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誰才是主角?田文軍還是李紅琴?

《親愛的》的劇情並不複雜。田文軍(黃渤飾演)與前妻魯曉娟(郝蕾飾演)的獨子田鵬(朱子墨飾演)走失,兩年後終於在偏遠的山區找回;好不容易回家的田鵬已經不認得田文軍夫婦,反而視養母李紅琴為真正的母親。李紅琴早逝的丈夫誘拐了田鵬以及另一名女嬰,分別取名為楊吉剛與楊吉芳,李紅琴無法要回楊吉剛(即田鵬),但仍執著於成為楊吉芳的法定養母。

本片劇本結構可以分成前後兩段,前段故事主題是「田文軍尋找遭拐騙的兒子田鵬」,故事主角是田文軍;後段的故事主軸是「李紅琴為了合法收養楊吉芳到深圳打官司」,主角是李紅琴。這種前後兩段式的結構較少出現於主流商業電影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這種結構的翻轉意味太強,幾乎已經是兩段獨立故事。以《親愛的》而言,當觀眾看了前半段田文軍與魯曉娟如何因為丟了田鵬而傷心時,卻又看見後半段李紅琴為了田鵬而絕望,觀眾到底應該恨李紅琴,還是該同情李紅琴呢?

理論上,觀眾在前半段有多同情田文軍,在後半段就應該有多恨李紅琴,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當李紅琴展現的母愛完全不遜於田文軍的時候,觀眾甚至會無視李紅琴養育的兩個孩子都非自己親生,回過頭來把對田文軍的同情投射在李紅琴身上。但事實上,觀眾不恨李紅琴,甚至為她流淚感動。

陳可辛對於李紅琴這個角色充滿同情。《好萊塢報導》(The Hollywood Reporter)對於《親愛的》的評論之一是:可以更聚焦在丟失孩子的家庭上。換言之,好萊塢報導認為重心應該是田文軍一家,後半段反而分散了焦點。如果以田文軍的故事作為主軸,其實劇本的結構會更加簡單,以好萊塢三幕劇的結構來說,第一幕是「田鵬如何走失」,第二幕是「田文軍尋找田鵬」,第三幕是「田文軍終於找到田鵬」。

陳可辛想處理的不光只是誘拐兒童這個社會議題,而是「親情」到底是什麼?我們太容易一廂情願地以為只有親生父母才會對子女無悔付出,但李紅琴的存在卻顛覆了這個事實──即使孩子不是自己親生,彼此的親情卻依然真實。田文軍找孩子的時候,曾錄下一段影片上傳網路,裡面說著:如果你收養了我的孩子,請好好對待他;別給他吃桃子,因為他會過敏。這是一位父親能給子女最後且最大的愛。李紅琴找到了田文軍,日思夜寐只想見楊吉剛一眼,她離去前對田文軍說的話也是:別給他吃桃子,他會過敏。

《親愛的》的官方海報上,飾演李紅琴的趙薇與飾演田文軍的黃渤分庭抗禮地占據了最重要的位置,在演員名單上,趙薇甚至還比黃渤更高,排行第一。更有趣的是,在演員名單上排行第三、在海報上露臉的最重要配角,居然不是飾演田鵬的朱子墨或者飾演魯曉娟的郝蕾,而是佟大為。佟大為飾演的角色是什麼呢?是幫李紅琴打官司的律師高夏。以秒數來算,佟大為的戲份恐怕還沒有郝蕾多,但佟大為的戲分之重、影響劇情走勢之強,卻遠遠超過郝蕾。說得更白話點,這顯示導演、編劇甚至製片都認同了以李紅琴為首的後半段劇情才是故事的真正主軸。

我認為這就是陳可辛的企圖:讓觀眾重新反思「愛」的意義。

圖、李紅琴(趙薇飾演)來到深圳,求助於高夏(佟大為飾演),希望高夏能幫她打贏官司。

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希望」。田文軍夫妻希望找到田鵬、找到的田鵬之後希望田鵬能想起自己、李紅琴想要回楊吉剛與楊吉芳、楊吉剛與楊吉芳希望能回到李紅琴身邊、韓德忠夫婦希望能找回孩子但卻始終不可得、高夏希望幫李紅琴打贏官司,每個人都懷抱著希望,但每個人的希望都沒能實現。沒人錯了,但誰都痛了。每個人都是加害者、每個人都是受害者、每個人都渴望著愛卻無法實踐,這終究是一個沒有真正壞人的故事。

電影最後,田文軍放下對李紅琴的恨、魯曉娟與第二任丈夫持續離婚訴訟、李紅琴懷上了孩子、韓德忠放棄尋找孩子生養第二胎、高夏繼續幫李紅琴打官司、田鵬期待著能跟妹妹楊吉芳一起過新生活、楊吉芳持續懷抱著與媽媽李紅琴一起生活。

故事像是說完了,但其實也還沒說完。這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就像是隨意從一群人的生命故事中抽取一段共有的經驗,去看他們的糾結與苦難、絕望與哀傷。這是他們的人生,也是我們的人生,總在希望與絕望之間擺盪,最終仍堅強地往前走。就像田文軍與韓德忠組成的萬里尋兒俱樂部最愛一同合唱的〈隱形的翅膀〉:

我知道 我一直有雙 隱形的翅膀
帶我飛 飛過絕望

我知道 我一直有雙 隱形的翅膀
帶我飛 給我希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彭明輝教授,您還是少談點經濟吧

兩年前我看彭明輝的部落格,從一年多以前我開始不看。我不知道彭教授這段時間發生什麼事情,但他的文章越來越荒腔走板,幾乎到一種不可思議的程度。一個理工出身的教授對於國家現況之悲憤因此想提出更多有意義的經濟、社會與政治見解,其實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事情;然而,如果不懂一項學問,卻自以為是高手地對其指指點點,理論、推論與結論都錯誤百出,我認為還是先潛心研究再發言,這才叫做「學者的態度」。彭教授對經濟學的錯誤認知與詮釋已經到了任何一個有辦法內化六學分普通經濟學課程的大學生都有辦法反駁的程度,這其實是非常誇張的事情; 他對經濟學的偏差理解,甚至不是什麼不同派系之間的差異,而是打從最基礎的知識建構就徹底錯誤 。 就以彭教授本月才發表的《 台灣人比韓國人更像奴隸 》來說好了,簡直是讓人看了下巴都要掉下來,完全是到了奇文共賞的水準。 我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彭教授過去可以寫出好文章,但這一年多以來的水準墮落到這種程度,完全就是一個不懂經濟學的人卻又濫用經濟學名義說自己想說的話 。 以這段全文最重要的理論論述為例:「 最極端的市場有兩種: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前者利潤等於零而工資極大化;後者工資極小化而利潤極大化;前者是亞當史密、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夢想國度(經濟意義下最自由而平等的國家),後者是經濟上的奴隸制度。 」從這段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彭教授完全不懂經濟學所謂「市場」概念。 經濟學所談的「市場」包含很多種「市場」,最基本的兩大市場就是「消費市場」跟「勞動市場」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 兩大市場都是在談企業與一般民眾的關係,但是民眾在此有兩種角色,第一是消費者,第二是勞工 。 就消費市場而言,廠商是供給方、消費者是需求方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小消費者利益最大;完全壟斷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最大消費者利益最小。 就勞動市場而言,勞工是供給方、廠商是需求方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大勞工利益會最小,完全壟斷市場中廠商利益最小勞工利益最大。換言之,彭教授說的「完全競爭市場利潤等於零工資極大化,完全壟斷市場工資極小化利潤極大化」,完全是把兩種市場混在一起所得到的結論──這個結論非但完全不是經濟學理論,同時也完全不符合現況。

[影評]攻敵必救──你想二刷,是因為劇本太弱

《攻敵必救》(Miss Sloane, 又譯槍狂帝國、斯隆女士)是2016年的政治驚悚片。本片成本1300萬美金,最後票房300萬美金,屬於慘賠;IMDb拿到7.3分、爛番茄新鮮度71%,評價普普。本片女主角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除此以外沒有得到什麼重要獎項肯定。 對於這麼一部票房不佳、評價普普的電影,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寫評論,但從去年上映至今,我至少在我的FB上看過三個人強力推薦此片,認為此片是去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奧斯卡居然完全不提名真是太奇怪了云云。同時,也有許多人表明想二刷該片。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二刷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好了。這是一部劇本很差的電影,沒有入圍奧斯卡很正常。唯一可以討論的,可能是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但她也提名金球獎了),其他大獎根本想都不用想。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差,但是劇本有很嚴重的硬傷,本片導演也完全無法挽救。到底《攻敵必救》有哪些硬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