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你在7-11也順手點「滿意」了嗎?

7-11始終是台灣便利商店龍頭,其龍頭地位不只是來自於先行者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更來自於其創新。諸如:24小時營業、18度C冷藏三角飯糰、一日兩次鮮食配送、鮮食搭售、異業結盟(horizontal alliances)集點換贈品、專屬吉祥物角色經濟(character economy)、代繳帳單、代收包裹、代送洗衣、現煮咖啡、大規模店面,幾乎每一次都是由7-11帶動市場風潮。當然,7-11的創新並非百發百中,但創新之於7-11而言總是利大於弊。

今年以來,7-11首次露出疲態,關鍵字是「霜淇淋」。全家便利商店(Family Mart)率先市場推出霜淇淋並且大受好評,7-11雖然拼命想追趕卻始終追不上。如果問題僅僅出在創新性稍微輸給全家便利商店那倒是還好,因為全家是挑戰者,挑戰者本來就必須採取更具攻擊力的戰術;然而真正的問題是:當7-11開始模仿全家推出霜淇淋時,不僅口味多樣性與品質遠遜於全家,就連裝設霜淇淋機的速度都相當遲緩。這一方面可以看出7-11對於消費者的反應逐漸鈍化,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其內部運作機制並不如過去那麼靈巧快速──而這兩方面,都是管理問題。

或許7-11的管理問題從更早就開始發生了。全家推出冬季限定的烤番薯時,7-11大概是認為市場太小、營運成本過高而不願意追趕,此舉卻讓全家成功做出自己的特色;當全家的鮮食品質越來越高時,過去7-11強韌厚實的三角飯糰海苔,現在卻有某些口味的海苔變得十分易碎。許多強大的企業開始衰敗,都是從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件開始累積,直到競爭者把差距縮小到讓人無法忽視、甚至開始產生逆轉為止。

7-11內部應該也意識到這些問題,因此最近開始進行一份消費者滿意度調查。7-11的消費者滿意度調查流程大致上是:當消費者付費之後,由店員或者電腦隨機選定,店員請消費者在螢幕上點選滿意度,這個流程大約耗時五到十秒鐘。滿意度量表採取李克特五點選項(Likert Item),非常滿意、滿意、普通、不滿意、非常不滿意。

進行消費者滿意度調查有兩大主要目的,第一點是「滿意或者不滿意」(what),第二點是「為何滿意或者為何不滿意」(why),而後者永遠比前者重要。讓我好奇的是,7-11會如何分析這份資料?首先,這份問卷只收集了消費者的滿意程度,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等於只有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缺少獨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s);換言之,單從這份調查無法理解「為什麼」。當然,7-11在結帳過程中還能收集其他資訊,例如性別、年齡、消費內容、消費時間以及消費金額,但這些資訊顯然無法推得有意義的結論。例如:經過統計發現,30歲的男生在中午時段購買總價45元的關東煮時,滿意度不高。從反面思考,消費者並非先使用其購買的產品再點選滿意度,意味著消費者點選的滿意度完全取決於消費體驗,而非產品。簡單地說,這些客觀的消費資訊並非有意義的獨變項。

過去7-11從不做這種大規模的滿意度調查,卻始終能走在消費者之前,不斷帶給消費者更優質的消費體驗,永遠比消費者更懂消費者的心。消費的本質緊扣於人性,數量資訊也許可以幫助我們看清世界的樣貌,但如果缺少對於人心的深刻理解,就無法做出精準的詮釋與預測。消費者調查不是壞事,但這麼粗淺的量化研究,恐怕沒有太大實質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7-11五點量表中的「非常滿意」距離消費者最近,這讓我相信多數人(包含我在內)都會想都不想地點下「非常滿意」這個選項。我可以想像7-11大概會如何使用這份滿意度調查。7-11會收到一份超高「非常滿意」比例的問卷結果,而不滿意的部分則可能會以滿意度較低的單店或者服務店員作為「要求改進對象」,至於怎麼改,也只能請各店店主自行判斷。我們不難在許多過度官僚化的僵固組織中觀察到這種空具形式、缺乏實質內容的無意義流程;假使7-11進行問卷的原因,真的只是為了「知道消費者對我們的服務有99%滿意度」,而非「我們要消除1%消費者的不滿意度」,那麼7-11就真的麻煩大了。

在趕著上班打卡的早晨時刻,當店員完全無視結帳人龍,還硬要多浪費五秒鐘隨機要求顧客點選滿意度,我想,大家只會點選非常不滿意。而7-11永遠找不出原因。

留言

  1. 我對那個有印象!!
    我點了好幾次非常滿意,
    但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螢幕問卷在問什麼...!?

    回覆刪除
  2. 把控制權交給客戶,讓顧客地位提升。對我而言,這算是一種改進,值得嘉獎。只是覺得它的介面很醜,一點設計感都沒有。

    回覆刪除
  3. 我還有看過店員直接幫我選"滿意"的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

[影評]雲端情人(Her)──我們都寂寞

《雲端情人》(Her)是第八十六屆奧斯卡獎最多提名獎中相當獨特的存在,不同於主流商業片,非常具有獨立製片的色彩。本片為史派克瓊斯(Spike Jonze)自編自導的作品,個人風格極強;這類電影通常容易流於自溺,但史派克瓊斯卻成功地使這部電影超脫於一般小品。 圖、西奧多啟動了O.S.One,也開啟一趟特別的生命之旅。 精神與愛情、肉體與慾望、死亡與永生 所謂的好故事,就是讓讀者摸不到劇情接下來會怎樣發展,但當底牌掀開了之後卻又一切合乎邏輯與鋪陳。《雲端情人》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絕對名符其實。人與電腦相戀的情節設定並不讓人陌生,特別是許多日本動漫都有類似的情節;但《雲端情人》每一幕的鋪陳都讓觀眾感到新鮮。 《雲端情人》的第一幕開始於寂寞。單身已久的男主角西奧多(Theodore)是一位專職替人撰寫信件的上班族,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西奧多擁有非常特別的能力,只要看著寄信人與收信人的照片,透過細膩的表情與動作就能理解對方的情感,替寄信者寫出文情並茂的信件。西奧多傳遞他人的情感,卻壓抑自己的情感。西奧多寂寞,靠著隨機搜尋的電話性愛宣洩慾望,卻遇不到讓他有感覺的女聲,一段失敗的激情電愛瞬間變成黑色喜劇。寂寞的西奧多因著廣告購買了超智能的擬人作業系統O.S. One。西奧多專屬的O.S. One替自己取名為珊曼莎(Samantha),不僅聰明、充滿好奇心,而且還擁有人性。一場人與程式的愛情故事就此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