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調漲最低工資是萬靈藥?經濟學錯了嗎?

最近一篇〈經濟學錯了!西雅圖調高基本工資兩倍,成長速度躍升第一名〉試圖說明調整基本工資如何帶來更好的經濟發展;當然,這個結論對於現在的台灣網路氛圍而言實在是再政治正確不過,因此有許多人紛紛在臉書跟推特上不斷轉發。然而,我們暫且不論其結論是否為真,這篇文章的邏輯脈絡根本是千瘡百孔、破綻百出,讓人不忍卒睹。嚴格說來,這篇文章可以拆成幾個層次來討論:第一、富人應該致力於降低貧富差距;第二、拉高基本工資可以降低貧富差距;第三、拉高基本工資可以提升企業績效以及區域經濟發展。讓我們來看看,經濟學對於這三個結論的敘述,到底哪些是「錯的」。

關於第一點的結論,我個人不僅完全支持,甚至曾在〈你以為巴菲特為什麼支持富人稅?〉一文章提到相同的概念。從歷史看來,幾乎所有王朝與帝國之所以面臨自我崩解的主因都跟社會不流動、財富過度集中於少數人口、貧富差距過大相關。我非常同意並且理解Nick Hanauer對於可能發生平民暴動的憂慮,當全球化、自動化與網路革命使貧富差距擴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時,任何人都應該不難理解,這個結構勢必會走向某種程度的崩壞。事實上,經濟學老早就意識到貧富差距對於經濟結構的影響甚大,即使是最右派的經濟學家也都會承認貧富差距過大對於經濟發展有害,不然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就不會是所有總體經濟學必上的內容了。那麼,當我們都同意「貧富差距過大對社會發展有害」時,是否意味著我們該接受「拉高最低薪資是最佳解法」這個結論?答案顯然並非如此。

Hanauer認為「如果你有上過 Econ101(基礎經濟學),那你的教授也一定告訴過你,如果薪資上漲,勞動需求量就會下降。這就是傳說中的供需法則。這就是為何你會接受 John Boehner 和其他共和黨議員的論點:如果你付很高的薪水給員工,你就會虧錢,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這段話讓我非常肯定,Hanauer要不是沒有上過基礎經濟學,不然就是他錯誤地把兩件完全沒有邏極關係的事情聯結在一起。事實上,勞動力的供需法則應該是:當需求(雇主對勞工)提高而供給(勞動人口)不變時,薪資就會上漲;而當政府設定最低工資時,雇主會拒絕聘僱其產值低於該最低工資的勞工,因此失業人口會增加。看到了嗎?Hanauer顯然誤將「工資」以及「最低工資」的概念當成同一件事情,並且推得一句所有經濟學老師都會打叉的結論。接著,Haunauer又用這個錯誤概念推出一句讓人不解的結論「如果你付很高的薪水給員工,你就會虧錢」。對於企業主而言,雇用員工是否會產生虧損完全取決於該員工的產值是否低於其薪資──換言之,不管企業主付多高的薪水給一個員工,只要這個員工能替企業賺得的利潤大於薪水,就不會虧錢。如果你對經濟學的理解程度不深刻,且讓我非常直白地做出結論:Hanauer對於經濟學的論述完全是屁話。Hanauer的經濟學概念非常類似廚餘:把一堆看起來不錯的東西攪拌在一起就以為那是一盤食物,但結果卻讓人無法下嚥。

那麼,Hanauer的第二點推論「提高最低工資將降低貧富差距」是否為真呢?從傳統經濟學的角度看來,透過政府公權力提高最低工資,會促使企業拒絕雇用原本薪資低於最低薪資的勞工,進而使弱勢者失業。也就是說,提高最低工資雖然可能使部分薪資過低的員工獲得加薪,卻也可能使另一部份員工失業,整體說來企業成本可能不增不減甚至不增反減,當然也不意味著貧富差距一定會下降。假設我們把「最低工資」當做獨變項、「貧富差距」當做依變項,目前經濟學給出的答案更傾向「兩者不存在穩定的正相關或者負相關」。然而,現在的社會科學學術界已經鮮少在找這種單純的因(獨變項)果(依變項)關係,大家好奇的是,在什麼情項下A因子才會影響B因子(調節變項),或者A因子透過什麼因素影響B因子(中介變項)。

從這個角度看來,「拉高基本工資可以提升企業績效以及區域經濟發展」顯然是一種沒有調節變項與中介變項概念的無知說法。假設西雅圖將最低工資提高之後沒有造成大規模的通貨膨脹,同時經濟成長也確實提高,我們可以很合理地懷疑可能是西雅圖這個區域的經濟成長力道本身就比較強,因此能支撐最低工資上漲帶來的衝擊──因此,當地的經濟成長力道就是重要的調節變項。而這也意味著,其他地區即使採取更高的基本工資政策,也不一定會收到相同效果。從企業的角度看來,用更高的薪資雇用員工是否能創造更高的績效,可能跟企業文化以及管理能力有直接相關性,只有企業文化良好、管理能力強的企業有辦法使這些一流員工發揮更高的獲利能力,因此企業文化跟管理能力就是重要的中介變項。簡單地說,直接拿某個非常可能是特殊現象的個案,並以此推論兩個因子之間的因果關係,是一種缺乏推理能力又自曝其短的做法。

年過半百的Nick Hanauer倡導「有錢人應該致力於降低貧富差距」並沒有錯,但這種把「政府或者企業提高最低工資」當作是最佳解卻是大錯特錯。Nanauer反對由政府進行徵收更高的稅金再加以重新分配,但同時也忽略了企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獲利,這顯然違反人性。我認為更符合經濟學思考、更符合邏輯的做法是:由富人直接組成非營利組織或者社會企業,一方面利用捐獻直接補貼生活水準低於貧窮線的社會底層階級,另一方面也創造出更多不同的管理模式達成「路無餓死骨」的目標。至於那些在上個世代就已經證明沒有太大效果的做法,還是留在上個世代吧。

延伸閱讀
經濟學錯了!西雅圖調高基本工資兩倍,成長速度躍升第一名
你以為巴菲特為什麼支持富人稅?

留言

  1. 企業要如何衡量一個人的產值有沒有大於最低薪資,這段話可能有些問題,很多低階工作擺明了就要用最低薪資聘雇員工,而聘雇的數目是依照人力的缺口而定。就如量販店的收銀員,他們原本就領最低薪資,如果提升最低薪資之後,工作的量(顧客數)不變,他們會減少聘雇收銀員嗎?會不會因為廣大的最低薪資族群更有錢,在量販店消費更多,進而使得量販店需要聘雇更多收銀員?我所看到贊成調漲基本工資的理由大多是因為這個論述。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看看消費券就知道這個理論不見得成立~

      刪除
    2. 這個論述是收銀員必須存在才能成立呀,但是現實情況是沒什麼工作是不能取代的,人力成本高到某個程度時,自然就會有別種工具出來取代,ex. 工廠的自動化生產or國道收費系統

      刪除
    3. 澳洲有些超市有部分是自動結帳的, 工資過高可能全部都變成自動結帳.

      刪除
  2. 1.當政府設定最低工資時,雇主會拒絕聘僱其產值低於該最低工資的勞工,因此失業人口會增加
    Q:這在現實中會發生嗎?那原本的勞力空缺將由誰取代?

    2.雇用員工是否會產生虧損完全取決於該員工的產值是否低於其薪資
    Q1:產值如何計算?超過產值會加薪嗎?可以想像一般業務、工業工作具有明確的績效指標,然而有更多服務業類工作似乎無法詳細比較與計算''產值''?
    Q2:承上:考慮獎金制度之類,是否有可能變相提高獎金獲得門檻以降低人力成本、增加利潤?(意思是即便超過產值,卻加不了薪?)

    回覆刪除
  3. 我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我家是自己打掃的沒有請家事女傭
    主因是我的收入還不夠
    但是家事女傭在豪宅區算是很熱門的行業
    如果提高她們的工資
    豪宅的主人一定會不爽
    會拿出經濟學來反駁
    提高工資會減少雇用
    但最後還是會買單
    因為自己打掃反而損失更多
    畢竟毫宅主人時薪可能是家事女傭的數倍或數十倍
    自己打掃太不划算了

    回覆刪除
  4. 承上面發言
    那如果豪宅清潔女傭薪水超過一般白領的薪水時
    那是否意味
    她的產值高過喝過洋墨水的碩士?
    我認為以豪宅主人的角度來看產值真的比碩士高
    而清潔這工作只因為工作內容不夠高級就算薪水再高
    也吸引不了高階技術人員
    但因技術低
    提高薪資反而會快速增加勞動的供給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心之谷──少年少女的神話

《心之谷》(日文原名為《耳をすませば》,英文名為"Whisper of the Heart",原意為側耳傾聽)是吉卜力工作室於1995年推出的年度動畫電影,也是近藤喜文唯一一部正式執導的院線動畫電影。近藤喜文製作過相當多知名動畫作品,例如《巨人之星》、《魯邦三世》、《清秀佳人》,以及吉卜力工作室的《螢火蟲之墓》、《魔女宅急便》、《兒時的點點滴滴》、《紅豬》、《海潮之聲》、《平成狸之戰》、《魔法公主》等大作,可以說是宮崎駿手下最強的大將。可惜的是,1997年的《魔法公主》後,近藤喜文在1998年遂因主動脈剝離猝逝,使吉卜力工作室遭受重大打擊,宮崎駿隨後也宣布退休。 宮崎駿改編少女漫畫的動畫劇本,最知名的就是《心之谷》與《來自紅花坂》,前者由愛徒近藤喜文執導,後者由其子宮崎吾郎執導。雖然兩者都是宮崎駿的劇本,也同樣描述一段青春愛情故事,但導演的天份在兩部片中一覽無遺。宮崎吾郎說故事毫無重心、節奏完全失當,水準比學生作品還糟;相對地, 近藤喜文完美地重塑劇本的靈魂,每一個細節都引人入勝 。

[影評]攻敵必救──你想二刷,是因為劇本太弱

《攻敵必救》(Miss Sloane, 又譯槍狂帝國、斯隆女士)是2016年的政治驚悚片。本片成本1300萬美金,最後票房300萬美金,屬於慘賠;IMDb拿到7.3分、爛番茄新鮮度71%,評價普普。本片女主角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除此以外沒有得到什麼重要獎項肯定。 對於這麼一部票房不佳、評價普普的電影,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寫評論,但從去年上映至今,我至少在我的FB上看過三個人強力推薦此片,認為此片是去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奧斯卡居然完全不提名真是太奇怪了云云。同時,也有許多人表明想二刷該片。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二刷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好了。這是一部劇本很差的電影,沒有入圍奧斯卡很正常。唯一可以討論的,可能是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但她也提名金球獎了),其他大獎根本想都不用想。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差,但是劇本有很嚴重的硬傷,本片導演也完全無法挽救。到底《攻敵必救》有哪些硬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