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我們真的快變成「警察治國」了嗎?

這兩天有朋友問我對這次警察盤查李永得事件的感想,我的想法是:這是個假議題。

以「個案」而言,警察盤問李永得,確實沒有很強的理由,但也沒有因為李永得不接受盤查就立刻把人壓在地上打。整體而言,就是平平淡淡、相當和平,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警察身為公務人員,有一定程度的行政裁量權;當然,這個行政裁量權可以放大檢視,但如果連平淡到沒有必要討論、還在合理程度內的事件都要鬧成這樣,我不太知道哪個公務員還能做事情。

事實上,我覺得台灣公務員害怕媒體跟民眾輿論的程度已經頗高。我不能說毎一個公務人員如果沒把事情做好都能歸因到這種恐懼心態上,但公務人員之所以保守,跟這種心態絕對有關。

再回到這個事件本身,以此檢視整個台灣警察的普遍狀況好了,大家可以摸著良心說:台灣是個警察國家嗎?如果真要拿這個平淡的個案來指稱「台灣是個警察國家」,那我覺得,台灣真的離警察國家還很遠。要真的是個警察國家,政府還會讓人民有機會因為這種完全沒有暴力衝突的盤查事件,吵個好幾天嗎?


真議題是,為什麼台灣人對於「警察國家」這件事情如此恐懼?這當然跟台灣解嚴才30年有關。台灣戒嚴的時間,從1949年5月20日開始、到1987年7月15日,共38年。

今年是2017年,距離解嚴剛好30年,理論上30歲以下的人對於軍方握有大權的時代應該沒有感覺、而真正親身經歷過威權政府的是50歲以上的那輩。30歲到50歲的這群人(包含我在內)應該只有少年或者童年經歷過戒嚴時代,對於政府做了什麼,理當是一知半解。30歲到50歲這群人是誰呢?其實就是現在掌握話語權的一群人,可能是媒體、可能是自媒體、可能是意見領袖、也可能是學者。

最先開槍的,當然是認為警察執法過當的一群人。我認為見微知著是很棒的事情,不過,可能要有更多證據支持才有說服力。第一,這次事件太和平了,和平到我其實一直覺得沒有必要討論,有點類似,可能只是吃飯比較大口,就開始有人說吃飯會噎死一樣。第二,除了這個事件之外,目前台灣有任何其他現象指向台灣正朝軍警治國的方向走嗎?

任何一個巨大的趨勢成立之前,通常都會有很多現象支持。例如,2016年全球保守勢力開始崛起之前,世界經濟成長停滯、貧富差距擴大、中產階級弱化、移民問題在歐美日趨嚴重,都是對自由主義不利的現象。英國脫歐、川普當選,恐怕都只是引爆點而已。

有趣的是,反擊執法過當的聲浪,看起來強度更大,而且其中確實有許多言論,支持警察往更強硬的執法手段走。我認為,這才是「認為警察執法過當」的人的恐懼。

認為警察執法過當的人,多數傾向自由派,現在是全球自由派焦慮的一刻。政治傾向保守之後,隨之就是經濟政策、社會制度,甚至教育模式的轉彎,自由派在各種領域的發語權都恐怕大幅衰弱。事實上,去年下半年就已經開始有人針對「自由派的政治正確論述」提出質疑,認為無止盡擴張的人權需要有所節制;甚至是,舉凡各種社會衝突事件,評論者都要先看雙方的性別、種族、性取向才能發言,不然都會被歸類為「歧視」,更讓許多人敬敏不謝。

先說好,我雖然也認為保守派正在抬頭,但我並不認為台灣有因此走向軍警治國。事實上,這次警察盤查事件爭議,無非就是自由派跟保守派的一次小型交戰。

30歲到50歲掌握輿論的這群主力,都趁機借題發揮,宣揚自己政治主張。自由派的一方把警察盤查講得很嚴重,保守派的一方把警察不盤查講得很嚴重,但雙方無非都是在缺乏其他現象佐證下,把可能性推到極端。

當然,也或許是,因為「警察國家」這個名詞很聳動,所以某些媒體跟意見領袖在特別想刷存在感的情況下,就故意把這件事情放大解釋,可能事情根本沒有我想得這麼複雜。然而,當事件本身真的沒這麼嚴重的時候,喊得特別大聲的人背後的動機,對我來說,是更有趣的事情。

留言

  1. Why do you make money in poker? - Work
    What is the best poker game to play? the best 샌즈카지노 poker games 제왕카지노 are played with high stakes stakes. How does a poker table หาเงินออนไลน์ work?

    回覆刪除
  2. I am usually to blog writing and also I actually appreciate your content. The post has really peaks my rate of interest. I am going to bookmark your site as well as keep checking for new information.

    바카라사이트
    야한동영상
    립카페
    횟수 무제한 출장
    스포츠마사지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心之谷──少年少女的神話

《心之谷》(日文原名為《耳をすませば》,英文名為"Whisper of the Heart",原意為側耳傾聽)是吉卜力工作室於1995年推出的年度動畫電影,也是近藤喜文唯一一部正式執導的院線動畫電影。近藤喜文製作過相當多知名動畫作品,例如《巨人之星》、《魯邦三世》、《清秀佳人》,以及吉卜力工作室的《螢火蟲之墓》、《魔女宅急便》、《兒時的點點滴滴》、《紅豬》、《海潮之聲》、《平成狸之戰》、《魔法公主》等大作,可以說是宮崎駿手下最強的大將。可惜的是,1997年的《魔法公主》後,近藤喜文在1998年遂因主動脈剝離猝逝,使吉卜力工作室遭受重大打擊,宮崎駿隨後也宣布退休。 宮崎駿改編少女漫畫的動畫劇本,最知名的就是《心之谷》與《來自紅花坂》,前者由愛徒近藤喜文執導,後者由其子宮崎吾郎執導。雖然兩者都是宮崎駿的劇本,也同樣描述一段青春愛情故事,但導演的天份在兩部片中一覽無遺。宮崎吾郎說故事毫無重心、節奏完全失當,水準比學生作品還糟;相對地, 近藤喜文完美地重塑劇本的靈魂,每一個細節都引人入勝 。

彭明輝教授,您還是少談點經濟吧

兩年前我看彭明輝的部落格,從一年多以前我開始不看。我不知道彭教授這段時間發生什麼事情,但他的文章越來越荒腔走板,幾乎到一種不可思議的程度。一個理工出身的教授對於國家現況之悲憤因此想提出更多有意義的經濟、社會與政治見解,其實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事情;然而,如果不懂一項學問,卻自以為是高手地對其指指點點,理論、推論與結論都錯誤百出,我認為還是先潛心研究再發言,這才叫做「學者的態度」。彭教授對經濟學的錯誤認知與詮釋已經到了任何一個有辦法內化六學分普通經濟學課程的大學生都有辦法反駁的程度,這其實是非常誇張的事情; 他對經濟學的偏差理解,甚至不是什麼不同派系之間的差異,而是打從最基礎的知識建構就徹底錯誤 。 就以彭教授本月才發表的《 台灣人比韓國人更像奴隸 》來說好了,簡直是讓人看了下巴都要掉下來,完全是到了奇文共賞的水準。 我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彭教授過去可以寫出好文章,但這一年多以來的水準墮落到這種程度,完全就是一個不懂經濟學的人卻又濫用經濟學名義說自己想說的話 。 以這段全文最重要的理論論述為例:「 最極端的市場有兩種: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前者利潤等於零而工資極大化;後者工資極小化而利潤極大化;前者是亞當史密、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夢想國度(經濟意義下最自由而平等的國家),後者是經濟上的奴隸制度。 」從這段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彭教授完全不懂經濟學所謂「市場」概念。 經濟學所談的「市場」包含很多種「市場」,最基本的兩大市場就是「消費市場」跟「勞動市場」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 兩大市場都是在談企業與一般民眾的關係,但是民眾在此有兩種角色,第一是消費者,第二是勞工 。 就消費市場而言,廠商是供給方、消費者是需求方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小消費者利益最大;完全壟斷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最大消費者利益最小。 就勞動市場而言,勞工是供給方、廠商是需求方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大勞工利益會最小,完全壟斷市場中廠商利益最小勞工利益最大。換言之,彭教授說的「完全競爭市場利潤等於零工資極大化,完全壟斷市場工資極小化利潤極大化」,完全是把兩種市場混在一起所得到的結論──這個結論非但完全不是經濟學理論,同時也完全不符合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