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再見,投機者黎智英

黎智英掌舵壹傳媒長達25年,在這次香港的民主抗爭「雨傘運動」後交出大印。許多人覺得可惜,認為黎智英是當今華人世界最敢對抗權威的媒體人,沒想到仍得對中國這個政治強權低頭;也有人認為黎智英本來就是利益至上的商人,本來就犯不著得罪中國政府,這次不過是藉機退出前線,未來還有運作的空間。我認為以上兩種說法都對,但我更認為,媒體人與商人這兩種面向都還只是表象,黎智英的本質其實是投機者──順應時勢、投其時機,敢狠狠賭一把的趨勢觀察家。黎智英是個偉大的投機者,他所追逐的趨勢從來都是大趨勢。

讓我們做個假設。如果黎智英只是因為受到中國壓迫,短期內先從壹傳媒的董事長一職退下,爾後還會伺機再起,那麼這件事情就算是小事。但如果黎智英是因為觀察到了某個重大趨勢轉折,一面趁著這次雨傘運動營造自己自由鬥士的形象,一面順著情勢辭去董座,從此不再回媒體業,那麼問題可就大了。黎智英看出的「重大趨勢轉折」,很可能就是中國將持續強化政治控制力。

中國「政左經右」的發展路線已經持續了十幾年,隨著自由經濟帶來了快速成長,中國社會逐漸產生一種「土豪心態」,不斷依靠物質填補匱乏感與不安全感。然而,物質慾望過度滿足之後還是會帶動精神需求,例如對於知識的熱情,甚至是對自由的渴望。長期而言,「政左經右」這種人格分裂似的平衡一定會崩壞,只是我們都不知道平衡崩壞之後的中國,會往哪個方向走。然而,中國政府顯然並不想看到這種結果。為了制衡影響力日漸增長且無可逆轉的經濟力量,中國政府能選擇的手段只剩下「擴大政治控制力」。

中國政府一定會強化社會控制,最大的關鍵在於:中國經濟成長率已經開始下滑。高度經濟成長會帶來很強的消費信心與企業投資意願,這將抵消很多實質的匱乏以及困境,例如管理能力普遍低落、企業創新不足以及貧富差距擴大;這些問題是歷史上所有政治模式都無法強渡關山的燙手山芋,一個國家的經濟富裕程度,最終還是得回歸到文化素養以及人民的思想基模上。中國意識到了開放經濟是條無法回頭的道路,特別是決定資源流動效率的金融業,一旦更大規模開放之後,政府總有一天會遇到企業反過頭壓制政府的窘況。

要控制人民行為最快的方式,就是控制其言論與思想。這邏輯太過淺顯易懂,以至於歷史上所有的專制政府都這麼做,而且還屢試不爽。身為香港自由派媒體的代表人物,黎智英哪可能不知道自己一定會先被拿來開刀。此時黎智英不只遭遇政治上的變動,就連平面刊物的銷售量也受到內容數位化的沖擊而下滑。中國政經分裂使政府決意擴權是外患,網路時代衝擊實體出版市場是內憂,在雙重趨勢帶動的不利之下,趨勢眼光精準的黎智英此時選擇裸退,並不叫人意外。與其說黎智英是為了中國政府而撤手壹傳媒,倒不如說是這個大時代的趨勢迫使黎智英得另尋樂園。

黎智英退出壹傳媒,對台灣而言有什麼啟示呢?

首先,中國對台灣媒體的影響力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暫且不說黎智英被迫離開壹傳媒這種極端模式,當台灣與中國的產業鏈越來越密切的時候,自然會有越來越多企業以及媒體知道不能得罪金主──換言之,經濟的力量本身就會促使企業往利潤走,至於背後的政治價值是什麼,企業往往不在乎、也管不了。我們甚至不用去想像未來會怎樣,光是現在就已經有些台灣媒體相當親中,這以後只會變成常態。

其次,中國幾乎無視國際以及台灣人的反應強加鎮壓香港的異議份子,顯示中國已經有相當強的自信。香港是台灣前哨,「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絕對不會只是空話。中國深信,經濟自由化的趨勢對香港長期不利,香港的政治籌碼將隨其經濟僵局而越來越少,因此就敢大刀闊斧硬幹。台灣比香港好一些,例如土地大了些、有自己的民選政府、有完整產業鏈、製造業發達等,但其實也沒好太多。我認為中國現在也抱持長期必勝的眼光看待台灣,這使中國採取的所有對台策略都顯得有恃無恐。

壹傳媒這25年來風風雨雨,雖然曾經攪亂政經演藝一池春水,但沉澱過後,我仍認為其看似無良失德的扒糞揭弊作風仍有相當大的價值與貢獻。不管你認不認同我,但不要告訴我你沒有看到──媒體,就應該是這樣的存在,不是嗎?黎智英離開壹傳媒之後,我們可以觀察蘋果日報與壹周刊的報導取向與風格是否會有變化,這些變化,很可能就是未來台灣傳媒業的趨勢。讓我們拭目以待,人稱「肥佬黎」的黎智英,下一步會如何走、眼光是否犀利依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雲端情人(Her)──我們都寂寞

《雲端情人》(Her)是第八十六屆奧斯卡獎最多提名獎中相當獨特的存在,不同於主流商業片,非常具有獨立製片的色彩。本片為史派克瓊斯(Spike Jonze)自編自導的作品,個人風格極強;這類電影通常容易流於自溺,但史派克瓊斯卻成功地使這部電影超脫於一般小品。 圖、西奧多啟動了O.S.One,也開啟一趟特別的生命之旅。 精神與愛情、肉體與慾望、死亡與永生 所謂的好故事,就是讓讀者摸不到劇情接下來會怎樣發展,但當底牌掀開了之後卻又一切合乎邏輯與鋪陳。《雲端情人》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絕對名符其實。人與電腦相戀的情節設定並不讓人陌生,特別是許多日本動漫都有類似的情節;但《雲端情人》每一幕的鋪陳都讓觀眾感到新鮮。 《雲端情人》的第一幕開始於寂寞。單身已久的男主角西奧多(Theodore)是一位專職替人撰寫信件的上班族,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西奧多擁有非常特別的能力,只要看著寄信人與收信人的照片,透過細膩的表情與動作就能理解對方的情感,替寄信者寫出文情並茂的信件。西奧多傳遞他人的情感,卻壓抑自己的情感。西奧多寂寞,靠著隨機搜尋的電話性愛宣洩慾望,卻遇不到讓他有感覺的女聲,一段失敗的激情電愛瞬間變成黑色喜劇。寂寞的西奧多因著廣告購買了超智能的擬人作業系統O.S. One。西奧多專屬的O.S. One替自己取名為珊曼莎(Samantha),不僅聰明、充滿好奇心,而且還擁有人性。一場人與程式的愛情故事就此開展。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

彭明輝教授,您還是少談點經濟吧

兩年前我看彭明輝的部落格,從一年多以前我開始不看。我不知道彭教授這段時間發生什麼事情,但他的文章越來越荒腔走板,幾乎到一種不可思議的程度。一個理工出身的教授對於國家現況之悲憤因此想提出更多有意義的經濟、社會與政治見解,其實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事情;然而,如果不懂一項學問,卻自以為是高手地對其指指點點,理論、推論與結論都錯誤百出,我認為還是先潛心研究再發言,這才叫做「學者的態度」。彭教授對經濟學的錯誤認知與詮釋已經到了任何一個有辦法內化六學分普通經濟學課程的大學生都有辦法反駁的程度,這其實是非常誇張的事情; 他對經濟學的偏差理解,甚至不是什麼不同派系之間的差異,而是打從最基礎的知識建構就徹底錯誤 。 就以彭教授本月才發表的《 台灣人比韓國人更像奴隸 》來說好了,簡直是讓人看了下巴都要掉下來,完全是到了奇文共賞的水準。 我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彭教授過去可以寫出好文章,但這一年多以來的水準墮落到這種程度,完全就是一個不懂經濟學的人卻又濫用經濟學名義說自己想說的話 。 以這段全文最重要的理論論述為例:「 最極端的市場有兩種: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前者利潤等於零而工資極大化;後者工資極小化而利潤極大化;前者是亞當史密、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夢想國度(經濟意義下最自由而平等的國家),後者是經濟上的奴隸制度。 」從這段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彭教授完全不懂經濟學所謂「市場」概念。 經濟學所談的「市場」包含很多種「市場」,最基本的兩大市場就是「消費市場」跟「勞動市場」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 兩大市場都是在談企業與一般民眾的關係,但是民眾在此有兩種角色,第一是消費者,第二是勞工 。 就消費市場而言,廠商是供給方、消費者是需求方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小消費者利益最大;完全壟斷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最大消費者利益最小。 就勞動市場而言,勞工是供給方、廠商是需求方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大勞工利益會最小,完全壟斷市場中廠商利益最小勞工利益最大。換言之,彭教授說的「完全競爭市場利潤等於零工資極大化,完全壟斷市場工資極小化利潤極大化」,完全是把兩種市場混在一起所得到的結論──這個結論非但完全不是經濟學理論,同時也完全不符合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