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張盛和──台灣十大惡人之首或全球最佳財長?

財政部長張盛和不到一周前才在朱學恆主辦的「2014年度十大惡人」中奪下首位,卻又在最新一期的英國《銀行家》(The Banker)中被評為「2015年全球及亞太地區最佳財政部長」。《銀行家》給出極高評價的主因在於張盛和2014年的不動產與所得稅制改革,包含房地合一實價課稅、兩稅合一以及財政健全方案。稅改永遠是所有財政首長的難題,因為人民對於減少政府支出還不見得有感,但是改變稅率絕對會使稅率增加者不爽。張盛和敢碰這個燙手山芋,不論最後是否會卡在立法院而無法執行,確實都該得到讚譽。

根據財政部2014年底對立法院提出的方案,為了避免衝擊過大,實施房地合一課稅之後仍有相對應的減徵方案以及配套措施,例如一定金額以下的自用住宅可以免稅、長期持有房屋者出售房產最高可以減徵75%以及同步停徵奢侈稅等。換言之,房價合一課稅雖然普遍加稅,但對於長期自住的民眾而言的影響不大,真正受衝擊的對象仍是持有高單價、非自住房屋的富人。這幾年來台灣民眾對於高房價之怨憤甚深,而房地合一實價課稅能確實根據市場價格課稅,有助於解決房價飆高之後房地產之持有成本過低的問題,是個長期而言能減少炒作房價的政策。

最詭異的事情是,這個立意甚佳的政策最後反而落得兩頭不討好,民眾認為張盛和保護了有錢人的利益,有錢人則認為張盛和損害了自身利益。我們可以理解,一個政治人物的行為從不同角度看來往往會有截然不同的評價,其主因往往與這個人或者這些行為無關,而是跟評價者所攜帶的價值相關。回過頭來看,張盛和研擬中或者已推動的政策包含金融業稅率正常化(從2%調回5%)、奢侈稅、房地合一實價課稅與證所稅等,都還算是走在「追求稅賦公平以達成財富重分配」的這條路上;然而,或許加稅就是這麼一回事,不管別人增稅多寡,只要自己加到稅就會讓人跳腳。

從未來的角度看來,張盛和的歷史定位幾乎肯定是「加稅財長」。我個人確實對於張盛和某些政策可能對國家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果有很大的疑慮,例如IPO之後的重稅可能更加壓抑台灣的企業創新,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新創公司更難拿到資金,同時也降低了年輕人願意投身創業的實質誘因。但整體而言,我並不這麼討厭張盛和以及他所推行的政策。我可以理解許多人批評張盛和只懂開源不懂節流搞得債留子孫、在人民生活如此困難的時刻還妄自加稅簡直不懂民間疾苦,但這些批評恐怕並不完全合理。

首先,台灣近十幾年來政府支出不斷擴張,稅收成長速度跟不上政府支出成長速度,舉債比重從偏低一直提高與他國相較的合理水位之後,現在要不就是減少政府支出、要不就是增加稅收,別無他法。暫且先不說中國民國政府支出預算是否合理、使用資金是否有效率,單就租稅負擔率(稅收占GDP的比率)來看,台灣僅約12%~13%,與日本約16%、韓國約20%、美國約19%、德國約23%、法國約27%相比都還有一段差距。因此,從財稅結構看來,張盛和在此時增稅並非師出無名。

其次,財政部長真的砍得了政府支出嗎?或者我們也反過來這麼想:總統遭遇各方壓力時,到底會優先要所有部會節流,還是要求財政部開源呢?我認為張盛和不是不懂「開源、節流應該並行」的道理,只是他知道在當前的政府結構下,開源雖難,節流更難。這是組織結構帶來的原罪,張盛和註定得扮黑臉──要不就是得罪人民,要不就是得罪他的老闆與同儕;事實上,如果他選擇「得罪老闆與同儕」,恐怕早就辭職了。

我對張盛和最大的批評不來自於IPO重稅,而是來自他的發言。我無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一個國家的財政部長整天對股市大盤指數不斷積極喊多,而且三不五時因此上新聞。財政部長可以決定加稅減稅,但財政部長喊多喊空是什麼道理呢?張盛和當然可以推給媒體,都是記者愛問這些問題、都是編輯要放上標題,但如果這些報導一而再、再而三出現,張部長恐怕難辭其咎──畢竟,他可以選擇不發言。

張盛和到底是十大惡人還是最佳財長呢?我們只能說,其政策是成是敗,或許最快都要十年之後才能見真章,在此之前,張盛和只要一日還在財長的位置上,就一日得接受檢驗謾罵。他稱不稱得上全球最佳財長還很難說,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真要排十大惡人,張盛和之「惡」,恐怕還不成規模就是了。

留言

  1. 倒數第四段
    『中華民國政府』打成『中國民國政府』了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彭明輝教授,您還是少談點經濟吧

兩年前我看彭明輝的部落格,從一年多以前我開始不看。我不知道彭教授這段時間發生什麼事情,但他的文章越來越荒腔走板,幾乎到一種不可思議的程度。一個理工出身的教授對於國家現況之悲憤因此想提出更多有意義的經濟、社會與政治見解,其實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事情;然而,如果不懂一項學問,卻自以為是高手地對其指指點點,理論、推論與結論都錯誤百出,我認為還是先潛心研究再發言,這才叫做「學者的態度」。彭教授對經濟學的錯誤認知與詮釋已經到了任何一個有辦法內化六學分普通經濟學課程的大學生都有辦法反駁的程度,這其實是非常誇張的事情; 他對經濟學的偏差理解,甚至不是什麼不同派系之間的差異,而是打從最基礎的知識建構就徹底錯誤 。 就以彭教授本月才發表的《 台灣人比韓國人更像奴隸 》來說好了,簡直是讓人看了下巴都要掉下來,完全是到了奇文共賞的水準。 我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彭教授過去可以寫出好文章,但這一年多以來的水準墮落到這種程度,完全就是一個不懂經濟學的人卻又濫用經濟學名義說自己想說的話 。 以這段全文最重要的理論論述為例:「 最極端的市場有兩種: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前者利潤等於零而工資極大化;後者工資極小化而利潤極大化;前者是亞當史密、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夢想國度(經濟意義下最自由而平等的國家),後者是經濟上的奴隸制度。 」從這段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彭教授完全不懂經濟學所謂「市場」概念。 經濟學所談的「市場」包含很多種「市場」,最基本的兩大市場就是「消費市場」跟「勞動市場」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 兩大市場都是在談企業與一般民眾的關係,但是民眾在此有兩種角色,第一是消費者,第二是勞工 。 就消費市場而言,廠商是供給方、消費者是需求方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小消費者利益最大;完全壟斷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最大消費者利益最小。 就勞動市場而言,勞工是供給方、廠商是需求方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大勞工利益會最小,完全壟斷市場中廠商利益最小勞工利益最大。換言之,彭教授說的「完全競爭市場利潤等於零工資極大化,完全壟斷市場工資極小化利潤極大化」,完全是把兩種市場混在一起所得到的結論──這個結論非但完全不是經濟學理論,同時也完全不符合現況。

[影評]攻敵必救──你想二刷,是因為劇本太弱

《攻敵必救》(Miss Sloane, 又譯槍狂帝國、斯隆女士)是2016年的政治驚悚片。本片成本1300萬美金,最後票房300萬美金,屬於慘賠;IMDb拿到7.3分、爛番茄新鮮度71%,評價普普。本片女主角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除此以外沒有得到什麼重要獎項肯定。 對於這麼一部票房不佳、評價普普的電影,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寫評論,但從去年上映至今,我至少在我的FB上看過三個人強力推薦此片,認為此片是去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奧斯卡居然完全不提名真是太奇怪了云云。同時,也有許多人表明想二刷該片。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二刷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好了。這是一部劇本很差的電影,沒有入圍奧斯卡很正常。唯一可以討論的,可能是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但她也提名金球獎了),其他大獎根本想都不用想。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差,但是劇本有很嚴重的硬傷,本片導演也完全無法挽救。到底《攻敵必救》有哪些硬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