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博士班放榜,總共錄取八人,而這八人都有大有來頭,例如現任高市警局副局長宋孔慨、市刑大警官歐承鑫、立委潘孟安、市長陳菊辦公室秘書蔡宗倫、前主任李柏毅、國防部前副部長柯承亨等。值得注意的是,這幾位新博士生過去學經歷都沒有與該所直接相關的背景,而該所不僅口試成績占70%,甚至還完全免筆試、免提研究計畫,比一般博士門檻招生來得低。此消息一出,自然引發外界爭議。
近年來學歷研究貶值,動輒耗費四年以上的博士班乏人問津,甚至連台大部分科系都面臨招收不足的窘境,各校為了吸引人才莫不卯足心力。但即使台灣博士教育的現況如此嚴酷,「博士學歷」對於多數台灣人而言仍是一種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榮譽。對於台灣人而言,學術與知識必須超然獨立於權力與金錢,這是一塊政治家與企業家都不應該侵犯的聖域。
從現實面看來,學術與實務並非絕對二分,例如MBA就以招收大量已經擁有權力的政治家與企業家為最高指導,而許多知名的政經人士也都獲得學術界榮譽博士的殊榮──這些現象甚至不僅發生在台灣,在其他先進國家也都相當常見。學術界為了增強自己的影響力,因此積極與實務界連結,其實相當合理;畢竟,再多創新的理論或者研究,如果不能變成政府或者企業實踐時的重要參考,也不過就是象牙塔裡面的幾捲堆灰的陳舊書卷。「權力」的本質就是「影響力」,因此學者與權勢者靠近,對於實踐理論其實是有相當正面的幫助,對學校甚至國家而言都不見得是壞事情。
然而,對整體有利的基礎仍必須根植於學術品質──而博士生的素質,當然直接影響了學術成果之好壞。我們先不預設高師大的博士生榜單是內定的結果,但這次甄選的確有很多問題。首先,博士班考試不包含筆試還算尚可接受,但沒有研究計畫或者過去相關論文著作審查,實在是匪夷所思。博士是高等教育中最高的階段,其主要目的已經超越了學習知識,而是創造知識,這意味著「研究能力」才是博士生最關鍵的要素。在這種沒有過去研究成果又沒有未來研究計畫的情況下,我不知道高師大的教授們要如何判斷一個人有沒有研究能力。其次,口試占了總成績70%,這當中人為操縱的可能性實在是太大了。讓我們退一步想,假設高師大今天真的就要是錄取某些人,就算口試分數只有30%,也都能輕易讓那30%變成「關鍵的百分之三十」,更何況口試的比重居然占了70%。從以上兩點看來,我認為高師大這次甄選程序可以說是毫無學術上品質可言。在程序合理、審查透明的前提下,我們任何人都可以接受錄取者「剛好」是某些權貴,但高師大這種存在太多人為操作空間的遴選機制,實在讓人難以心服。
台灣是一個人治的社會,而這種人治的氣氛也影響了所有人事相關的標準與制度。我一個在傳產工作的朋友說,他們公司好不容易引進了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制度,卻從來不公佈評比結果。某次他的主管找他進辦公室談,讓他知道他的評鑑分數在同期中名列最低,但他卻也是唯一得到升遷者。理由是:雖然績效分數低,主管們卻始終認為他最有潛力,因此還是決定拔擢他。我完全相信這位朋友的潛力足以得到擢升的機會,但這個關鍵績效指標制度到底有什麼意義呢?人才的甄選也完全一樣。如果已經預設某種標準或者結果,那麼這些遮遮掩掩的行政程序至少也做得漂亮一點,即使無法讓人心服,至少也讓人口服,像這樣連表面功夫都懶得做,實在是寡廉鮮恥。高師大身為一所國立大學,居然敢用這種不入流的方式甄選博士生,想必是認為有這些政治人物當後盾就能持續得到經費,不在少子化世代進入大學後成為大學倒閉潮的受害者吧?高師大副校長吳連賞一句:「學校認為公務員考生有助於推動政務」,確實令人玩味。
不論如何,台灣高等教育墮落的情況恐怕會隨大學倒閉潮逐漸迫近而日趨惡化。高師大博士甄選內定爭議,可能是冰山一角,也可能只是開了第一槍。我想民眾現在最想請問高師大教授們的是,根據你們開出的遴選程序以及結果看來,到底誰有資格念博士班呢?
延伸閱讀
高師大博士班榜單
近年來學歷研究貶值,動輒耗費四年以上的博士班乏人問津,甚至連台大部分科系都面臨招收不足的窘境,各校為了吸引人才莫不卯足心力。但即使台灣博士教育的現況如此嚴酷,「博士學歷」對於多數台灣人而言仍是一種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榮譽。對於台灣人而言,學術與知識必須超然獨立於權力與金錢,這是一塊政治家與企業家都不應該侵犯的聖域。
從現實面看來,學術與實務並非絕對二分,例如MBA就以招收大量已經擁有權力的政治家與企業家為最高指導,而許多知名的政經人士也都獲得學術界榮譽博士的殊榮──這些現象甚至不僅發生在台灣,在其他先進國家也都相當常見。學術界為了增強自己的影響力,因此積極與實務界連結,其實相當合理;畢竟,再多創新的理論或者研究,如果不能變成政府或者企業實踐時的重要參考,也不過就是象牙塔裡面的幾捲堆灰的陳舊書卷。「權力」的本質就是「影響力」,因此學者與權勢者靠近,對於實踐理論其實是有相當正面的幫助,對學校甚至國家而言都不見得是壞事情。
然而,對整體有利的基礎仍必須根植於學術品質──而博士生的素質,當然直接影響了學術成果之好壞。我們先不預設高師大的博士生榜單是內定的結果,但這次甄選的確有很多問題。首先,博士班考試不包含筆試還算尚可接受,但沒有研究計畫或者過去相關論文著作審查,實在是匪夷所思。博士是高等教育中最高的階段,其主要目的已經超越了學習知識,而是創造知識,這意味著「研究能力」才是博士生最關鍵的要素。在這種沒有過去研究成果又沒有未來研究計畫的情況下,我不知道高師大的教授們要如何判斷一個人有沒有研究能力。其次,口試占了總成績70%,這當中人為操縱的可能性實在是太大了。讓我們退一步想,假設高師大今天真的就要是錄取某些人,就算口試分數只有30%,也都能輕易讓那30%變成「關鍵的百分之三十」,更何況口試的比重居然占了70%。從以上兩點看來,我認為高師大這次甄選程序可以說是毫無學術上品質可言。在程序合理、審查透明的前提下,我們任何人都可以接受錄取者「剛好」是某些權貴,但高師大這種存在太多人為操作空間的遴選機制,實在讓人難以心服。
台灣是一個人治的社會,而這種人治的氣氛也影響了所有人事相關的標準與制度。我一個在傳產工作的朋友說,他們公司好不容易引進了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制度,卻從來不公佈評比結果。某次他的主管找他進辦公室談,讓他知道他的評鑑分數在同期中名列最低,但他卻也是唯一得到升遷者。理由是:雖然績效分數低,主管們卻始終認為他最有潛力,因此還是決定拔擢他。我完全相信這位朋友的潛力足以得到擢升的機會,但這個關鍵績效指標制度到底有什麼意義呢?人才的甄選也完全一樣。如果已經預設某種標準或者結果,那麼這些遮遮掩掩的行政程序至少也做得漂亮一點,即使無法讓人心服,至少也讓人口服,像這樣連表面功夫都懶得做,實在是寡廉鮮恥。高師大身為一所國立大學,居然敢用這種不入流的方式甄選博士生,想必是認為有這些政治人物當後盾就能持續得到經費,不在少子化世代進入大學後成為大學倒閉潮的受害者吧?高師大副校長吳連賞一句:「學校認為公務員考生有助於推動政務」,確實令人玩味。
不論如何,台灣高等教育墮落的情況恐怕會隨大學倒閉潮逐漸迫近而日趨惡化。高師大博士甄選內定爭議,可能是冰山一角,也可能只是開了第一槍。我想民眾現在最想請問高師大教授們的是,根據你們開出的遴選程序以及結果看來,到底誰有資格念博士班呢?
延伸閱讀
高師大博士班榜單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