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彭明輝教授,您還是少談點經濟吧

兩年前我看彭明輝的部落格,從一年多以前我開始不看。我不知道彭教授這段時間發生什麼事情,但他的文章越來越荒腔走板,幾乎到一種不可思議的程度。一個理工出身的教授對於國家現況之悲憤因此想提出更多有意義的經濟、社會與政治見解,其實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事情;然而,如果不懂一項學問,卻自以為是高手地對其指指點點,理論、推論與結論都錯誤百出,我認為還是先潛心研究再發言,這才叫做「學者的態度」。彭教授對經濟學的錯誤認知與詮釋已經到了任何一個有辦法內化六學分普通經濟學課程的大學生都有辦法反駁的程度,這其實是非常誇張的事情;他對經濟學的偏差理解,甚至不是什麼不同派系之間的差異,而是打從最基礎的知識建構就徹底錯誤

就以彭教授本月才發表的《台灣人比韓國人更像奴隸》來說好了,簡直是讓人看了下巴都要掉下來,完全是到了奇文共賞的水準。我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彭教授過去可以寫出好文章,但這一年多以來的水準墮落到這種程度,完全就是一個不懂經濟學的人卻又濫用經濟學名義說自己想說的話

以這段全文最重要的理論論述為例:「 最極端的市場有兩種: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前者利潤等於零而工資極大化;後者工資極小化而利潤極大化;前者是亞當史密、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夢想國度(經濟意義下最自由而平等的國家),後者是經濟上的奴隸制度。」從這段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彭教授完全不懂經濟學所謂「市場」概念。經濟學所談的「市場」包含很多種「市場」,最基本的兩大市場就是「消費市場」跟「勞動市場」。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大市場都是在談企業與一般民眾的關係,但是民眾在此有兩種角色,第一是消費者,第二是勞工就消費市場而言,廠商是供給方、消費者是需求方,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小消費者利益最大;完全壟斷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最大消費者利益最小。就勞動市場而言,勞工是供給方、廠商是需求方,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大勞工利益會最小,完全壟斷市場中廠商利益最小勞工利益最大。換言之,彭教授說的「完全競爭市場利潤等於零工資極大化,完全壟斷市場工資極小化利潤極大化」,完全是把兩種市場混在一起所得到的結論──這個結論非但完全不是經濟學理論,同時也完全不符合現況。
先從理論面來看。假設彭教授談的市場是指「消費市場」,完全競爭市場中的企業利潤為零,但此時消費者效用(utility)會最大化;也就是說,對於消費者(即一般民眾)而言,完全競爭的消費市場是最好的市場。假設彭教授談的市場是「勞動市場」,完全競爭市場中的企業利潤最大勞工利益最小;換言之,對於勞工(一般民眾)而言,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是最差的市場。事實上消費市場跟勞動市場互為獨立,兩者不應該混淆。綜合以上結論可以看出,彭教授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

再從現象面來看。彭教授想談的現象是「企業握有生產要素,因此勞工不得不自我削減工資」。這推論絕對不是馬克思的推論,是彭教授自己想像出的馬克思理論。首先,企業握有生產要素,可以說企業「壟斷」了生產要素嗎?經濟學中的生產要素包含了土地、資本、勞工與創業家精神,除非這個企業就是共產主義中的國家企業,否則根本不可能同時壟斷這四大要素。其次,企業要如何「壟斷勞工」?是要綁架勞工嗎?在法治國家且企業不能犯罪的前提之下,我沒辦法想像要怎樣才能達成這個事實。當然,如果企業能做得到這點,那就是蓄奴沒錯。最後,彭教授說的工人就只好為了競爭工作機會而彼此削價,降低工作條件」,其實完全就是在談「供過於求時的勞動市場」。換言之,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來,彭老師從頭到尾大談「奴隸論」還讓韓國默默中槍(但本文也沒比較韓國與台灣不過只是標題譁眾取寵),其實在談的就是完全自由的勞動市場的現象

一家企業不論再怎樣擁有高獲利以及高成長性,只要找不到所需的人才,就無法持續獲利。例如十五年前的台灣科技業,當時就處在一個科技人才供給不足的情況。我相信理工出身的彭教授一定最清楚,當時台成清交電資學院的大學畢業生可是許多公司搶著要,更不用說奇貨可居的碩士生與博士生。十五年之後,台成清交的畢業生卻乏人問津,碩士生勉強可用,博士生不如謝謝再連絡。依照彭教授奇妙的理論,難道是因為台灣科技業的市場型態改變?還是現在的台灣企業主比十五年前更邪惡?當然都不是。十五年前的科技業正受惠於PC時代崛起,台灣成功卡在PC產業鏈中,將歐美日等國不想賺的10%、20%毛利率的製造端利潤納入口袋,迎向這個長達十年、每年平均10%~20%的成長期。這時候,科技業主嚴重缺乏人才,加上每年相關科系的優秀大學生供給量很少(台成清交台科北科這六大學校加起來每年也不過幾千人),在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下自然對勞工有利。

十五年後的台灣科技業面臨中國崛起、科技產品最終價格不斷下跌之窘境,製造端毛利大幅滑落,加上各企業中需要的人才早已飽和,需求大幅減弱。同時,台灣從2000年左右開始廣設大學與研究所,到了2006年時,念研究所更是蔚為風潮。我其實蠻佩服前總統陳水扁,這人策略眼光短淺,但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硬幹精神真的很讓人敬畏。大開大學與研究所,一方面符合當時齊頭式平均主義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更成功地把許多學生留在學校壓低失業率。這招長期而言相當容易毀滅一個國家的教育體系跟青年人就業市場但不論如何不會爆在他手上;既可以短期贏得人心,還可以讓接任者徹底頭大,實在是玩弄權謀的一手狠著。高等教育大門洞開的後果,就是現在這樣。不論大學延畢、碩士、碩士延畢、博士、博士後,這麼多人才終究得回流就業市場。最可笑的是,由於台灣高等教育突然門戶大開,許多學校根本就是野雞大學,製造出一堆毫無應有水準的學位。擁有同級學歷的人太多,但企業缺又沒有增加,當然人人都得自砍薪資。許多年輕人會認為,台灣勞工之所以無法提高工資的原因之一來自於:勞工不夠團結,不敢集體罷工抗議。某種程度上或許是不敢沒錯,但不敢的主因大家卻沒說出口:所有人都太容易被取代,就算兩百人同時罷工,企業也能很快找到兩百人頂替這些位置

依照以上說法,台灣怎麼還會有缺工問題?

教育的方向把人才集中到大學學歷,因此低階製造業的工作沒人要做。進階的勞動市場論述,得將勞動者的能力以及企業需求的勞動者能力切出來看。以最高階的人才(直接作高階研發)而言,台灣這種平均式的教育根本培育不出真正超一流人才,許多原本超一流水準的高中生在進入台灣的大學之後就徹底被毀滅了;教授人數不足學生應修學分又太多以至於一堆大班教學、助教人數嚴重不足(素質與薪水也嚴重不足)、畢業門檻奇低無比,這些都是學生素質無法提升的主要關鍵。接著,中階人才大暴滿,每個人都是大學生與研究生,但鮮有真正能力出彩者,最後還是得以台成清交政陽明等畢業生挑起,因為素質還有一定水準。至於低階人才則是異常缺乏。說直接一點,很多大學畢業生、碩士畢業生的素質都還不如許多一流高中生;這些人本來最應該培育成低階製造業的工作者,台灣卻給他們一張除了自我感覺良好以外別無他用的文憑,以至於這些人不得不變成眼高手低、抗壓性差的所謂草莓族。簡而言之,教育體系大量培育出中階人才,以至於中階勞動市場供過於求、高階與低階勞動市場供不應求。說到底,這都是供需問題,現在是如此,未來也是如此。除非彭教授支持共產主義,讓所有的人隨機分配職業,或者所有工作的薪資完全相等,否則供需的關係終究決定了勞動市場。

我並不討厭立場跟我不同的人,但我真心無法認同這種為了說自己想說的話就扭曲事實跟理論的人我希望台灣不是一個只看立場不看理性的國家,然而,當學者都是這種不用做學問的態度,只憑粗淺到大一學生都不如的知識就可以隨意發射自己的負面情緒,我們還能期待什麼,我真的不知道

經濟學的論述荒腔走板,後面關於民主政治的論述也不惶多讓。「讓我們來看看台灣和韓國哪一個國家比較民主,哪一個國家比較像經濟上的奴隸制。根據 Deloitte 會技師事務所與美國競爭力委員會的《2013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標》報告第4頁圖一的數據,台灣的人均產值比韓國多出17%,但是每小時工資卻只有韓國的52%!也就是說,假如韓國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利潤等於零),台灣的勞工至少有一半的應得工資被老板拿去當利潤!台灣遠比韓國更像一個奴隸制下的國家。如果你把稅負因素再加進去,問題更嚴重。政府窮、人民窮,但是炒房炒股新增的十七兆財富,幾乎不需繳稅。根據美國保守派智庫 Heritage Foundation 的統計,台灣的稅負僅及韓國的三分之一,但是低稅負的好處全部給了富人,薪水階級和傳統產業絲毫不覺得稅負低。

首先,我實在不知道為什麼彭教授要把「民主」兩個字放進來,而且還跟經濟相比較。自由經濟跟民主政治的關係,近年來許多國外學者都在談,包含中國的學者對此都有很深刻的論述;我在此也斗膽請彭教授可能可以先理解這些論述,先知道一下現在大家早就不把自由經濟跟民主政治並列,甚至許多人在談兩者之間可能存在著互為箝制的關係。對於一個如此憂國憂民的學者而言,先研究一下這些論述再發言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吧?

其次,台灣製造業的人均產值比韓國多17%但每小時工資卻只有韓國的52%,這最能解釋台灣勞動市場供過於求的狀況有多嚴重。彭教授最不可思議的推論是下一句「也就是說,假如韓國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利潤等於零),台灣的勞工至少有一半的應得工資被老板拿去當利潤!」這句話到底在說什麼?是韓國什麼的完全競爭市場?勞動市場的完全競爭市場嗎?所以結論應該是韓國勞工的利潤等於零?

最後,彭老師的結論是「台灣遠比韓國更像一個奴隸制下的國家」,然後開始扯所得稅,請問這跟勞動市場有什麼關係?我不知道哪個學過經濟學的人能接受這種東西,但即使是沒學過經濟學,只要有點邏輯,都非常看出這論述有多貧乏空洞。通篇文章,每一段論述的連結都極弱,活像拼貼車,而且每一塊論述都像廢鐵一樣破敗腐銹。老實說,這種水準的論述,真的沒有比電視上的名嘴高明多少。

我再不客氣補充一下,彭教授說竹科的老闆靠政府「補貼」就利潤滾滾,我還真想知道到底是有多少「補貼」?所謂的,「補貼」在財務報表上必須認列在損益表的業外收入,同時必須要備註有多少來自於政府補貼。我看這麼多財報,怎沒看過哪家竹科公司現在是靠「補貼」賺錢的?彭老師可以拿出這些竹科公司的財報來給大家看看,拿出證據吧。要說補貼,建議大家參考中國某些產業的企業,光是補貼帶來的業外收入比業內的營業利益還高,這才叫做「靠補貼賺錢」。某種程度上我猜想彭教授是想說,政府給竹科許多稅、費用與利率上的優惠,但使用一個詞彙之前,我還是建議先搞懂這個詞彙再說什麼,濫用詞彙是非常不專業的事情

我並不認為一定要本科系出身才能評論該領域的事物與現象,但在評論之前,該做的功課要做好,這叫做基本功潛心研究不僅是尊重其他人領域的表現,也是贏得他人尊敬的表現。彭明輝教授批判社會科學領域的文章很多,但是像這類根本是在羞辱所有社會科學的論述卻始終一再出現。彭教授寫著:「有一大堆御用學者整天以「學術」之名在未我們洗腦,其中許多政治系和經濟系的學者、論述正是政府維繫奴隸制度最重要的幫兇。」但經濟學不會因此受辱,彭教授只是在污辱自己的聲望。真心希望彭教授能恢復到兩年前的狀態。在此之前,彭教授,您還是少談點經濟吧。

留言

  1. 講得真好 自從賈伯斯過世那篇開始 我就不太看彭教授的部落格了

    回覆刪除
  2. 說得很棒,透徹分析彭教授的文章問題

    回覆刪除
  3. 一點意見,見笑莫怪。

    對於一個經濟學外行的人來說,不會無時無刻認知到市場的多重涵義,似乎很正常。如果把彭教授的市場,理解成商品市場,他講的論點似乎也不是完全站不住腳。
    至於補貼這個詞,我不懂為什麼只有會計上的補貼才是這個詞彙真正的涵義?稅賦的優惠,政府代替土地徵收,電價的折半,水穩定供應,甚至為其蓋水庫。這些不是會計上認列的補貼,但難道不是政府的補貼嗎?這些都要政府花納稅人的錢,同樣的,廠商也從其獲得巨大利益。試問,如果把工業電價的優惠拿掉,試問工廠的利潤會掉幾成?我無意說政府為了促進經濟發展的努力,及所做的補貼是否正確。我只是好奇這些難道不是補貼?

    回覆刪除
    回覆
    1. 彭教授是應該注意每個用詞的「定義」,不論是學術文章或一般性文章,彭教授原文確實搞混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的意思。

      然而,就補貼部分,OECD對補貼的定義有三種:透過直接或間接手段,讓消費者以低於市場水準的價格購入、讓廠商以高於市場水準的價格賣出,或者是降低消費者或生產者的成本。以這種定義,對科學園區的政策手段之經濟誘因也是一種補貼。

      剛剛從朋友的網站連結到這個部落格,覺得還頗有意思,作者對名詞的定義和內函要求蠻嚴謹的,或許是這個部落客版主的特色吧。

      刪除
    2. 關於你提到的工業電價,我之前看到的是這樣的:
      工業用電多屬「高壓」或「特高壓」供電,且用電量大,電力供應由電廠出發,僅須經過輸電線路或高壓配電線路,投資設備較少,伴隨的線路損失亦較低,故每度供電成本低,就像直接與原產地大量批發概念類似。

      而民生用電屬「低壓」供電,須透過層層降壓(一次、二次、三次變電所)才能輸送到用戶端,所以民生電價較工業電價高,是因為成本差異。民生用電供電成本高,工業用電供電成本相對較低,所以民生電價自然會比工業電價高,但不能因兩者價格出現差距,即認定價格較高之用電補貼價格較低之用電

      刪除
    3. 你在「台灣能源」網誌看到的厚!陳立誠董事長具能源專業,敢說真話,是位令人敬佩之人

      刪除
    4. Wade的說法目前只能止於「不要過早下定論」,還是要看看,扣除這些供電成本之後,工業電價是否仍然低於民用電價
      但是,這個觀點對於不了解能源議題的人來說,是很難被看見的,感謝你的分享!

      刪除
  4. 同意樓上關於"補貼" 的見解 , 我相信彭老師說的即是作者所猜的意思.
    經濟學上的補貼不必然要全等於會計報表上的補貼.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於補貼,我也有意見,我覺得政府對於企業的"政策上的補貼",也算啊,這就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大可提到企業營所稅,小可以到,光是企業所製造出來的產品,容許的"加料"範圍,這些都算吧(就例如你吃的東西可以"合法的"加入滑石粉、人工香料、色素、化學藥劑....),我認為這些大大小小都算政策上的補貼。

      刪除
  5. 樓上隨便出手就ㄉㄧㄤ了作者
    沒人會見笑你
    倒是這位自稱分析師的作者無知的讓人發笑了

    回覆刪除
  6. 看完這篇只覺得,盡信書不如無書啊,你所謂的勞動市場是站在把勞工做為賣方,企業是買方,但是我想彭老師的意思是把兩者的角色對調,所以才會有「完全競爭市場下,利潤等於零而工資極大化」的說法。雖然企業是付錢給勞工,但換個角度想,難道企業就不能競爭來取得勞工嗎?這就是為什麼台灣人工時會這麼長的原因,大家都有一種心態,老闆是付錢給我的,所以我要乖乖的表現給老闆看,私以為,員工也可以fire掉企業。再來補貼這個詞,又是盡信書不如無書的一例,非得要會計的有認例的補貼科目才能叫做補貼嗎?實際上稅賦的優惠,政府代替土地徵收,電價的折半這就通通都是補貼,不管你認列不認列,本質上就是補貼企業,企業就是有受惠,我想彭老師的重點在這件事的本質,而非表面的帳目。以上一點淺見,互相交流。

    回覆刪除
    回覆
    1. 所以你(勞工)可以選別的企業不選這個企業啊。企業挖角就是一種競爭勞工的手法,勞工也可以跳槽自行火掉老闆。經濟學說的完全競爭市場,是沒有「超額利潤」,而非等於零,沒有利潤怎麼會有人想做事情?傅立曼也寫過,就算是奴隸,主人給的待遇不佳,也是會逃跑或擺爛,不給予對稱的回報。

      刪除
    2. 理想中,在自由競爭下,不爽老板當然跳槽火掉老板。問題是現在教育,讓勞工想要火掉老板也必須面對「下一位老板也把他當奴隸,不然就是找不到下個工作」的事實。這也就是彭教授文章中想描述出來的事實。

      另外,彭教授文章中的「民主」,應該是指廣義描述「以民(工人)為主」的概念,而非較為狹義的政治「民主」。請分析師看完前後文再來回應。

      刪除
    3. 可以出國找外國老板啊! 只要你有價值,有驅力,自然會找到伯樂

      刪除
    4. 如果解決方法是出國找外國老版的話,是否又是一種障礙?
      全球化論者都說人是流動的,但不代表不會有障礙..
      一個敘利亞的難民可以出國找外國老板啊! 只要你有價值,有驅力,自然會找到伯樂,這樣嗎?

      刪除
    5. "只要你有價值,有驅力,自然會找到伯樂"
      這句話是不是太過於理想...
      平均薪資看到的是全部人的總和之平均
      不是每個人都是菁英都是優越的,儒化教育體系跟思想體系下的台灣
      優秀的人應是少數,若每個人都是優秀的難道問題就解決了?

      刪除
    6. "勞工想要火掉老板也必須面對「下一位老板也把他當奴隸,不然就是找不到下個工作」",通常這就是"勞動力供過於求"的情況了,也就是台灣現況,市場機制很公平,若是情況反過來,勞動力稀有,而職缺多的情況,薪資自然就高了,"分析師"再這一點已經講得頗為清楚。

      刪除
    7. 那麼低階的工作徵求不到人來工作請問是何原因呢?
      明明新聞報導就是那麼的缺工,就因為年輕人都是草莓族的原因嗎?
      假設真的市場機制這麼公平. 那怎會有一堆人不甘願領這22K薪水?

      是因為大家真的都眼高手低? 還是15年前那些報紙報導說 一包統一麵四塊,但是一個房屋業務員低薪四萬起跳 瓦斯搬運工五萬起 那個時代是假的?

      看到以前那物價,對照現在的薪水?你還覺得現在的新鮮人真的是草莓族?所以領個22K是應該的? 那些瓦斯搬運工領五萬是因為他們能力絕對強過現在的台清交的大學畢業生?

      那麼那些為了肉乾店150元的工讀生薪水去面試的那些排到不知幾條街去的人是看高不看低的不滿族囉?

      彭教授的話我不知道全不全都對. 但是對照下來那些高來高去的經濟學家論點我真的看不懂.也沒辦法解決大家的疑惑. 但是他的論點真的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地方. 照許多學者的論點. 台灣的政府跟經濟體系真的是自由的很健全囉. 完全不需要檢討國家的政策跟方向.
      咱這群低階勞工為了個生活擔心受怕~ 房價飆漲. 店租越來越貴. 台北師大商圈租個店面從一個月一萬多到現在兩萬八. 這些經營轉嫁到消費者的成本都是應該的囉?

      刪除
    8. 不要隨便質疑別人是怎麼想的可以嗎,你後面一大串都是我沒說過的事情。

      我並不認為領22k是草莓族。一堆人不甘願領22k,跟市場機制公不公平沒太大關係吧?雇主會盡可能想壓低工資,工人會盡可能想提高工資,政府不插手讓勞資雙方自己去喬,看勞方想罷工什麼都好,自然就會喬出符合行情的薪資,22k正是政府插手後才出現的不合理薪資。

      我壓根不認為新鮮人是草莓族,我也不認為能力強就非得得到較高的薪資。做粗工的人能拿五萬,但他必須接受較勞累的工作內容與較不衛生的工作環境,台清交的畢業生如果覺得自己學歷好又在辦公室工作收入卻不如粗工,那他是不是應該考慮去做粗工?假使他不願意放棄在辦公室吹冷氣辦公的工作環境,那他也只好接受這樣的薪水。

      "那麼那些為了肉乾店150元的工讀生薪水去面試的那些排到不知幾條街去的人是看高不看低的不滿族囉?"你自己不就點出了[職缺少、求職者多]的情況?

      我不認為台灣經濟體系有多健全,但也不至斷手斷腳半身不隨,當然是有需要檢討的地方,但我感覺得到我們所支持的方向與政策有可能是相反的。

      店租成本若是不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那便是店家要自行吸收,難道要由納稅人吸收?

      刪除
    9.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
    10. 樓主,其他點我不談,因為我真的不懂經濟
      但是我不認同以「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無限上綱,來駁斥名詞統一這件事(例如「市場」的定義)
      名詞若不統一,結局基本上很容易演變成雞同鴨講,這是社會科學被詬病的一個地方
      從本質出發並無不妥,但是不宜與現有的專有名詞混淆,否則就是流於閒談等級的交流了
      話雖如此,但閒談也沒有不好。只是如果想要追求嚴謹的答案,這無疑是在繞遠路;而若彭教授只是想抒發而非想要嚴謹的找出一個最適合的方向,那就可以說,拿專業與他對話的人是認真過頭了。

      P.S.剛剛貼出來之後再看一下,覺得應該要修改一下,因此刪文重貼,抱歉

      刪除
  7. 專業上,大家要釐清定義無可厚非,此舉的目的是要解決問題。但就我看來,閣下反而因此產生了新的問題。

    1.彭教授的這篇文章,從頭到尾都未提消費市場,而從文章脈絡可知,他的前提應是指企業與勞工之間的關係,而且是企業去競爭勞工市場,而非勞工去競爭就業。您在文初就以此抨擊他的立論基礎完全錯誤,我倒是覺得您下此判斷過早了點。

    2.法治國家下,單靠企業當然不可能壟斷所有生產要素,官商勾結才有可能。這點彭教授也在文中寫明了。台灣的政治制度、相關法條是否完善?創業家是否被現行法條所限?大家自有判斷。

    至於補貼的部分,樓上已提過,企業稅率是否過低、全民補貼工業電價都是近來一再出現的新聞。您重視會計上的補貼定義,卻只能"某種程度"猜想一般人認知政府補貼財團所用的手段。也許您經濟學理論頗有造詣,但在這個議題上,卻是有點離民眾太遠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也可以不用任何專有名詞來討論經濟,講到補貼企業的部份,今天大家認為企業因為有補貼,所以企業可以享有有較高利潤,但相反的,若是沒補貼的話,企業主為顧及利潤,他可能朝兩個方向動手,一個是提高商品價格,一個是壓低員工薪資,不是嗎?
      當然我並不是贊成補貼企業的人,只是提出這個邏輯。
      身為自由市場支持者,我極力反對任何對企業補貼的政策,包括水電費報稅、慈善捐款抵稅等等。
      大家有選擇自己政治立場的自由、言論自由,但請不要隨意污衊與自己不同立場的思想,資本主義並沒有同意官商勾結、企業享受補貼、企業拿水電報稅,包括彭教授所講的企業家跟院長開會取得各種好處,這些都是資本主義者會反對的,但許多人講得好像資本主義支持者不僅同意這些事情發生還極力支持的樣子。
      真正的資本主義給勞方與資方是同樣的自由與約束,而不偏袒任何一方。

      刪除
  8. 至1999年改制辦法修訂,取消「一年只允許6所技術學院改制」的限制後,開始有大量的大專校院升格。

    http://www3.nccu.edu.tw/~iaezcpc/B-%20How%20are%20you%20going%20to%20deal%20with%20education%20in%20taiwan%20chap4-2.htm

    1994-2000 升等48所
    2001-2008 升等72所
    2009-今 升等26所

    http://zh.m.wikipedia.org/wiki/台灣大專院校列表

    升格為大學還要籌備時間,到底是誰開了這個大門?


    「我並不討厭立場跟我不同的人,但我真心無法認同這種為了說自己想說的話就扭曲事實跟理論的人。」

    回覆刪除
    回覆
    1. 1999年國會(無需google 想也知道是KMT掌控國會)通過法案。陳水扁在當福爾摩沙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1999年-2000年)
      2000年大量學校出來申請。陳水扁520當上總統,開始上場救援當炮灰?

      所以原本作者說的:『台灣從2000年左右開始廣設大學與研究所,到了2006年時,念研究所更是蔚為風潮。我其實蠻佩服前總統陳水扁,這人策略眼光短淺,但是未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硬幹精神真的很讓人敬畏。大開大學與研究所,一方面符合當時齊頭式平均主義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更成功地把許多學生留在學校壓低失業率』

      他不應該佩服一個只是被推出來當炮灰的人,而是應該去佩服那些掌控國錯又惡搞的KMT立委諸公們。

      我個人是比較佩服能夠不離不棄,還被當北妻。依然能含屎含尿的人。
      因為他們是真男人丫。。。。我做不到。

      刪除
  9.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10. 若以此去要求每一篇文章,那台灣的研討會投稿量應該可以暴增。定義與術語都只是溝通的工具,除要求工具使用正確外,最重要的還是要理解溝通雙方的表達意思,勿矯枉過正啊。

    回覆刪除
  11. 創業家精神 VS 企業(收租金, 炒地皮, A勞工...)

    勞工不想被A, 就挑戰創業
    但所有的地都不是你的, 租金超級貴, 很難再養人
    掛了再回企業上班, 成功又被企業買走

    最關鍵的創業家精神也難以翻身
    有感覺資源被壟斷嗎?

    (土地、資本、勞工與創業家精神)

    回覆刪除
  12. 實際上,一個名詞如果大家定義不一樣,溝通的確會有問題啊。可以有人理解不代表不用定義清楚。當然如果閒話家常那人家定不定義清楚根本不甘你的事,但是如果是作為一個大眾人物,或是發表的文章是會有很多大眾閱讀的情況下,名詞定義清楚的確是一個好文章該有的,也不容易被人家曲解文意。

    回覆刪除
  13. 請問版主對於經濟系教授鄭秀玲教授關於服貿協議的論點的看法?

    回覆刪除
  14. 彭老師的分析或許缺乏理論基礎,但某種程度上確實反映了台灣目前社會上的情況。

    如果硬是要用理論評論他的分析是否正確,或許更應該討論一下理論是否適用。
    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尤其是在經濟學的領域當中。
    以下引用柏南克的演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3c0maqo5wk&hd=1 9分15秒)

    「經濟學是一高度精密複雜的思考領域,他精於向像政治制定者準確解釋他們在過去所制定的決策為何是錯的。但對於未來,他所能做的並不多。」

    我認為所謂的「學者的態度」,
    就是找出過去理論所無法解釋或解釋不足的地方,並加以改進
    而不是只會一昧的拿過去的理論來分析。
    也唯有這樣這個世界才會不停前進。

    這篇文章寫得真的很好,完全從另外一個不同的角度來討論,只可惜多了點煙硝味。
    我想,台灣人當下需要的事更多點團結更少點對立,才有機會走出目前的低潮。

    回覆刪除
    回覆
    1. 如果團結就可以解決經濟困境的話,就不需要工會來對抗資本家了。意見太一致反而給企業打著共體時艱的名號,來壓低員工薪水。

      刪除
    2. 如果團結就可以解決經濟困境的話,就不需要工會來對抗資本家了。意見太一致反而給企業打著共體時艱的名號,來壓低員工薪水。

      刪除
  15. 請問如果是企業購買政府壓低後的要素價格怎麼在企業財報中看出來﹖

    回覆刪除
  16. 你該了解一下分析哲學在幹嘛
    這樣你就不會用一篇牛頭不對馬嘴的文章來回應了0.0

    回覆刪除
  17.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18. 「企業握有生產要素,可以說企業「壟斷」了生產要素嗎?經濟學中的生產要素包含了土地、資本、勞工與創業家精神,除非這個企業就是共產主義中的國家企業,否則根本不可能同時壟斷這四大要素。」


    所有的資源都掌握在少數企業的手中

    土地:

    房地產高漲,企業有錢買(租)土地,勞工沒錢買(租)土地


    資本:

    企業有足夠的資本去承受風險,勞工沒有資本去承受風險
    (在台北工作一個月收入4萬扣掉基本房租、生活、交通費後,剩餘的幾1、2萬塊沒辦法承受高風險投資)


    勞工:

    企業有資本去聘請勞工,勞工沒資本去聘請勞工
    (一個月只有收入4萬,扣掉基本花費剩餘2萬,沒辦法去承受貸款創業後的高風險投資)


    創業家精神:

    每個人都可以有創業家精神,但是創業家是代表高風險投資,目前台灣環境也只有企業家有足夠的的資本去承受這樣的高風險投資




    總結企業家可以承受所有高風險投資,10個投資失敗了9個投資沒關係,成功了1個就可以把所有失敗的都賺回來

    勞工卻沒辦法承受1個高風險投資失敗,只要1次失敗就可能導致家庭破碎,生活陷入困境,這樣你說有沒有壟斷?


    我並沒有說經濟學怎樣,只是我覺得經濟學少考慮了真實世界的人性及心理

    所以還是多多接觸勞工朋友,才會知道真實的問題出在哪,而不是只是課本上的學問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說得很好,戴勝益就是這樣跟有錢朋友拿錢不斷創業成功,反過來用24K壓榨年輕人,編織當店長的美夢讓他們繼續當奴隸。戴勝益,我呸!

      刪除
  19.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20. 低階工作者薪資拉高本來就是一般已開發國家的趨勢,而中階、高階工作者,台灣的企業老闆會認為找不到人,那是因為他們對於人才的要求,比起幾十年前高的太多,只想找即戰力,他自己都忘了當初他自己剛出社會時候的樣子。
    台灣的問題在於產業結構的調整,不完全是在勞工問題上,已經不能靠低技術的工廠賺錢了,這勢必要經過一段陣痛期,該併購的併購,該完蛋的完蛋,但是這段時間政府不能閒著,一些小型或是中型公司,要想辦法讓他們成長到可以接上去。
    對於版主說,陳水扁權謀厲害,可以這麼說,但是回過頭來說,經濟的好壞多半決定於信心,技術性的壓低失業率,看起來合理,總是比你粉飾數字讓人更有信心。在台灣目前的狀況來說,這種手段還是必要的。就以義務兵役來說,原本是一個就業的緩衝,現在也沒了,我們只會看到更不好的失業率,直接印象就是經濟越來越差,當多數人都這樣認為,就算本來沒那麼差,也會成真。

    回覆刪除
  21. 五柳先生傳裡: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你是馬政府的閣員嗎? 風格頗像.
    只注重名詞定義與挑對方錯誤.
    彭老師的中心思想論述你是否有任何的辨証?
    你的文章對社會大眾, 學術界有什麼幫助? 能讓人有什麼省思?

    回覆刪除
  22. 社會大眾可以不用管名詞錯誤,有一流大學博士學位的國立大學教授,有辨別專業的能力以及義務,

    btw 陳皇宇大大 專業100%

    回覆刪除
  23. 彭要談的事情,就正是無法被理論化的,一般中下階層的經濟現實。

    經濟學是一門在得要特定前提下,將現實世界簡化、數學化的學門。它絕對成立,但請別忘記它只在侷限範圍之內成立。但現實問題是,台灣有太多政經上層階級,從法規漏洞,從人際關係,從媒體影響力等等方面上下其手,即便沒有「理想的完美壟斷」,也不妨礙這部分壟斷哄抬的事實。而這些其他面向都非經濟學單一學門能夠處理的。

    您覺得,是華隆董事能夠靠私人政商關係來佔據生產要素得多,還是五十多歲工人得養家被吃人夠夠的多?如果您要將此事實數學化,這彈性係數又是該怎樣定義?

    要讓現狀改善,您是要服從既有的,無法處理現實問題的經濟學呢?還是該從其他角度修正這原有的學門呢?

    回覆刪除
  24. 文章內容太多可以反批了
    其中光是批評教育的部分就大錯特錯
    正篇文章最大的敗筆就是評論彭教授的【御用學者說】
    所謂的【欲蓋彌彰】應該就是最好的解釋

    整篇文賣弄詞藻、舉例不貼切就算了
    偏偏最後居然話鋒一轉的評論【御用學者說】
    彭教授的【御用學者說】是不是真讀者自有判斷
    真正想反擊彭教授的"不專業"根本不用去碰觸【御用學者說】

    但結果作者不但去碰
    還大書特書的強烈反駁
    如果說彭教授的【御用學者說】沒噹到某某
    那某某又何必反映需要在噹人文的文末
    這麼激烈的的大噹特噹,凡牽扯出一整個族群出來反證自己的論點呢!!
    以上

    回覆刪除
  25. 滿嘴經濟學定義
    雖然挑出了彭教授的專業用語的漏洞

    但是改變不了
    台灣勞動市場供過於求
    人民活得像奴隸
    這一個不爭的事實

    盡信書不如無書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人民活得像奴隸的原因正是勞動市場供過於求、需求市場飽和、就業市場飽和、歐美國家消費力大不如前、利潤薄化,而不是企業家刻意壓低薪資或壟斷資源等等原因,一切都是市場機制造成的。
      前面有人說企業壟斷資源,因而讓員工無法因為薪資太低而出來創業,也承擔不暸創業失敗的風險云云。
      首先,創業失敗的風險本來就該由自己承擔,目前的大企業當初也打敗了其他企業才生存到現在,當初他們可沒有人替他們承擔風險,再者既使有人送了某個想出來創業的員工足夠的資源,讓他出來創業,他所要面對的也是已飽和的市場、不景氣的市場、薄到像紙張一樣的利潤,再像前面有人說的,企業家必須要有同理心,該給勞工較高的薪水,但面對這樣的經營環境,這位出來自己創業的員工能和其他老闆有多大不同呢?
      若是他刻意給較高的薪水,相對他就只能僱用較少的員工,產品訂價也必須較高,就算企業家把所有資源免費送給員工,也還是改變不了現況。

      刪除
  26. 補貼怎麼會是看企業財報?哪家公司在爭取補貼時會把補貼的金額列入財報裡啊!當然是想辦法弄不見啊。
    補貼要看政策支出吧!!

    回覆刪除
  27. 雖然在看補貼和詞彙精確性這點來說,作者說的是對的。可是對於反駁彭明輝的文章原意卻完全沒有信服力。我在看彭文時,並沒有因為補貼這個詞用錯了,而被誤導到其他的意思。彭文的意思就是台灣國庫給台灣科技產業很多錢,而台灣科技產業沒有這筆錢是無法分紅、領高薪的。不管這筆錢是用補貼、租稅優惠、科專計畫哪個鬼都行。只不過是名目不同,來源、意思和錢的用途都是一樣的。我想這種「改一個錯字就否定整篇文章」的作法還比較可疑。

    回覆刪除
    回覆

    1. 問題是之前在談競爭力時,一直在宣傳韓國政府補貼大企業如何如何的。現在為了證明台灣人比韓國人更像奴隸,反而變成了台灣政府補貼的比韓國政府還多。

      那一個才是真的呢?

      刪除
    2. 可能韓國補貼的是有未來性的產業,台灣補貼的是能和行政院長吃飯的老闆的產業

      刪除
  28. 雖然之前蠻常反對「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的作者的文章,尤其是在談「資本主義的好處」與「媒體不會被壟斷」這兩篇,但今天我卻覺得這篇有它精彩且關鍵的地方。

    在這場論戰中,能稍微普充一下作者未完整提及的部份,尤以是稍微講解一下馬克思到底在講什麼?

    先前我讀了「紀登斯」整理了馬克思所有作品後,我才總算對充滿誤解的馬克思主義有了較精準的瞭解。要批判馬克思,可以先對其有以下的理解,我參考了文本,以及紀登斯先生之前整理的一些辯論,還有網路上的一些見解。

    以下分別整理成四段,方便閱讀。

    1.唯物論歷史史觀(參考自費爾巴哈)與歷史進程觀察

    A.馬克思發現隨著「全球化」的發生,誕生了兩種資本家,一種是原本作貿易的,回頭也賣商品,第二種是原本賣商品的,隨著貿易擴張,得以使用許多的生產要素,馬克思預言第二種會在未來主宰資本市場。

    B.原本歐洲是以「行會」的「匠」為主的生產機制,在地主對抗新興資本家的時候,地主圈地牧羊,許多農民流落都市,剛好當時亞當斯密也觀察到的「分工現象」產生,每個農民只要學會一個生產流程的其中一段,十二個農民可以抵一個工匠,故勞工的時間可以轉化成一種新的商品,叫「勞動力」,意即上述所提的「勞動力市場」。

    2.私有權與異化觀點

    A.馬克思強調的剝削,並不是指「勞工階級過的不好...」 ,他指出,隨著生產力上升,勞工階級的生活要過的更好(過的更好的無產階級才能革命,是馬克思的假設,但這是他的錯誤預測,事實上後來革命都是農民...),他擔心的是是勞工階級永遠成為資本家的商品,這才是他指出的「階級剝削」。

    因為資本主義的誕生過程,是一種私有財產權的確定過程,勞工商品化,融入了這樣的商品化網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剩下法律保障的契約關係,他稱這為「永恆的買賣關係,如果要個人突破,就是無產階級轉去當資產階級」

    而勞工作為一種商品,生產了商品,他無法獨立於分工精密的商品體系自己生存(失業問題),並更加依賴資本主義,是馬克斯的關注之處。

    3.剩餘價值說

    如許多政治經濟學家直接批判的(因為這裡是有公式的地方),但政治經濟學家往往省略了前面的(1)(2)的觀點建立部份,用傳統的功利主義理解Welfare(如何衡量人的福利)的觀點,去理解剩餘價值說,所以後來在「現代經濟」的慘況提出「不是資本階級剝削、而是全球化跟網路化導致」的部份,得到了跟馬克思一樣的結論:「科技與全球化」

    科技與貿易網絡的擴張,是馬克思從剛剛提到的(1)部份,歷史進程部份觀察得到的動力。他深入整個過程,理解其為:「這是勞工不斷提升生產力,自己反而會越來越不重要的結果,因為勞工跟勞工製造出的產品、資本、科技,同樣都是生產要素。」

    4.馬克思並不把心力放在關心「平均分配」,那是連資本論看都沒看過的革命人士喊的,馬克思關心的是「恢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馬克思關心的是人類的生產,本來是作為「Comunitas(當時德文的集合體)」,而現代化的勞動力市場,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商品化的問題,進一步產生「異化」,異化導致了科技加速(工業革命)、全球化(當時的殖民主義打開市場)的過程,反過頭來降低勞工在勞動力市場的重要性。

    他在文本中自己提到「所謂的平均分配....只是對於無產階級革命的一種誤解。」
    馬克思並不關心「餅」要一起做大、還是平均分配的問題,他關心的是餅的生產過程中,人是否被商品化,然而捲入他所說的「無產階級永遠變成資產階級的商品」的悲劇。

    對於馬克思來說,如果人還在商品化體系當中,階級之間的緊張必然存在,那談什麼「平均」分配。

    5.革命的可能性的動力

    A.馬克思的Utopia是人人可以做自己的理想,為理想勞動,而非成為一個商品勞動。

    B.科技性失業是馬克思關注的重點,他認為,當科技的生產力讓著勞工顯的不重要時,反而提供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動力,因為勞工的交換價值已經變得非常低、但人已經可以依賴科技本身就達成極高的生產力,要就選擇科技性失業,不然就選擇無產階級革命。而無產階級專政,是作為革命的第一步,然而對於這樣的藍圖,因為馬克思不願意為沒有歷史觀察的事物給予太過明確的指示,故他並沒有特別詳細的作出一份藍圖。

    就跟市場教往往把亞當斯密當神主牌卻沒看過國富論一樣,馬克思也作為後來獨裁主義的一種神主牌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因為,大家都以為共產黨(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那套就是馬克思主義...

      刪除
    2. 可憐,又一個被洗腦的。

      馬克思的問題是,他所揭櫫的理想確實是很美好,但一談到如何達到這個理想,整個理念就完全崩潰了。

      就跟市場教往往把亞當斯密當神主牌卻沒看過國富論一樣,馬克思也作為後來獨裁主義的一種神主牌了。我想他們懂得比你認為的還多。
      會認為是執行者的問題,而非理論的錯誤,只是逃避問題而已。

      馬克思並不把心力放在關心「平均分配」
      問題不在於馬克思關不關平均分配,而是在於整個理論能不能得出平均分配的結果。答案是可以。
      資本主義的交換以供需原則來進行分析。而馬克思用勞動時間來分析,而得出剩餘價值和剝削。因此分均分配是必然得出的結果。只有分均分配才能避免剩餘價值的出現。(單位勞動時間的報酬必需相同。自已工作一小時的產出要和他人工作一小時的產出進行交換。)




      刪除
    3. 理論落實當然會打個折扣,但就算把這個折扣算進去,馬克思的理論還是漏洞百出啊。

      在資本主義中,勞工在生產的過程扮演的角色愈小愈好,到了馬克思主義中卻成了壞事。為什麼愈小愈好?「馬克思把「生產」當成了經濟提升唯一手段。導致在分析分工時產生了許多晦澀難解的論述。在馬克思之後,經濟學家發現了交易成本,直接解決了剩餘價值的的問題。總之,工時縮短(和想工作卻沒有工作不同)代表工人的自由的時間變多了。他扮演工人這個社會角色的時間也就變短了。

      刪除
  29. 哇,這篇好熱鬧

    除了前面有人提到了補貼的問題外,小弟也有兩點看法。

    一、文中提到「但不敢的主因大家卻沒說出口:所有人都太容易被取代,就算兩百人同時罷工,企業也能很快找到兩百人頂替這些位置。」,這句話也有失偏頗。畢竟,台灣的勞工運動真的非常弱勢,弱勢到你去躺鐵軌抗議時也會有「正義之士」出來指責抗議者。比照之前中國司機在新加坡的罷工,台灣大概跟新加坡是同級的。

    就這點來看,台灣的勞工運動真的不如韓國。而某種程度上,台灣的勞工運動是連對岸都比不上。

    二、廣設大學的部份,我是覺得很多人把質跟量搞混了。是沒錯,台灣在開放後(其實不是1999年,而是更早之前的五專升級二技就開始了)造成了很多野雞大學。但會造成問題在於質的無法控管而非僅僅是量的增加。很多人都覺得台灣要回到解嚴前那種大學低錄取率來解決素質問題,而不是提升大學本身教學素質因應。不過這問題現在也隨著大學數量暴增跟就新生人口減少而更加惡化。

    像美國這陣子景氣復蘇而新增的工作機會裏,大學以上學歷的人受益較多。反而高中以下的人受益不多而且情況有惡化的傾向。我想台灣未來若景氣回升的話也會遇到同樣問題。

    也就是說,台灣人需要透過高等教育來提升整體的人口素質。現在的作法是降低高等教育的素質來解決,這做法當然大有問題。但以不當的限制大學生數量或許可以提升大學生素質時,台灣整體人口素質可能不會提升、甚至受到不當的限制。

    強化對大學教學品質的監控以及建全退場機制是現在要做的,但僅因為「教育的方向把人才集中到大學學歷,因此低階製造業的工作沒人要做」而要限制大學數量並不是正解。更何況在台灣,越中低階級的子女反而更可能在這種人為的限制下無緣接受高等教育、這只會讓階級更世襲化而已。

    這種要確保低階人力而施加的限制,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種族隔離、只不過隔離的條件不是那麼顯而易見罷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越中低階級的子女反而更可能在這種人為的限制下無緣接受高等教育、這只會讓階級更世襲化而已。

      這要看跟什麼比較吧,廣設大學讓大學學歷變成出社會的起跑點,只會造成中低階級的負擔。(大學學費)

      刪除
    2. 應該說,如果大學只是印文憑而已的話,那你講的沒錯。

      但若正常的大學教育可以提升台灣人的人力素的話,那人為的限制大學數量並不合理。

      刪除
    3. 台灣何時刻意減少過大學數量了??只有刻意增加過吧,尤其科大,結果大家去讀了發現課程太困難讀不來,老師就只好降低門檻,玩了四年,發現程度比高職時期還退步,還要背負四十萬學貸,而且人人都有大學學歷,到底好在哪?
      而且私立大學都是靠有補助才活得下去,並不純粹由學生的學費養活,大學形同義務教育。
      大家去查察,大學被設立的目的是什麼,幹嘛需要這麼多大學生?

      刪除
    4. 我沒有說現行的政策是對的啊...請明察...

      刪除
  30. 推分析師ㄧ個~

    彭教授的結論或許是大多數人所認同的,
    但推論的過程大有問題,
    台灣薪資不振的重點是在勞動力供過於求,企業獲利每況愈下!

    掌握問題核心,才能解決問題。

    回覆刪除
    回覆
    1. 嗯,勞動力供過於求.....那我真不知道那些在哎外勞配額不夠的大老闆是在無病呻吟什麼?

      或許是勞動力過剩但奴隸供不應求吧....

      刪除
  31. 關於勞動市場這邊不盡認同 單以供給和需求來說覺得有些狹隘
    若以供給需求來說反應的應該是平均薪資的下降
    但是這卻無法解釋最頂尖的人才 為什麼台大法律系的畢業生 也會領3xk的起薪
    為什麼台大醫學系畢業的醫師 過勞卻也領不到相當的薪水
    同樣缺工的傳產在考慮通彭後薪資也依然沒有成長

    這邊彭教授的發言雖然沒有註名是哪種市場 但是很明顯就是「消費市場」
    用字上雖有不精準之處 但如果了解經濟學不可能不懂他的意思
    同樣的 稅負優惠 和實質補貼 就算用字是錯的 本質上有很大的差異?

    建議文主如果真的要反對 應該從更好的角度切入
    只就字面上去反駁整篇文章 會讓人有為反對而反對的感覺...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於您前半段的疑問並不是不能解釋,因為現在景氣低迷,2、30年前與現在的景氣是不同情況,尤其我們原本最依賴的歐美市場,當然這只能解釋製造業的情況。
      至於台大法律系與醫學系畢業生為何薪資不如以往,這可能必須讓了解這兩種行業就業市場現況的人來說明。
      作者評論彭教授的部分固然有失偏頗,但不少人拿一些怪誕又不著邊際的言論抨擊作者也是很詭異的。
      如果大家要批評,不仿先像討論串中的鄭先生一樣,準備清楚精準的資料。

      刪除
    2. 但是同樣的高階人才,到了香港大陸卻是薪水整個翻了倍.
      台灣缺了工. 企業的想法卻是想辦法尋求外勞?

      您搜尋 "薪情差 香港勞工薪水比台灣高2倍 " 這篇是2011年的新聞,我相信到今年就算有差異也不大吧.

      台灣的企業還是在拚降低成本.當其他成本都降了以後,當然勞工薪水的成本也被壓到底難道很難理解嗎? 為何如此? 因為台灣以往都是走不需要創新的代工路線不是嗎? 當政府沒有積極想辦法讓產業轉型. 大老闆也不想要轉,想要最低風險的方式是怎樣賺? 當然就是在政府給的優惠上再用力的爭取更多的優惠.反正無病都可以呻吟了. 更何況有小病呻吟成要命的絕症又有何不妥?

      當然不是所有類型的企業都是這樣,但是台灣勞力廉價的是出了名. 為何那麼多外商想在台灣開公司工廠卻都卻步不前?

      為何大陸十幾年前還是被台灣嗤之以鼻的工作薪資,現在卻是許多人想要去的地方?

      刪除
    3. 既然國外企業肯給高階人才較高的薪水,那我非常鼓勵台灣的高階人才盡量出走到國外企業服務,替自己爭取更好的生活環境、品質,那是他的自由,既然有實力,他大可不必為他人而活,要為自己而活,反正國內企業對高階人才需求量少,英雄無用武之地。為了壓低工資而沒能請到高階人才是國內企業自己的損失。

      薪資問題我不太想去搜尋了,香港薪資高出台灣許多我不是不知道,我的表姊就在香港匯豐銀行服務,台灣重視財金人才的程度遠不如香港。

      但薪水兩倍,生活品質真的提高了兩倍嗎?我知道我表姊在香港跟表姊夫租的21坪公寓一個月租金要快三萬港幣,並不是精華地段,精華地段還得了,可能住一晚就如此。香港的物價,進口商品比台灣來得便宜,因為幾乎沒有關稅,但香港本地加工生產的物資並不便宜,可能比台灣貴個幾倍(也許就跟工資高有關係),生活品質算下來..應該..有比台灣好吧?沒細算我不知道,如果你真的羨慕香港,那(尤其97前)可以研究剖析香港政策,並建議台灣效仿,我就非常喜歡香港的經濟政策,恨不得請夏鼎基、張五常擔任財政部長、經濟部長。

      台灣企業主想尋求外勞?應該不是尋求高階人才吧,想要的是找外勞取代本土低階勞工,壓低成本的心態不論國內外企業都會有,同樣的資源,企業會盡量用最低的花費去得到他。台灣有個說法:國外企業花錢請人才,台灣企業用香蕉掉猴子。試問,若是台灣企業都真的走上了高階研發的道路,不玩低階代工,那猴子也沒香蕉可討了不是嗎?當然我不覺得是壞事,只是提出這邏輯。

      假如政府不開放外勞,資金也會自然流出到落後國家去設廠,這對我來說不是壞事,大量用到低階勞工的工廠往往都是高污染,嚴重犧牲勞工與國人健康,像這類勞力密集的低階工廠在先進國家是少見的,也因為這樣先進國家通常失業率較高,尤其是最近的歐洲..。另外,薪資漲得越高,低階工廠(或資金)就越是會外移,這不是台灣特有現象,君不見歐美的資金曾流進日本、台灣、南韓,後來又換中國,再以後可能是東南亞印度等,中國工廠不是就在外移了嗎?時間越久就外移越嚴重。

      當然你可能會贊同彭教授要政府限制企業外移資金流出等,然後再規定相當高的基本薪資,這些都會使得企業經營成本提高,最後的結果就是:確實平均薪資真的提高了,但存活下來的企業也變少了,失業率也提高了..

      彭教授用過GDP來比較過台韓員工誰比較像奴隸,但我很好奇一件事:韓國與台灣找兩間相同性質與規模的企業,有沒有韓國企業稅後盈餘較台灣企業低,但員工薪資與研發資出總額卻比台灣企業來得高的現象??這點有請高手。

      產業轉型?企業老用這藉口爭取補助,但卻看不到多大改變,就是因為政府想主導產業轉型並提共經費,想投機取巧的企業當然不會放過這機會,而政府給了這機會。如果產業轉型的責任與權力根本不再政府手上,而應該是企業自己該面對的挑戰,政府自然也不需要給企業任何優惠。如果你也反對企業從政府那得到優惠,那我們在這方面的看法是一致的,因為這樣真正有潛力的企業才有機會穎脫而出(不需補助就能與國外企業抗衡),要靠輔助才能存活的企業說明實力不足,其雄才大略不如國外企業。

      台灣勞力廉價出了名..為什麼外商不來開工廠?因為有更廉價的一堆啊,如果廉價勞力不是他們的考量,為什麼iphone不在美國生產?美國技術員薪水高中國十倍,生產力能到十倍嗎?

      不只是台灣人想去大陸,西方人也很多去大陸,我不知道大陸有啥魅力,只知道他外匯存底多,很多人想把這些錢賺走。

      刪除
    4. 限制企業資金外流這是不太可能辦的到的,相信您也是這樣認為. 我只是認為政府對於引進跟爭取優秀的國外企業這方面真的很弱.

      當然對比大陸那邊的政府施行的鐵腕台灣是不可能完全做到,但是如何提升行政效率 整合多餘的人力去做最快速的處理一直都是牛步化 甚至退化. (您也應該知道當初說縣市升級號稱可以省多少人力跟金額,現在是越合併人員就越多 人事成本越來越高)

      台灣之所以走不出去產業升級. 實際上有些企業在改變.如生技產業.但是並沒有看到政府在這些方面多加著墨. 就算有,似乎也並不那麼積極的推動.

      再回頭說好了. 台灣走高階研發難道台灣沒人才? 那麼為何台灣那麼多人走出台灣去給新加坡 韓國 大陸使用? 在台灣的這些人難道不會因為企業升級了. 而去適應這樣的企業自我升級? 台灣沒有這些企業.怎麼產學合作? 怎麼去自我提升自我的社會競爭力? 學校教學的不都是以在台灣社會需要的技能跟知識為主嗎? 難道去教學目標是國外的大企業. 替微軟 蘋果培養高階人才? 再回頭說來,台灣現在就業最熱門的居然是考公職?............ 極端的來說,請問為何大家要考公職? 不就因為這個社會沒有更好的選擇. 政府無法創造出比公職更優良的就業環境大家才會去考嗎?

      我相信道路艱辛. 但是這條路上這兩個政黨有真的盡心盡力去替台灣未來的出路做打算嗎? 我存疑.

      產業都是需要聚落的,最後發展出來的產業鏈. 難道只會有高階嗎?難道不會創造出可以符合一般人生活水準的薪資水準嗎? 當台灣可以做成一個高階產業的聚落~ 請問真的沒辦法培養出人才嗎? 難道台灣人大部分都是吃香蕉的猴子?而沒辦因為政府跟學校培養適合台灣高階社會的人力需求科系而成長嗎?

      敝人文章有些夾雜不清,但是如蒙閣下願意細細觀察下. 應該知道我的意思~ 彭教授的話或許有些不是很精準. 但我總覺得大部分我都能同意. 還盼閣下能一解敝人的疑惑與謬誤. 感謝.

      刪除
  32. 您說您從一年前開始不看彭教授的文章,但卻可以知道他的文章越來越荒腔走板,而且還可以寫這麼長的文章來反駁,請問是怎樣辦到的?

    回覆刪除
  33.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34. 只好把這篇經典備份請出來了...

    [備份] 賈伯斯?他到底為這世界做了什麼好事? (by清大彭明輝教授) (改寫前原版)
    http://jcweng.blogspot.tw/2011/11/by.html

    回覆刪除
  35. 又是一個學經濟,仍不懂經濟的可憐人!
    我在投資界30年的親身經驗!
    可以絕對證明:
    教企管的教授,是不能經營事業的!
    擁有分析師執照的人,更是無法掌握上市公司的股價趨勢!
    純理論的經濟學,要拿來應用在實際現況,更不是這群學經濟的人,所會用的!

    一個不了解台灣政治生態的經濟學權威!
    就如同孩童一般(毫無專業可言)!

    回覆刪除
    回覆
    1. 閣下大概不知道行為經濟學吧?這是一門結合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的經濟學門,也是現在熱門的經濟學派之一,跟你認知的古典經濟學差距甚遠。

      "教企管的教授,是不能經營事業的!
      擁有分析師執照的人,更是無法掌握上市公司的股價趨勢!
      純理論的經濟學,要拿來應用在實際現況,更不是這群學經濟的人,所會用的!"
      不好意思,我身邊的例子跟你的經驗好像不太符合呢。話說回來,你的經驗放諸四海皆準嗎?

      "一個不了解台灣政治生態的經濟學權威!
      就如同孩童一般(毫無專業可言)!"
      請問台灣的政治生態是什麼?如何證明這篇文章毫無專業可言?

      刪除
  36. 修一下吧... 整篇觀念錯誤很多。您知道綜合勞動供給彈性非常小嗎 ? 這是企業壟斷的原因 ! 另外消費和勞動是互補,不可能獨立 ! 我想你曲解了經濟學模型。

    回覆刪除
    回覆
    1. 請問

      一、綜合勞動供給彈性非常小的資料來源?

      二如果我對綜合勞動供給彈性的理解無誤。
      設10單位的薪水可以請到一名勞工,薪水增長二倍成為20

      甲狀況、可以請到二名勞工
      乙狀況、可以請到三名勞工

      何以甲狀況比請乙狀況會讓企業更易形成壟斷?


      刪除
    2. 消費和勞動是互補

      但是台灣的製造業大都為外銷,市場是分開的。

      刪除
  37. 為什麼做粗工的勞工,與會讀書的勞工相比,對顧主的工資議價能力比較強呢?書都唸到那裡去了?

    回覆刪除
  38. 我也是自從他說某個靠爸媽的富二代不錯以後,我就不看了

    人只要一出名就開始瘋狂

    回覆刪除
  39. 其實我覺得市場機制或者供需法則沒有辦法很好的去解釋社會的現象,例如其實如果每個勞工都覺得自己值三萬塊,只要大家都這樣覺得,那大家的薪水就都一定會至少有三萬,因為低於三萬就沒有人會去做,可是因為每個人對自己的認知不一樣,所以當媒體跟你講現在都是22K,你就會自己下修,這種認知很容易受到單一事件的影響,其實勞工的素質可能沒有改變,只是因為認知不同而就改變了勞工得到的報酬,我覺得這個是市場機制沒有辦法反映的。

    另外景氣也不見得完全就是影響薪資的問題,奴隸的薪資其實是不會受到景氣影響的,彭教授擔心的事情就是企業可以因為掌控大量的資源而去剝削勞工,其實極端的剝削跟奴隸就相去不遠了,與其去討論用字的精準度,還不如實際的去探討臺灣是否真的有剝削勞工的問題,這樣下去勞工是不是真的會跟奴隸一樣,等到最後勞工完全沒有議價的能力的時候,就算景氣好了,企業還是可以很容易把價格壓低,薪水還是漲不上來。

    還有一件事情很好奇阿,一直說人力飽和所以薪資會比較低,可是又為什麼現在企業用22K招人又要人加班加到死,明明就要兩個人做的工作,偏偏只請一個人,我覺得企業真的是在剝削,而不單只是不景氣或者供需的問題。

    回覆刪除
  40.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3/09/blog-post_8.html

    回覆刪除
  41. 經濟學只是社會科學的一個面向 是用來解釋跟理解社會現象 並進一步提出解決方法 作者於用字遣詞上斤斤計較 而忽略了真正的社會現象及對方提出問題的真正意義 我想才是真正的不專業吧~~~

    回覆刪除
  42. http://mhperng.blogspot.com.au/2013/09/blog-post_8.html

    回覆刪除
    回覆
    1. 彭教授這個回文還真的值的一看。

      不過他提到的「台灣企業家可以用產業外移威脅政府和勞工」這一點,我倒是覺得不是韓國老闆比較有良心,而是台灣老闆在語言上沒有障礙反而減少了台灣產業外移的門檻。

      對台灣而言,沒有語言障礙也是一把雙刃劍。

      刪除
  43. 我記得我的經濟學老師說過:『政府干預市場愈少愈好。』台灣不論在經濟學的哪一類市場,政府的過度干預是相當明顯的,包含勞動、生產、消費、外匯等。只要政府能插手的,全都被搗亂了!!所以作者與彭教授的見解都沒問題,問題是台灣的政府太黑白來了!!

    回覆刪除
  44. 你跟彭教授談經濟學 真是自找不痛快!xd 價值觀信念下的認知怎麼可能有交集!應該是談方法採樣的問題!奇怪 他可能不知道陳文茜跟老謝 每次要台灣學習的國家 過沒多久都會出問題耶!不知何時輪到新加坡 韓國!不過他有一點到說對了~ 台灣經濟學者 對台灣議題的的研究較少(廢話 給誰看啊?)台灣又沒張五常之類超強人!之前商週的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專欄停寫了 真可惜

    回覆刪除
  45. 就勞動市場而言,勞工是供給方、廠商是需求方,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大勞工利益會最小,完全壟斷市場中廠商利益最小勞工利益最大。
    -----------------------------------------------------------------------------------------------------------------

    想問版主 :

    美國大聯盟 MLB 的勞動市場是屬於完全競爭 or 完全壟斷 ?

    New York Yankees 是全 MLB 薪資最高的,球員(勞工)利益最大,如 A-Rod...
    (球隊)廠商利益最小 ??? (不懂),Yankees 不賺錢怎麼付球員薪水 ? 想不通...












    回覆刪除
  46. 這篇討論到最後,解決辦法竟然是離開這鬼島。

    真的挺無言的,難怪我一向瞧不起這些理論起家的學術者,如果每個人有能力去國
    外的人都去國外了,試問台灣是不是沒救了???

    再說,能去國外的人多是在社會上掌握金錢或權勢的有錢人,在台灣這樣資源分配極度不均的社會,去國外真的有這麼簡單??? 可以別講這麼"何不食肉糜"的話好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或許,那些叫人去國外的人就是酸留在台灣的都是魯蛇,只有人生勝利組才有材調去國外、不管是去鍍金還是去當台勞...

      刪除
  47. 我不認為這文章或彭有任何批評意味
    即便是一個簡單的觀點也都可以輕易有兩面的立場
    最重要的是台灣需要有許多這種敢發言去討論社會的聲音
    對與錯其實不太重要, 更重要的是年輕一代的台灣人要能更有客觀及獨立判斷的思想, 以至於學習上一代的錯誤後能夠不要再重蹈覆轍

    我最近也才剛回台灣, 以現在來看我覺得有點這條路有點困難
    的確一個複雜的社會不能用簡單的理論就來做好完美的分析

    但是我回到台灣後認為一個簡單的理論- 供&需 是可以解釋台灣的情況的.
    生活水準為何會停滯? 年輕一代的學生少了該有的動力去創業或學習專業?
    因為即便努力認真後工作市場能夠提供的'機會與報酬'
    可能還沒有去走演藝圈或考個保守的公務職業來的好.
    我認為演藝跟公務是好且必須的產業, 但是當過多的人游向這的時候這社會必定競爭力下滑. 媒體塑造演藝事業的美好及導致社會亂象的確要付一些責任.

    但講到最根本, 少了優良的就業市場等同於少了那'需求'. 相對的對年輕人來說'機會與報酬'也不足以給他們動力, 也更不會為了這方向而努力. 台灣的確是有許多優秀的產業, 但是還是太不開放. 這'不開放性', 在我看來(可能有些人會不同意),會是一個惡性循環.

    為什麼? 若跟財團關係良好的政府能夠不讓(或者不鼓勵)外商或新產業進來. 的確台灣的公司能夠享有更大的利潤, 但這大部分的利潤也不會跑到人民口袋裡. 而對於求職的新鮮人來說, 能夠聘起他們的公司數量永遠就那幾家, 機會永遠都不多, 相對的公司只要用較少的錢就能請到優秀的人才. 短期來講, 公司也許勝出. 長期來講, 沒有人贏. 因為時間久了, 了解到即便努力也無法得到像外國一樣優渥工作環境的大學生們就會失去動力.

    舉個簡陋的例子, 我當初就讀的經濟系是非常理論的主修, 所以工作也相對難找.
    在經過金融海嘯後, 許多國外經濟系大學畢業的學生, 學生除了有機會到當地的公司找工作以外還有許多各國來的企業跟著搶人 (除了銀行外還有各式各樣的產業可以選擇, 迪士尼財務部門, IBM, 亞馬遜?). 即便我畢業的時候工作市場不好, 還是有許多的機會在外面等著我們. 而這些'機會', 讓我以及同輩的學生們在大一的時候就不斷的充實自己. 若反之, 我知道即便努力充實自己, 機會卻不多, 那可能就會被媒體吹捧出來的演藝光環給吸走. 也許我會成為下一個明星, 但真正對國家經濟有產值的明星或公務員可能不多.

    想像一下, 若沒有這些部落格媒體讓我們有自由言論, 那天天聽從新聞台播報Youtube搞笑影片或者法拉利姐的新生代們, 有天可能會對這國家厭倦而忘記了教育及就職的重要性. 那找不到人才, 請問聽從國營企業的政府是否還要繼續抑止外商進來增加就業機會及良性競爭?

    我相信除了某些金融公司及電子產業以外, 台灣還是可以創造許多機會的.
    以上皆是我個人想法, 剛從國外回來後的想法, 若有不同意也歡迎提出, 反正任何交流都是好的.

    * 可能我對此較有偏見, 畢竟小時後聽爸爸說迪士尼要來台灣蓋遊樂園的計畫被國營企業推翻了... 迪士尼耶, 有沒有搞錯!

    回覆刪除
    回覆
    1. 言論自由跟是非對錯是兩碼子事吧

      我想,應該沒有人說版主在箝制言論自由。倒是「若沒有這些部落格媒體讓我們有自由言論」...我怎麼不知道寫個部落格有這麼偉大....

      刪除
    2. 本來就是兩件不同的事吧, 我也只是順便點到一點題外話, 而以還請您不要太挑剔.
      我主要不是在辯論言論自由, 而是我認為
      不開放產業多樣性及就業機會(鼓勵外商)的話對國家的影響不會只有是薪資而已. 個人看法

      刪除
  48. 早上我在捷運 突然想到個問題~ 剛剛也沒問到答案
    鴻海創造的產值 在台灣gdp的計算上 算多少?
    剛剛又看了我家去年的財報 各類營收54億 淨利12.1億 薪資費用 21億
    會想到這個! 是前幾天有人在說 那個薪資比例的問題~ 總覺得平均數這樣用 很怪! 各國的背景條件都不一樣! 硬要套來比較 沒道理啊!
    我們拿韓國 星加坡套 那韓國人星加坡人可否拿美國或德國 瑞士來套?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01/122013070700344.html

    回覆刪除
  49. 其實台灣的問題作者說得很好
    "台灣成功卡在PC產業鏈中,將歐美日等國不想賺的10%、20%毛利率的製造端利潤納入口袋,迎向這個長達十年、每年平均10%~20%的成長期。這時候,科技業主嚴重缺乏人才,"
    而這幾年隨著Wintel本身的沒落,外加產業沒有創新,導致企業外移大陸減低成本,本國自然就沒有好的工作機會。

    說穿了,就是產業無法升級,優勢被韓國和大陸取代,人民自然收入就減少了。

    光是SAMSUNG狂打HTC,不就是這幾年勞動市場越來越威縮的最好證明?

    彭教授的甚麼奴隸之說都是譁眾取寵的說法,看不到問題的本質

    回覆刪除
  50. 您把從業人口還不是佔大多數的電子業當成整體勞動市場來解釋,恐怕才是看不到問題的本質。舉個反例,現今的宅配服務跟十幾年前相比,產業是否提升?產值是否增加?那送貨員的薪水呢?

    回覆刪除
  5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52. 彭教授的一些主張
    其實有些與經濟學家並沒有衝突
    但他本人卻不太清楚
    其實他常常批判 crony capitalism
    但他搞不太懂 權貴資本主義 在經濟學是競租的概念
    常常怪到經濟學家的頭上
    好像經濟學並不關心他所提出的問題
    事實上 全球研究公共經濟學的經濟學家不少
    有許多人關心競租
    這點彭教授實在是誤解經濟學家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台灣也有很多經濟系與財政系
      專門教公共經濟與研究公共經濟學的學者
      這應該不能說是非主流

      刪除
  53. 我想問問作者對於下面這段影片的看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xaQvyVh5j0#t=1761

    裏頭是否有些盲點?其中真實的部分與虛構的地方又在哪裡呢?

    回覆刪除
  54. 一個分析師之墮落
    可悲的是一個分析師在評論單一教授一番,而不是對社會實質能貢獻分析
    這就是最大的悲哀

    回覆刪除
  55. 不用懂經濟
    台灣勞工階級本來就是被政府當奴隸來使用
    要漲個茶葉蛋的薪水就得分期實施
    相反的二代健保 證所稅 油電雙漲說漲就得漲
    然後政府拼命壓低物價 讓一般人民不感覺薪水有變少
    但是現在的黑心商品連環爆 很多人大都怪黑心企業家
    但背後的推手政府應該也少不了
    此外塑化劑最後都輕判輕賠
    請問政府保護的是企業還是人民?
    還有 電價調漲苦的依然是一般老百姓
    台塑有跟政府簽約 電價依然是超級便宜的
    中外歷史上 政府大都是和企業官商勾結的(或者說合作!?)
    一個出權一個出錢 然後苦的是勞工階級


    市場如果得分很多模型來討論
    那不就很複雜 也顯現理論的局限性
    消費市場和勞動市場兩者是可以和再一起討論的!

    完全競爭 企業利益最小消費者最大 所以不會有大企業
    每個人都可以是其他人商家(販賣者)彼此交互利益
    這有點像古時候的以物易物
    每個人用彼此的專業從事生產對社會產生貢獻
    而這時候沒有所謂真正的勞工
    每個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專業貢獻成正比
    彼此也能自己定價商品價格 然後販售
    這不就是貢獻越大酬勞也就越多!?而這不就是酬勞最佳化!?
    而這是最理想的市場
    不論消費市場和勞動市場 每個人都是贏家
    而這論點是經濟老師提的 不是我自創的
    我是理工系畢業
    後來補習學了點經濟皮毛而已

    完全壟斷市場則相反
    商品的價格企業主自行決定 連員工的薪水也自己說了算
    此時財富都會集中到企業家身上
    這時不論消費者市場或者勞動市場 企業主都是贏家
    而勞工階級 除了薪水被企業主決定
    就連自己做出來的產品價格 也被企業主決定
    比如 蘋果手機請鴻海代工生產
    而鴻海員工拼命代工賺取微薄薪水
    後來員工為了追流行變成消費者跑去買蘋果的手機
    所以錢最後還是到企業主手上!?

    之後鴻海薪水調漲也是有人跳樓才被逼得漲
    後來三星跳出來競爭 才把蘋果壟斷的情形降低
    讓蘋果手機不得不降價競爭
    蘋果這種壟斷方式是科技專業
    三星是幫蘋果代工後學得技術 進而出來競爭
    後來中國小米機又跑出來用低價競爭
    這時是有利了消費者
    不過這還不是完全競爭市場...

    最後我想說一下
    教授都有他的水準在 這是不容質疑的
    而他們常常在知識(理論)裡打轉
    提出新看法新理論都會事先不斷的修正
    不然他提出的東西馬上就被其他學者 教授打槍
    他的教授頭銜早就被拉下來了 還能做到退休!?

    回覆刪除
  56. 版主和彭教授說的都沒錯
    因為是用不同角度 深度 再看問題

    硬要拉到同一個水平分對錯

    就像行文中提到的完全競爭市場
    得利的是我們這票讀者

    讀者可以選邊站、也可以各取精華長知識
    就是每個人不同人格、價值觀切入的各取所需了

    回覆刪除
  57. 網上贏真錢 http://www.marketglory.com/strategygame/alyc1

    回覆刪除
  58. 有集氣的文章, 看得很有感覺.

    回覆刪除
  59. 整體而言,作者在經濟學上專業素養是比較高,但其實有些過於苛求。雖然苛求本來就是學術專業的表現…

    回覆刪除
  60.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6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62. 彭明輝不就是那個 I KNOW EVERYTHING 的嗎XDXDDD

    http://wensonyeh.blogspot.tw/2012/03/3q-very-much-though-2q-simply-too-much.html#_=_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雲端情人(Her)──我們都寂寞

《雲端情人》(Her)是第八十六屆奧斯卡獎最多提名獎中相當獨特的存在,不同於主流商業片,非常具有獨立製片的色彩。本片為史派克瓊斯(Spike Jonze)自編自導的作品,個人風格極強;這類電影通常容易流於自溺,但史派克瓊斯卻成功地使這部電影超脫於一般小品。 圖、西奧多啟動了O.S.One,也開啟一趟特別的生命之旅。 精神與愛情、肉體與慾望、死亡與永生 所謂的好故事,就是讓讀者摸不到劇情接下來會怎樣發展,但當底牌掀開了之後卻又一切合乎邏輯與鋪陳。《雲端情人》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絕對名符其實。人與電腦相戀的情節設定並不讓人陌生,特別是許多日本動漫都有類似的情節;但《雲端情人》每一幕的鋪陳都讓觀眾感到新鮮。 《雲端情人》的第一幕開始於寂寞。單身已久的男主角西奧多(Theodore)是一位專職替人撰寫信件的上班族,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西奧多擁有非常特別的能力,只要看著寄信人與收信人的照片,透過細膩的表情與動作就能理解對方的情感,替寄信者寫出文情並茂的信件。西奧多傳遞他人的情感,卻壓抑自己的情感。西奧多寂寞,靠著隨機搜尋的電話性愛宣洩慾望,卻遇不到讓他有感覺的女聲,一段失敗的激情電愛瞬間變成黑色喜劇。寂寞的西奧多因著廣告購買了超智能的擬人作業系統O.S. One。西奧多專屬的O.S. One替自己取名為珊曼莎(Samantha),不僅聰明、充滿好奇心,而且還擁有人性。一場人與程式的愛情故事就此開展。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