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臍帶血爭議:別什麼都推給政府

最近政大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副教授劉宏恩老師寫了一篇關於臍帶血的文章,核心論述是「政府應推動公營性質的臍帶血血庫」。基本上我認同劉老師對於「某些具有公益性的東西不應該商業化,商業化反而有害於公益」這項論述。但問題是,臍帶血真的屬於公益性物質嗎

首先,先補充一些劉老師沒提到的醫學相關知識。臍帶血目前最主要的功用為治療血液相關疾病,特別是大家最熟悉的白血病,也就是血癌,並可以用「急性/慢性」、「淋巴型/骨髓型」分成四種,最主要的治療方式就是化療。然而,並不是所有血癌病患都需要透過骨髓移植,只有符合以下四種條件者才適合做骨髓移植:1.預後不良或者已經復發的急性白血病;2.年齡小於50歲;3.有適合的組織抗原配對的骨髓捐贈者;4.血液學檢查確認完全緩解。 我們需要骨髓,主要是需要骨髓內的幹細胞(stem cell);而幹細胞的來源除了骨髓以外,就是臍帶血

幹細胞研究數十年來,目前已經發展到能讓幹細胞成長為不同組織(例如血液、心肌等)的技術,但尚未用於實際的醫學治療上;醫學界對於幹細胞的最終想像,當然就是直接「製造」出健康的器官,取代病壞的器官。此外,目前更應用於治療免疫、代謝疾病的應用,例如再生不良性貧血、海洋性貧血、Fanconi's Anemia、骨髓生成不良症候群、淋巴癌、腦白質腎上腺營養不良症、黏多醣症、脂肪儲積症、骨質石化症、嚴重複合免疫缺陷症(泡泡兒)、慢性肉芽腫、紅斑性狼瘡、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等。總而言之,臍帶血目前最主要的作用之一就是提供與自身能完全適配的健康幹細胞,並用來治療血液、代謝、免疫等疾病;但這項作用能在一定風險下,充分被骨髓內的幹細胞取代。同時,骨髓移植的適配性檢測並不需要直接抽出骨髓,只要用一般血庫的血液(即周邊血)做檢測即可。也就是說,只要一般血庫中建立檔案數目夠大、資料夠完整,當有血癌病人需要幹細胞移植的時候,就能找到相匹配的捐贈者

簡而言之,一般血庫跟臍帶血血庫在「提供幹細胞配對」這項功能上幾乎沒有差異,兩者真正的差異在於:一般血庫主要目的是保存紅血球,保存方式較寬鬆,只要幾周就得廢棄;臍帶血血庫的主要目的是保存幹細胞,需要先端的冷凍設備以及嚴格的管理模式,保存三十年以上再解凍的幹細胞仍可使用。當然,一般血庫的管理成本跟臍帶血血庫的管理成本也相差甚遠。如果我們只是為了建立幹細胞適配資料庫,其實只要強制要求全國人民每個人都得捐血,同時利用這些血液建立資料庫,自然就可以達到效果;雖然建立資料庫需要耗費成本,但總比建立臍帶血血庫來得便宜又可行得多。因此,劉老師的論點並不具有必要性。

事實上,劉老師提到的幾項論點是有些問題。

每個人這輩子用到『自己』的『臍帶血』來救命的機會,遠遠(應該說遠遠遠遠)低於我們用到自己的一般血液來救命的機會。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統計,我們這輩子使用自己的臍帶血來自體移植的機率,只有『二十萬分之一』。那麼可否請問大家︰如果連使用機率更高的『一般血液』我們都不會自己替自己儲存,那麼使用機率更低更低的『臍帶血』,替自己儲存下來怎麼會make sense?......根據醫學文獻,全世界的臍帶血移植案例,陌生人之間相互配對的『異體移植』的案例數遠遠多於『自體移植』的案例數,也遠遠多於『親屬間移植』的案例數。

這個段落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劉老師沒弄清楚一般血液跟臍帶血儲存目的之根本差異,前者在保存紅血球,後者在保存幹細胞;事實上,通篇看下來,劉老師把臍帶血跟一般血液的功能完全混用,根本沒弄清楚儲存臍帶血的核心。其次,臍帶血技術發展至今不過數十年,保存了自己臍帶血的人口比例也很低,這些稀少的保存者還要剛好得到血癌機率本來就微乎其微,用數量來看本來就不可能高於一般血癌患者;親屬之間移植也一樣,必須是血癌患者身邊的近親剛好有儲存臍帶血,這機率也很低。母體完全不同還硬是比較「絕對數量」,這是一個濫用統計數據的典型作法

更嚴重的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只有二十萬分之一使用機率的臍帶血,若是你替自己給留存下來,結果就是有二十萬分之199,999的機率未來這筆臍帶血被浪費掉,不但沒有救到你自己,也沒拿來救原本可以配對成功的其他人。如果每個人都私存而不願跟人分享,到最後,不只是你的血去救別人的機會消失了,而且別人的血拿來救你的機會也消失了。所以私存臍帶血公司的生意越好,竟然可能讓全國每一個人(包括有做私存的人)獲得救治的機會通通都降低!

從這段文字最能看出,劉老師對一般血庫跟臍帶血庫的認知有很大盲點。官方可以透過一般血庫建立幹細胞資料庫,當然也就沒有必要儲存臍帶血(或者幹細胞)。這意味著,私營的臍帶血血庫完全不會影響建立官方的幹細胞資料庫,兩者可以同時並行無礙。因此,我認為劉老師提出的真正問題應該是:政府是否應該建立幹細胞資料庫,而非公益臍帶血銀行。如果依照劉老師的論點,保存臍帶血如此耗費成本,又放個一段時間就會壞掉,那麼在功能可以互為取代的情況下,直接利用一般血液建立幹細胞資料庫是比建立臍帶血血庫更好的方式。

大家可能會覺得,建立資料庫聽起來很簡單,我們不是都有很多捐血者嗎?事實上,由於血液攜帶的資訊非常多,這些資訊都可以透過檢測用以建立不同的資料庫,所以除非是抽血的時候有特別聲明,否則並不會用這些血液作更多檢測;如果要每種都做,那可能一次得抽個500c.c.全用於檢測才行。同時,除了血液之外,也有許多人體資訊可以建立資料庫,如果我們要建立幹細胞資料庫,是不是都要一起建立?或者有哪些資料庫必須優先建立?事實上我非常厭惡這種把什麼都推給政府的做法。站在公民與公益的立場,如果一項政策不具必要性或者優先性,即使耗費成本不大,我們都不一定得支持;更何況,官營的臍帶血血庫是一項耗費成本龐大但必要性與優先性又不高的政策,我們是否應該因為有幾個國家執行,就得跟著執行?更何況,公營組織的管理能力通常不強,像臍帶血銀行這種需要高度管理能力、不能出任何差錯的產業,如果讓國營事業壟斷,又有誰能保證不會出問題

從個體角度來看,假設政府建立了幹細胞資料庫,個人有什麼動機要儲存自己的臍帶血?臍帶血目前可以保存三十年以上都仍可使用(從發展至今),而且隨著科學研究發展,三、四十年後非常可能證實臍帶血能終身保存──那麼,儲存自己的臍帶血當然是完全利己的事情。自己臍帶血的好處包含,污染性低、再生力強、可即時使用、組織相容性大以及低排斥性,這些都是遠高於他人幹細胞帶來的優勢。也就是說,即使可以找到適配者,但是適配者的幹細胞終究不如自己的幹細胞來得好

值得一提的是,近親間配對相符機率約為四分之一,非親屬配對機率約為一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讓劉老師覺得噁心想吐的廣告宣傳台詞其實有其道理,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父母抱持著「替自己儲存」的角度思考。我們不難想像,血癌以及各種血液疾病患者苦等不到適配者的焦慮,或者即使找到適配者,對方也不願意捐贈幹細胞的難受(捐贈骨髓不僅痛,而且還要住院數日);這時候如果自己存了幹細胞,不僅可以隨時使用同時幾乎沒有風險,那麼有何不可?簡單的說,儲存臍帶血的確有很大好處,但這個好處就像是個人額外的保險一樣,有其需要但非必需如果說官方的幹細胞資料庫像是全民健保,那麼臍帶血血庫就是私人保險。假設要以劉老師的立場來看,所有保險公司都應該都廢掉,因為這些保險項目都應該由政府經營──但這是合理的政策邏輯嗎?

以實務而言,成立國營的臍帶血銀行除了成本高以外,還有技術上的問題。例如嬰兒的臍帶血量很少,裡面的幹細胞數目其實也不多。假設這位嬰兒還是兒童時期就發現血液疾病,那麼直接使用自身臍帶血,其幹細胞數目還足夠使用;但假設是這位嬰兒的親屬發現血液疾病,而血液配對後發現這位嬰兒相符,但由於臍帶血中的幹細胞過少,仍無法使用。2012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為劍橋大學的約翰戈登(John Gurdon)博士與京都大學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博士,兩人的研究主題就是幹細胞。戈登博士在五十年前證明了成熟的細胞可以還原成萬能的原始狀態(即幹細胞),而山中博士則研發出將皮膚細胞轉變成幹細胞的技術。但目前這項技術還無法應用在人體,未來最可行的方向則是利用臍帶血中最原始的幹細胞,將其他分化後的細胞或者骨髓中的幹細胞轉化成最不受汙染的狀態。換言之,臍帶血中的幹細胞將扮演種子的角色,藉此培育更多幹細胞。但這項技術距離實際應用恐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也許要數十年後才能得以實現

以訊聯101年的財報而言,營業成本加上營業費用大約是7億,假設30%新生兒都是訊聯客戶,那麼這個數值粗略乘上三倍就是全體新生兒都得儲存的所耗去的經費;但因為過去冰凍的臍帶血要冰上幾十年,因此每年都會成長。二十億是怎樣的概念呢?大學的五年五百億,平均一年一百億,其中絕大多數大學都拿不到十億。此外,根據慈濟幹細胞中心的資料,平均每袋臍帶血的收集以及未來數十年保存費用達百萬元;換言之,每年假設有十五萬位新生兒,未來數十年連帶的相關成本大約為一千五百億。而這還只是一年新生兒在未來數十年會花掉的費用。 臍帶血的本夢比遠大於本益比,國家投入大量經費建立臍帶血庫(特別是我們的臍帶血研究進度與日本也無法相提並論)上恐怕不是把錢花在刀口上

最後,台灣其實早就有公益性質的幹細胞資料庫,慈濟的幹細胞中心一直以來都不斷透過周邊血建立檔案庫,並藉此配對顯而易見的是:慈濟幹細胞中心的資料庫並沒有因為民營臍帶血中心而產生建檔困難的情形,因為兩者根本不相排斥。同時,由於民營臍帶血庫的資料樣本數少,所以一定要透過與其他不同幹細胞資料庫的合作才能發揮作用──正如這些臍帶血銀行所宣稱的一樣,他們也是透過跟其他資料庫合作才能找到適配者。對於民營臍帶血銀行業者與消費者而言,實在沒有理由拒絕提供幹細胞資料,事實上,加入更大的資料庫中對他們才是更加有利的事情

在有諸多替代方案的情況下,我們真的應該把這些錢投資在公營的臍帶血銀行上嗎?我完全認同當商業化影響公益的時候,應該以公益為主,但前提是,我們得先停止這種「國外做什麼所以我們就要做什麼」、「政府應該解決一切問題」的邏輯。相對起建立公益臍帶血庫,倒不如把這筆經費投入在臍帶血理論與應用的相關研究,長期而言更有效益得多。該交給政府的交給政府,該交給產業的,還是交給產業吧。

延伸閱讀
【為什麼歐洲有國家禁止商業化的臍帶血銀行,日本也以公益性臍帶血庫為主?】
Can Routine Commercial Cord Blood Banking Be Scientifically and Ethically Justified?
Ten reasons to make cord blood stem cells a public good
佛教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
為什麼好幾億救不了郭台成?
神奇的臍帶血~萬能的幹細胞
南市醫與中研院合作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

留言

  1. 板主:你這篇文章有些嚴重錯誤喔。舉例來說:臍帶血配對的成功機率絕對不是你說的「非親屬配對機率約為一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這麼低。你說的應該是骨髓配對成功的機率。臍帶血配對不需HLA完全相符,所以配對成功的機率高很多,這是臍帶血為什麼在醫學上有特殊價值的原因啊!
    這個基本知識你若是沒有,還把所有的幹細胞來源(臍帶血、骨髓....)統統混在一起談,那麼,你這篇文章裡面大半的推論恐怕都錯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補充一下:我其實是板主文章的忠實讀者。可是我身為生科領域的人,實在不得不搖頭,板主你許多基本生物醫學的知識都弄錯了。請板主不要見怪:我覺得這篇是你少數比較不理想的作品。

      刪除
  2. 「自體臍帶血沒有組織相容的問題,這是最大的優點。但是自體臍帶血也同樣包含所有好的、壞的基因。因此,幾乎所有的遺傳性疾病都不能用自己的臍帶血治療。」根據上述,自己使用自體臍帶血上也會有限制,那麼以商業臍帶血銀行的做法,哪天需要臍帶血時,明明自己有存臍帶血卻無法使用,好不容易配對到他人的,他人卻又不願意給你用,這樣就不如公益性的臍帶血銀行好了。當然成立公益性臍帶血銀行的成本,如果和板主說的一樣,確實就不適合政府去做(除非全體國民願意花這筆錢..),可能可以交由公益團體、慈善機構…等等另尋辦法。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雲端情人(Her)──我們都寂寞

《雲端情人》(Her)是第八十六屆奧斯卡獎最多提名獎中相當獨特的存在,不同於主流商業片,非常具有獨立製片的色彩。本片為史派克瓊斯(Spike Jonze)自編自導的作品,個人風格極強;這類電影通常容易流於自溺,但史派克瓊斯卻成功地使這部電影超脫於一般小品。 圖、西奧多啟動了O.S.One,也開啟一趟特別的生命之旅。 精神與愛情、肉體與慾望、死亡與永生 所謂的好故事,就是讓讀者摸不到劇情接下來會怎樣發展,但當底牌掀開了之後卻又一切合乎邏輯與鋪陳。《雲端情人》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絕對名符其實。人與電腦相戀的情節設定並不讓人陌生,特別是許多日本動漫都有類似的情節;但《雲端情人》每一幕的鋪陳都讓觀眾感到新鮮。 《雲端情人》的第一幕開始於寂寞。單身已久的男主角西奧多(Theodore)是一位專職替人撰寫信件的上班族,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西奧多擁有非常特別的能力,只要看著寄信人與收信人的照片,透過細膩的表情與動作就能理解對方的情感,替寄信者寫出文情並茂的信件。西奧多傳遞他人的情感,卻壓抑自己的情感。西奧多寂寞,靠著隨機搜尋的電話性愛宣洩慾望,卻遇不到讓他有感覺的女聲,一段失敗的激情電愛瞬間變成黑色喜劇。寂寞的西奧多因著廣告購買了超智能的擬人作業系統O.S. One。西奧多專屬的O.S. One替自己取名為珊曼莎(Samantha),不僅聰明、充滿好奇心,而且還擁有人性。一場人與程式的愛情故事就此開展。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

彭明輝教授,您還是少談點經濟吧

兩年前我看彭明輝的部落格,從一年多以前我開始不看。我不知道彭教授這段時間發生什麼事情,但他的文章越來越荒腔走板,幾乎到一種不可思議的程度。一個理工出身的教授對於國家現況之悲憤因此想提出更多有意義的經濟、社會與政治見解,其實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事情;然而,如果不懂一項學問,卻自以為是高手地對其指指點點,理論、推論與結論都錯誤百出,我認為還是先潛心研究再發言,這才叫做「學者的態度」。彭教授對經濟學的錯誤認知與詮釋已經到了任何一個有辦法內化六學分普通經濟學課程的大學生都有辦法反駁的程度,這其實是非常誇張的事情; 他對經濟學的偏差理解,甚至不是什麼不同派系之間的差異,而是打從最基礎的知識建構就徹底錯誤 。 就以彭教授本月才發表的《 台灣人比韓國人更像奴隸 》來說好了,簡直是讓人看了下巴都要掉下來,完全是到了奇文共賞的水準。 我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彭教授過去可以寫出好文章,但這一年多以來的水準墮落到這種程度,完全就是一個不懂經濟學的人卻又濫用經濟學名義說自己想說的話 。 以這段全文最重要的理論論述為例:「 最極端的市場有兩種: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前者利潤等於零而工資極大化;後者工資極小化而利潤極大化;前者是亞當史密、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夢想國度(經濟意義下最自由而平等的國家),後者是經濟上的奴隸制度。 」從這段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彭教授完全不懂經濟學所謂「市場」概念。 經濟學所談的「市場」包含很多種「市場」,最基本的兩大市場就是「消費市場」跟「勞動市場」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 兩大市場都是在談企業與一般民眾的關係,但是民眾在此有兩種角色,第一是消費者,第二是勞工 。 就消費市場而言,廠商是供給方、消費者是需求方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小消費者利益最大;完全壟斷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最大消費者利益最小。 就勞動市場而言,勞工是供給方、廠商是需求方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大勞工利益會最小,完全壟斷市場中廠商利益最小勞工利益最大。換言之,彭教授說的「完全競爭市場利潤等於零工資極大化,完全壟斷市場工資極小化利潤極大化」,完全是把兩種市場混在一起所得到的結論──這個結論非但完全不是經濟學理論,同時也完全不符合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