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管理]《穿著Prada的惡魔》──離開一個主管,拒絕的是整個文化。

《穿著Prada的惡魔》是2006年最受人注目的電影之一。本片劇本改編自同名小說,普遍被外界認為影射了《時尚》(Vogue)雜誌總編輯安娜溫特(Anna Wintour)惹人爭議的領導風格,同時也讓時尚界對這部影史上最經典的時尚電影噤聲。另一方面,梅莉史翠普(Mary Streep)飾演的刁鑽總編輯米蘭達(Miranda Priestly)展現出優雅、纖細而又堅毅,讓人無法厭惡的反派形象,普遍被影評認為是她演藝生涯的代表角色之一。

初出茅廬的女主角安達莉亞(Andrea Sachs, 安海瑟葳飾演)進入《伸展台》(Runway)雜誌擔任強勢總編輯米蘭達的個人助理,卻得承受各種不合理的要求與對待。安達莉亞相信,她只要能在影響力強大的米蘭達身邊做滿一年,就能順利拿到她的夢想中的工作──《浮華世界》(Vanity Fair)或者《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的記者。安達莉亞逐漸適應米蘭達的苛刻以及時尚界的高速節奏,卻在五光十色、紙醉金迷的生活中,發現自己彷彿失去最初的動機與熱情。




許多人看《穿著Prada的惡魔》,觀察的都是米蘭達的跋扈不合理行徑,將其歸因到個人領導風格。另外,另外也有一群人關注安達莉亞的選擇,她在時尚業從抗拒到接受,最後又瀟灑轉身離開,完全是個自我與組織適配程度的問題。以上兩個角度都很好,但更本質的問題是:怎麼樣的組織文化能夠容忍得了米蘭達這種領導者?

在討論《伸展台》這家虛擬時尚雜誌社的組織文化之前,讓我們先從《伸展台》所處的產業來看。這是時尚業,同時也是媒體業;時尚業的節奏很快,媒體業的節奏也很快。「快速」就是《伸展台》的關鍵字,這家公司的組織文化幾乎也都衍生自其「速度感」。那麼,《伸展台》到底有哪些文化呢?

1.重視人治甚於制度
封面要換、模特兒要換、專題報導要換,計畫隨時都在改變。時尚風向變化太快,什麼事情都必須保持彈性。當一個組織必須面對太多突如其來變化的時候,就不能不把制度調整到能保有空間──而這個空間,當然就是主管(特別是最高主管)的空間。在所有權跟經營權分立的企業,真正能做主的機構仍是董事會(因為董事會擁有執行長的任命權);只要董事會不說話,執行長就是這家公司的老大。米蘭達是《伸展台》的總編輯,自然有最大的經營權──或者說,不論誰是《伸展台》的總編輯,都被允許擁有最大的權力。與其說是《伸展台》「忍受」了米蘭達這樣的執行長,倒不如說,《伸展台》「期待」像米蘭達這樣的領袖擔任執行長。

2.犧牲私生活
安達莉亞的資深前輩奈吉(Nigel)有這麼一句名言:「等你私生活全毀的時候記得告訴我,這表示你要升官了。」( Let me know when your whole life goes up in smoke. That means it's time for a promotion.)台灣人相當詬病加班文化,但我們真正該詬病的是「無效率的加班文化」──我並不是說加班就是對的,只是在某些產業、某些職業,加班是種不得不然的結果,畢竟人們(不管是內部顧客或者外部顧客)需要某些服務並不僅只於上班時段。唯一一定是錯的事情是,沒有加班費或者補修的加班。《伸展台》處在一個把加班與犧牲私人生活當作基本常識的產業,大家甚至可以接受「滿足主管不合理的私人需求」,變相合理化了米蘭達的苛刻。

3.語言暴力
安達莉亞的同事們,例如愛蜜莉(Emily)也都習慣冷嘲熱諷、暗箭傷人。身材適中的安達莉亞被批評成是胖妹,穿著也被大肆批評,只要不美、不能跟上潮流,就會遭到同儕戲謔。或許這就是時尚產業不能脫離的宿命,每個人都得為了外表汲汲營營,甚至得投入更多薪水以及私人時間,只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美。當彼此習慣了用充滿歧視的言語去判斷他人的外表時,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更能接受語言暴力。任憑自身對弱者採取語言暴力,其實也就等同默許了強者對自己採取語言暴力,加害者跟被害者的界線往往並不是這麼明顯,每個人都可能同時是加害者也可能被害者。

換言之,一個允許跋扈主管的組織,本身一定有些特殊的組織文化,否則不太可能長期允許某種異常顯著的領導行為──畢竟,無效率或者無效果的領導,最終會使領導者失去權力,甚至會使組織走向滅亡。

女主角安達莉亞最後選擇了離開米蘭達。乍看之下,安達莉亞是因為不想再忍受米蘭達的跋扈,但更深層看來,安達莉亞是選擇了「離開《伸展台》的組織文化」。不論米蘭達去或留,《伸展台》永遠會創造出另一個米蘭達坐在總編輯的位置上;這不是因為時尚雜誌本身就是一個彼此得靠耍賤才能得以高昇的修羅場,而是因為這種組織本身就期待著這樣的領導者。

我們時常順理成章地以為只有領導行為能夠塑造組織文化,但事實上,營運狀況越是成熟、生存了越是久的企業,其組織文化反而越不容易因為換了個領導風格迥異的領袖就能真正改變。千萬別忘了,組織會選擇人。什麼樣的組織,就會塑造出怎樣的老闆。當你決定離開一個主管的同時,其實你拒絕的是整個文化。

延伸閱讀
[管理]老闆願意替你擋死嗎?《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的領導課
[管理]為什麼老闆喜歡看你加班
[管理]只有柯文哲自己是「人上人」,市府員工都是「人中人」?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心之谷──少年少女的神話

《心之谷》(日文原名為《耳をすませば》,英文名為"Whisper of the Heart",原意為側耳傾聽)是吉卜力工作室於1995年推出的年度動畫電影,也是近藤喜文唯一一部正式執導的院線動畫電影。近藤喜文製作過相當多知名動畫作品,例如《巨人之星》、《魯邦三世》、《清秀佳人》,以及吉卜力工作室的《螢火蟲之墓》、《魔女宅急便》、《兒時的點點滴滴》、《紅豬》、《海潮之聲》、《平成狸之戰》、《魔法公主》等大作,可以說是宮崎駿手下最強的大將。可惜的是,1997年的《魔法公主》後,近藤喜文在1998年遂因主動脈剝離猝逝,使吉卜力工作室遭受重大打擊,宮崎駿隨後也宣布退休。 宮崎駿改編少女漫畫的動畫劇本,最知名的就是《心之谷》與《來自紅花坂》,前者由愛徒近藤喜文執導,後者由其子宮崎吾郎執導。雖然兩者都是宮崎駿的劇本,也同樣描述一段青春愛情故事,但導演的天份在兩部片中一覽無遺。宮崎吾郎說故事毫無重心、節奏完全失當,水準比學生作品還糟;相對地, 近藤喜文完美地重塑劇本的靈魂,每一個細節都引人入勝 。

[影評]攻敵必救──你想二刷,是因為劇本太弱

《攻敵必救》(Miss Sloane, 又譯槍狂帝國、斯隆女士)是2016年的政治驚悚片。本片成本1300萬美金,最後票房300萬美金,屬於慘賠;IMDb拿到7.3分、爛番茄新鮮度71%,評價普普。本片女主角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除此以外沒有得到什麼重要獎項肯定。 對於這麼一部票房不佳、評價普普的電影,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寫評論,但從去年上映至今,我至少在我的FB上看過三個人強力推薦此片,認為此片是去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奧斯卡居然完全不提名真是太奇怪了云云。同時,也有許多人表明想二刷該片。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二刷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好了。這是一部劇本很差的電影,沒有入圍奧斯卡很正常。唯一可以討論的,可能是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但她也提名金球獎了),其他大獎根本想都不用想。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差,但是劇本有很嚴重的硬傷,本片導演也完全無法挽救。到底《攻敵必救》有哪些硬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