外,同時也需要緊扣整部系列。

系列電影通常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一開始就知道完整的故事,通常改編自小說,例如《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另一種則是拍完一集之後票房很好,決定加拍續集,通常是原創作品,例如《玩具總動員》(Toy Story)。《正義聯盟》系列算是前者,因此劇情一定會有必須承先啟後的部分,但這些部份處理得並不好,反而影響了整體結構。換言之,如果你把《正義曙光》當作是一部獨立作品,那麼這個故事就有太多過於破碎的細節,對觀眾十分不友善。

例如,這個關鍵的問題:神力女超人是必要的角色嗎?

以DC漫畫的系統來看,超人、蝙蝠俠與神力女超人合稱「DC三巨頭」,在這部蝙蝠俠與超人大戰的《正義聯盟》前傳性質電影中,不讓神力女超人現身似乎不夠合理。然而,單就本片看來,即使拿掉所有神力女超人的部分,劇情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而神力女超人的存在,讓本片的世界觀顯得非常宏觀──或者說錯亂。蝙蝠俠代表的是寫實的世界觀,超人是科幻的世界觀,神力女超人是奇幻的世界觀,這三種世界觀獨立拆開來看都很吸引人,但是湊在一起的時候,會讓觀眾不知道該如何理解這個世界。這就是《正義曙光》的最大問題,放入太多元素,卻沒有辦法好好處理這些元素。對於DC的漫畫迷而言這可能根本不是問題(雖然許多DC迷已經在網路上開砲),但當絕大多數觀眾都沒有看過這些漫畫作品時,這種處理手法就會讓人覺得支離破碎、不知所云。

而且,不可免俗地,我們還是得拿《復仇者聯盟》系列與《正義聯盟》相比。《復仇者聯盟》系列的角色之多、世界觀之龐雜,完全不遜於《正義聯盟》,然而,《復仇者聯盟》的每一部作品的獨立性與完整性都很高,沒有這種主線失控的問題。一方面在於,《復仇者聯盟》是先用很多角色的獨立故事帶出主線,最後再把所有角色串在一起;另一方面,《復仇者聯盟》系列的每一部作品,都會有意識地處理那些「只看本片的觀眾應該不懂的資訊」。《正義曙光》如果定義成蝙蝠俠或者超人的獨立電影,而不要一下子就拉得像是《正義聯盟》系列的前傳,最終的成果與評價應該會好很多。

我認為導演查克史奈德(Zack Snyder)已經相當努力傳遞編劇的意圖以及他自身的美學意識,但《正義曙光》看起來不但沒有在這一波英雄電影狂潮中闖出自己的道路,反而被過多商業元素淹沒,非常可惜。


地獄的配色,是紅與黑

雷克斯在超人與蝙蝠俠決戰之前,對超人說了這段話:「這是史上最強的兩位戰士的決鬥,藍與黑、神與人、氪星之子與高譚蝙蝠。」雖然雷克斯明確定義出超人在本片中超人的代表色是藍色,但我認為,如果從反覆出現的「紅斗篷」與「黑斗篷」的象徵來看,兩人毋寧是紅與黑。

《正義曙光》其實是對政治的隱喻。

本片不斷暗示,擁有近乎無敵能力的超人,只要有心想要用力量統治世界,世界就會立刻陷入大規模的極權統治。超人的紅色斗篷,一方面是熱情與愛的象徵色,但同時更可以是暴力與血的象徵色──是的,沒有一種和平無需流血。當超人如同完美神祇從天翩然落地,所有人都將手伸向他時,你甚至會忘了,這世界還有人正在哭喊。蝙蝠俠的黑色斗篷,則是懲戒與死亡的象徵。本片中的蝙蝠俠有別於過去蝙蝠俠電影的形象,他不僅持槍,還把槍口朝向一般人。不持槍的蝙蝠俠是一種理想形象,持槍的蝙蝠俠則現實得多。當觀眾看到蝙蝠俠終於也為了達成目標而不擇手段時,才會恍然驚覺:這才是真實世界運作的方式!

所有美好的政治神話,都需要糖與鞭子才能實踐。在民主政治的美國高登市裡面,超人是糖,蝙蝠俠是鞭子。當超人成為給與人們希望的偶像時,蝙蝠俠用私刑彌補法律不及的正義,兩人共同運作,於是高登市維持了既有的樣貌。

地獄,永遠有人願打,也總有人讓你願挨。

然而,神話之所以是神話,就在於背後隱藏著某些人的慾望與動機,而這些人讓你以為他們的慾望是一種「普世價值」──而我們都知道,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著「普世價值」這種事情。當我認為維持既有的和平世界最為重要,而你期待的是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新世界時,除了打一架,由強者決定結果以外,根本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在蝙蝠俠夢中那個墮落的成為極權者的超人,徹底讓自己變成鞭子。我不知道在這個平行世界中,超人會用怎樣的形象面對群眾,但所有極權領導都一定需要更甜美的糖,才能壓抑鞭子帶來的痛楚──例如,一位如同神祇的完美英雄。

權力不可能無害。超人這位身著紅藍白制服、擁有絕對武力的異星人,其實象徵了手握世界過半軍武、卻口口聲聲倡導自由民主和平的美國。蝙蝠俠或許象徵的是美國國內被壓抑的左派勢力(美國兩大黨基本上都是右派),雷克斯或許是恐怖主義,美國傳統的政治價值正被各種不同的思想挑戰。

然而,不論美國價值或者ISIS價值或者中國價值或者北韓價值或者俄羅斯價值,當這些價值觀的影響力與規模大到形成一種政治思潮甚至政治力的時候,糖與鞭子,光明之神與黑暗之英雄,就會隨之誕生。

火與闇、血與鐵。地獄的配色,是紅與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雲端情人(Her)──我們都寂寞

《雲端情人》(Her)是第八十六屆奧斯卡獎最多提名獎中相當獨特的存在,不同於主流商業片,非常具有獨立製片的色彩。本片為史派克瓊斯(Spike Jonze)自編自導的作品,個人風格極強;這類電影通常容易流於自溺,但史派克瓊斯卻成功地使這部電影超脫於一般小品。 圖、西奧多啟動了O.S.One,也開啟一趟特別的生命之旅。 精神與愛情、肉體與慾望、死亡與永生 所謂的好故事,就是讓讀者摸不到劇情接下來會怎樣發展,但當底牌掀開了之後卻又一切合乎邏輯與鋪陳。《雲端情人》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絕對名符其實。人與電腦相戀的情節設定並不讓人陌生,特別是許多日本動漫都有類似的情節;但《雲端情人》每一幕的鋪陳都讓觀眾感到新鮮。 《雲端情人》的第一幕開始於寂寞。單身已久的男主角西奧多(Theodore)是一位專職替人撰寫信件的上班族,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西奧多擁有非常特別的能力,只要看著寄信人與收信人的照片,透過細膩的表情與動作就能理解對方的情感,替寄信者寫出文情並茂的信件。西奧多傳遞他人的情感,卻壓抑自己的情感。西奧多寂寞,靠著隨機搜尋的電話性愛宣洩慾望,卻遇不到讓他有感覺的女聲,一段失敗的激情電愛瞬間變成黑色喜劇。寂寞的西奧多因著廣告購買了超智能的擬人作業系統O.S. One。西奧多專屬的O.S. One替自己取名為珊曼莎(Samantha),不僅聰明、充滿好奇心,而且還擁有人性。一場人與程式的愛情故事就此開展。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

彭明輝教授,您還是少談點經濟吧

兩年前我看彭明輝的部落格,從一年多以前我開始不看。我不知道彭教授這段時間發生什麼事情,但他的文章越來越荒腔走板,幾乎到一種不可思議的程度。一個理工出身的教授對於國家現況之悲憤因此想提出更多有意義的經濟、社會與政治見解,其實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事情;然而,如果不懂一項學問,卻自以為是高手地對其指指點點,理論、推論與結論都錯誤百出,我認為還是先潛心研究再發言,這才叫做「學者的態度」。彭教授對經濟學的錯誤認知與詮釋已經到了任何一個有辦法內化六學分普通經濟學課程的大學生都有辦法反駁的程度,這其實是非常誇張的事情; 他對經濟學的偏差理解,甚至不是什麼不同派系之間的差異,而是打從最基礎的知識建構就徹底錯誤 。 就以彭教授本月才發表的《 台灣人比韓國人更像奴隸 》來說好了,簡直是讓人看了下巴都要掉下來,完全是到了奇文共賞的水準。 我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彭教授過去可以寫出好文章,但這一年多以來的水準墮落到這種程度,完全就是一個不懂經濟學的人卻又濫用經濟學名義說自己想說的話 。 以這段全文最重要的理論論述為例:「 最極端的市場有兩種: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前者利潤等於零而工資極大化;後者工資極小化而利潤極大化;前者是亞當史密、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夢想國度(經濟意義下最自由而平等的國家),後者是經濟上的奴隸制度。 」從這段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彭教授完全不懂經濟學所謂「市場」概念。 經濟學所談的「市場」包含很多種「市場」,最基本的兩大市場就是「消費市場」跟「勞動市場」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 兩大市場都是在談企業與一般民眾的關係,但是民眾在此有兩種角色,第一是消費者,第二是勞工 。 就消費市場而言,廠商是供給方、消費者是需求方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小消費者利益最大;完全壟斷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最大消費者利益最小。 就勞動市場而言,勞工是供給方、廠商是需求方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大勞工利益會最小,完全壟斷市場中廠商利益最小勞工利益最大。換言之,彭教授說的「完全競爭市場利潤等於零工資極大化,完全壟斷市場工資極小化利潤極大化」,完全是把兩種市場混在一起所得到的結論──這個結論非但完全不是經濟學理論,同時也完全不符合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