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電影界兩大盛事,一件是大尾鱸鰻票房大好,另一件是李安再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華誼兄弟電影公司總監製陳國富接受今周刊採訪時指出,如果台灣只想著拍大尾鱸鰻這樣的電影,就永遠不可能拍出少年PI的奇幻旅程。這樣的說法引發大尾鱸鰻導演邱瓈寬以及朱延平的回應,而這問題持續挑戰著一個老議題:票房與藝術性孰者為重?假設「叫好」跟「叫座」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那麼對於台灣電影業而言,到底應該選擇哪邊?
台灣在2008年魏德聖的海角七號之前,經歷了十幾年幾乎毫無票房的慘況。這段時間當中並非沒有台灣電影,而是沒有賣座的台灣電影;導演一手掌權,編劇與製片幾乎毫無發言餘地,於是台灣電影業就被這群整天壓身家只想拍「自己作品」的導演給毀了。魏德聖有很強嗎?其實並沒有。但是他深刻了解一點:沒有票房,就沒有產業。於是他站在觀眾的角度思考,拍了一部給台灣人看的電影,並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票房成為這幾年台灣電影的最大標準,藝術性則變成可有可無的事情。
但如果我們把時間再推往前一點,看看朱延平是票房大導、郝劭文是票房明星的時代,那個時代台灣電影不是沒有票房,甚至有許多賣座強片。許多人歸因於當時電影界一窩蜂地競拍吸睛的商業片因此打壞了觀眾胃口,但我認為那是錯誤的歸因;好萊塢電影不也一窩蜂地淨拍商業片,怎麼全世界的觀眾沒因此打壞胃口到讓好萊塢消失?真正的關鍵是基礎技術與管理能力──這些台灣人最不在乎又最不起眼的基本功。
陳國富強調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市場,另一個是技術。台灣市場小,如果目標市場只放在台灣,那麼成本必然不會太高;在成本持續不高的情況下,許多技術便無法得到適當發展。台灣製片、編劇與導演的平均素質不高,服裝、燈光、配樂等相關技術也參差不齊;更可怕的是,台灣多數製片公司似乎都還沒有意識到這問題,似乎只是想著趁這幾年國片熱潮殺雞取卵賺一筆。朱延平炮火全開的回應更讓人深刻體會到,這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不是蠢,而是一個人大辣辣地把蠢攤在群眾面前還自以為聰明;每每看到這種人,我就會想到造型師鄭建國(Roger)說的:藏拙。朱延平不僅沒看懂陳國富對於產業與技術發展一針見血的見解,反倒氣呼呼地說:「魚翅跟蚵仔煎不應該是死敵吧,人客愛吃啥是他的自由,不能因比較多人愛吃蚵仔煎,就說吃蚵仔煎是作賤自己,投機,不長進吧!大人丫,做一客可口的蚵仔煎也不容易丫,不然你來試試看!」沒搞懂人家說什麼也就算了,最後還放大絕叫人家來拍拍看,實在是三流水準的發言。並不是喜劇小品或者無厘頭鬧劇就不需要技術,技術可以展現在各種細節上;但我們看到的是,台灣電影幾乎就是把拍電視劇的方式直接搬上電影院,完全沒有電影該有的細節跟水準。重點是技術,而不是風格。例如亞當山德勒,他的電影也大都是商業性非常強烈的通俗鬧劇,但他的電影基本功卻毫不含糊。
有非常多人(想必包含朱延平在內)並不了解一件事情:風格跟技術完全是兩回事。風格是一種感覺,但是技術是完全具有客觀標準的能力;你可以不喜歡暮光之城系列認為這些電影既粗劣又矯情,但你不能否認他們在服裝、特效以及行銷技術上達到的水平。好萊塢電影之所以能持續賣到各國市場,就是因為他們能在技術上持續成長、持續領先。對電影產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是「票房」,但支持電影產業票房的最重要因素仍是「技術」,最後才能持續從中產生出具有「藝術性」的作品。如果台灣電影還在票房跟藝術性上爭論不休,忽略如何建立更有效率的管理模式、不去追求更精緻的電影技術,那麼目前台灣電影的榮景,數年後只會再度沉寂。台灣的電影不是工業,還停留在手工業的水準。特別是台灣電影這種導演權力異常擴張的現象如果沒有迅速改善,像朱延平這種水準三流又發言囂張的導演,仍會持續製造出打壞觀眾胃口的「災難」電影,加速這個產業惡性循環、自我毀滅的速度。
李安一直是一個不斷透過各種題材自我挑戰,並且努力在商業與藝術性之間取得平衡的導演,這也就是他跳脫了純藝術片導演格局的主要因素。叫好當然可以叫座,如果不把「叫好又叫座」當作目標,並且發展出能持續提升格局的技術,所謂「叫座不叫好」的電影,總有一天會變成「不叫座也不叫好」。迎合當下市場的口味並沒有錯,這是百分之百必要的事情;但市場的口味會改變,如果技術發展不夠成熟,總有一天會缺少拍出符合新的市場趨勢電影的能力。電影市場跟其他市場有一點很大的不同,那就是:電影票價幾乎不會反應出成本的差異。手機廠商可以設定較低的價格好賣出較低技術的產品,價格本身會區隔出不同市場,這是一種天然的保護。電影沒有這種保護,因此消費者的口味與市場趨勢就決定了哪些電影會賣座。好萊塢的作法是:既然我沒辦法預估觀眾的口味可能會怎樣變化,那就讓各種片子森羅並列,隨著觀眾口味變化,且戰且走。然而,如果基本技術不夠,根本會跟不上觀眾口味變化。例如英雄電影這十年來不斷推陳出新,試想要是編劇的水準不到位,能處理得了這麼多的英雄劇本,而且都還處理得這麼好嗎?不管觀眾的口味怎樣改變、喜歡的風格怎樣改變,技術永遠是基礎。
看看台灣進幾年的電影業,不僅看不太到更高的企圖心與技術水平,更充滿許多固步自封的保守主義者,只要有人稍微批評了台灣電影,就立刻被打成不愛國、自我矮化。某些人的說法本質上就是,「我們就是要拍這種爛片,反正觀眾就是愛看這種爛片,能賣座就好。任何人都不能要求我們要在編劇、導演與其他技術上做得好。」簡直是鬼扯。像這種不堪批評、過度自我防衛的態度,反而更彰顯了某些電影人與觀眾自卑的心態──只能說,這些人多少也知道自己是三流水準。也許這些人心靈脆弱,經不起人家說出事實;但台灣電影業畢竟更加脆弱,如果為了保護這些人脆弱的心情而犧牲台灣電影業,那是完全不合理性的判斷。
如果我們的電影界能從李安身上學到一點事情,例如電影該如何透過管理進行細膩分工並監控每個環節,例如電影該如何拍得更好看方能更具吸引力而非諂媚式地取悅觀眾,例如該建立一個能持續自我進化的體系,台灣電影將能跳脫手工業的規模躍升為工業。不過,台灣是個如此不重視管理能力的國家,整天只會用「台灣人充滿創意」這句話自我安慰,事實上就是一些不成氣候的奇發異想、基礎鬆散的花拳繡腿。沒有人能確定台灣人何時會對這些低成本、低技術含量的「台灣電影」感到厭煩,唯一能確定的是:總有一天。
延伸閱讀
只想拍「鱸鰻」 永遠不會有「少年PI」(今周刊)
台灣在2008年魏德聖的海角七號之前,經歷了十幾年幾乎毫無票房的慘況。這段時間當中並非沒有台灣電影,而是沒有賣座的台灣電影;導演一手掌權,編劇與製片幾乎毫無發言餘地,於是台灣電影業就被這群整天壓身家只想拍「自己作品」的導演給毀了。魏德聖有很強嗎?其實並沒有。但是他深刻了解一點:沒有票房,就沒有產業。於是他站在觀眾的角度思考,拍了一部給台灣人看的電影,並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票房成為這幾年台灣電影的最大標準,藝術性則變成可有可無的事情。
但如果我們把時間再推往前一點,看看朱延平是票房大導、郝劭文是票房明星的時代,那個時代台灣電影不是沒有票房,甚至有許多賣座強片。許多人歸因於當時電影界一窩蜂地競拍吸睛的商業片因此打壞了觀眾胃口,但我認為那是錯誤的歸因;好萊塢電影不也一窩蜂地淨拍商業片,怎麼全世界的觀眾沒因此打壞胃口到讓好萊塢消失?真正的關鍵是基礎技術與管理能力──這些台灣人最不在乎又最不起眼的基本功。
陳國富強調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市場,另一個是技術。台灣市場小,如果目標市場只放在台灣,那麼成本必然不會太高;在成本持續不高的情況下,許多技術便無法得到適當發展。台灣製片、編劇與導演的平均素質不高,服裝、燈光、配樂等相關技術也參差不齊;更可怕的是,台灣多數製片公司似乎都還沒有意識到這問題,似乎只是想著趁這幾年國片熱潮殺雞取卵賺一筆。朱延平炮火全開的回應更讓人深刻體會到,這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不是蠢,而是一個人大辣辣地把蠢攤在群眾面前還自以為聰明;每每看到這種人,我就會想到造型師鄭建國(Roger)說的:藏拙。朱延平不僅沒看懂陳國富對於產業與技術發展一針見血的見解,反倒氣呼呼地說:「魚翅跟蚵仔煎不應該是死敵吧,人客愛吃啥是他的自由,不能因比較多人愛吃蚵仔煎,就說吃蚵仔煎是作賤自己,投機,不長進吧!大人丫,做一客可口的蚵仔煎也不容易丫,不然你來試試看!」沒搞懂人家說什麼也就算了,最後還放大絕叫人家來拍拍看,實在是三流水準的發言。並不是喜劇小品或者無厘頭鬧劇就不需要技術,技術可以展現在各種細節上;但我們看到的是,台灣電影幾乎就是把拍電視劇的方式直接搬上電影院,完全沒有電影該有的細節跟水準。重點是技術,而不是風格。例如亞當山德勒,他的電影也大都是商業性非常強烈的通俗鬧劇,但他的電影基本功卻毫不含糊。
有非常多人(想必包含朱延平在內)並不了解一件事情:風格跟技術完全是兩回事。風格是一種感覺,但是技術是完全具有客觀標準的能力;你可以不喜歡暮光之城系列認為這些電影既粗劣又矯情,但你不能否認他們在服裝、特效以及行銷技術上達到的水平。好萊塢電影之所以能持續賣到各國市場,就是因為他們能在技術上持續成長、持續領先。對電影產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是「票房」,但支持電影產業票房的最重要因素仍是「技術」,最後才能持續從中產生出具有「藝術性」的作品。如果台灣電影還在票房跟藝術性上爭論不休,忽略如何建立更有效率的管理模式、不去追求更精緻的電影技術,那麼目前台灣電影的榮景,數年後只會再度沉寂。台灣的電影不是工業,還停留在手工業的水準。特別是台灣電影這種導演權力異常擴張的現象如果沒有迅速改善,像朱延平這種水準三流又發言囂張的導演,仍會持續製造出打壞觀眾胃口的「災難」電影,加速這個產業惡性循環、自我毀滅的速度。
李安一直是一個不斷透過各種題材自我挑戰,並且努力在商業與藝術性之間取得平衡的導演,這也就是他跳脫了純藝術片導演格局的主要因素。叫好當然可以叫座,如果不把「叫好又叫座」當作目標,並且發展出能持續提升格局的技術,所謂「叫座不叫好」的電影,總有一天會變成「不叫座也不叫好」。迎合當下市場的口味並沒有錯,這是百分之百必要的事情;但市場的口味會改變,如果技術發展不夠成熟,總有一天會缺少拍出符合新的市場趨勢電影的能力。電影市場跟其他市場有一點很大的不同,那就是:電影票價幾乎不會反應出成本的差異。手機廠商可以設定較低的價格好賣出較低技術的產品,價格本身會區隔出不同市場,這是一種天然的保護。電影沒有這種保護,因此消費者的口味與市場趨勢就決定了哪些電影會賣座。好萊塢的作法是:既然我沒辦法預估觀眾的口味可能會怎樣變化,那就讓各種片子森羅並列,隨著觀眾口味變化,且戰且走。然而,如果基本技術不夠,根本會跟不上觀眾口味變化。例如英雄電影這十年來不斷推陳出新,試想要是編劇的水準不到位,能處理得了這麼多的英雄劇本,而且都還處理得這麼好嗎?不管觀眾的口味怎樣改變、喜歡的風格怎樣改變,技術永遠是基礎。
看看台灣進幾年的電影業,不僅看不太到更高的企圖心與技術水平,更充滿許多固步自封的保守主義者,只要有人稍微批評了台灣電影,就立刻被打成不愛國、自我矮化。某些人的說法本質上就是,「我們就是要拍這種爛片,反正觀眾就是愛看這種爛片,能賣座就好。任何人都不能要求我們要在編劇、導演與其他技術上做得好。」簡直是鬼扯。像這種不堪批評、過度自我防衛的態度,反而更彰顯了某些電影人與觀眾自卑的心態──只能說,這些人多少也知道自己是三流水準。也許這些人心靈脆弱,經不起人家說出事實;但台灣電影業畢竟更加脆弱,如果為了保護這些人脆弱的心情而犧牲台灣電影業,那是完全不合理性的判斷。
如果我們的電影界能從李安身上學到一點事情,例如電影該如何透過管理進行細膩分工並監控每個環節,例如電影該如何拍得更好看方能更具吸引力而非諂媚式地取悅觀眾,例如該建立一個能持續自我進化的體系,台灣電影將能跳脫手工業的規模躍升為工業。不過,台灣是個如此不重視管理能力的國家,整天只會用「台灣人充滿創意」這句話自我安慰,事實上就是一些不成氣候的奇發異想、基礎鬆散的花拳繡腿。沒有人能確定台灣人何時會對這些低成本、低技術含量的「台灣電影」感到厭煩,唯一能確定的是:總有一天。
延伸閱讀
只想拍「鱸鰻」 永遠不會有「少年PI」(今周刊)
1.「參『疵』不齊」應為「參『差』不齊」之謬;
回覆刪除2.台灣的電子業能崛起,並雄據世界供應鏈一方,靠的就是建工廠、管工廠的管理能力,因此。文中所說:「台灣是個如此不重視管理能力的國家」的結論是下得太快了。應該是剛剛又冒出苗頭的電影圈,還未能意識或無暇他顧管理的重要性。
3.電影產製過中,誰應擔任管理職責呢?我認為是製作人。
錯字已改,感謝。
刪除其實導演的素質影響比製作人重要,因為製片只是運用資金統合資源的人,電影的大體取覺於導演和編劇。少年Pi同樣的製片但換成柯麥隆拍,跟同樣是李安導,卻是不同製片,你認為哪個差別比較大?
刪除台灣的電子業繼續沾沾自喜建工廠管工廠,沒幾年肯定被大陸越南追過去~同樣的,台灣電影只打算拍給台灣人看,再度滅亡也是遲早的事
刪除大陸電子很久之前就跟臺灣平起了,你認為臺灣只有台積電吧!才以為我們技術還贏他們。臺灣電影又不能賣到大陸(有管置)也上不了美國,不拍給臺灣人看,就真的沒人有機會看到了。
刪除重點就是,就算只拍給自己人看,難道就亂拍嗎?
刪除一流外銷,三流自用?
我們到底還要保持代工心態多久?
在"代工"管理上的成就, 其實沒什麼好沾沾自喜的~
刪除代工的管理跟管電影的管理不一樣啊 大哥...
刪除代工管理就跟管兵一樣,一大群差不多程度的人,一起跟著SOP作不太會出錯的事情,知識集中在一小磋人身上,大部分的員工都是站在機器前面的低層人員
但電影就不一樣了,電影是一個高度技術力、知識力集中的產業,一部電影的每個組成份子都幾乎有他不可抹滅的位置,好比說道具組好了,你請他們作一顆岩石,有經驗的就真的作出"看起來"被K到會死人的,沒經驗就作出保麗龍石頭,但這一個製作過程,是有SOP的嗎?
絕大部分完全都是仰賴該組組長的知識與經驗,除此之外其他的特效、企劃、音樂、攝影、剪接都一樣,大家都幾乎是領域翹楚才會來拍電影,只要一個環節缺少了、弱了,整個味道就改變了
絕對不能將代工管理的那套搬到電影上啊。
突然想起來,郭台銘的兒子好像就是燒了10億元去"管理"與"經營"一間多媒體公司,最後也不了了之啊,雖然不好說郭守正是不是用他老爸的那套去帶兵就是,但感覺有點奇妙的關連
推薦這篇文章!
回覆刪除>>例如電影該如何拍得更好看而吸引觀眾而非諂媚式地取悅觀眾
如同之前抗議新聞媒體時,新聞業者表示觀眾愛看口味重所以我們就做這些,根本是推卸責任的說法(天錯地錯反正不是我的錯)。
另外回應一下樓上提到的留言,我到覺得這留言某方面正表示了「台灣是個如此不重視管理能力的國家」。
為何剛冒出苗頭的電影圈未能意識到管理的重要性?不管甚麼產業,管理系統都是最基礎的,那為何只有成熟產業提到這塊?就是因為普遍台灣社會不重視、不把管理當一回事,以為管理就是我說你照做之類的。
請問能否轉錄至PTT?
回覆刪除所有文章都可以自由轉錄,只要附上blog原文的連結就好。感謝你願意分享。
刪除精準且中肯! 佩服~ 尤其近日看完朱延平先生哀號也似的評論總覺得有種似是而非之謬論, 感謝您把中間的邏輯導正.
回覆刪除要把某種事情當成產業經營,依靠的絕對不只是手工業或者單打獨鬥.管理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門學問想必是有些道理的.
因為正好說到魏德聖,我覺得不能不提他的賽德克巴萊,我認為是台灣近年來唯一一部追求拍攝技術的國片,雖然成果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成功,但是並不能否定他想追求叫好又叫座這種商業跟藝術之間的平衡。
回覆刪除很贊成您的分析。只有一點小小建議,朱延平並非一個只知三流趣味的導演,早年他也拍過《異域》這樣充滿歷史感與人文關懷的電影,當時除了他,根本沒人願意或敢提這段過往。他在靠喜劇建立的名聲下,仍然做了一點事情,因此我對他還是有基本的肯定和尊重,不會因為他誤解陳國富的話,就把他貶到一文不值的程度,更何況我們都知道媒體可能故意激怒他,以達斷章取義的狗血之效。
回覆刪除至於您提到導演權利異常擴張的現象,目前應該只在走藝術影展路線的導演,如蔡明亮導演身上存在。其它所有中生代導演,都是團隊合作教育下的電影工作者,即便有自己堅持的觀點,也都懂得理性溝通,而且作品取材雖然偏「本土」,卻都有著跨文化的實力,缺的都是你文中所言的管理與行銷。換言之,他們跟影展型導演的問題已經不同,他們是有意識的在面對觀眾,卻因為沒有相應配合的「產業」,以致好作品仍關在小眾的圈子裡。
至於新生代導演,很多是戰戰惊惊,有時還會被資深燈光師或攝影師訓話修理,根本沒有跋扈的本錢姿態。
朱導早年拍得出異域,今天就拍不出賽德克巴萊?指標人物都如此行事,放棄理想隨波逐流;又怎能做為後進表率?
刪除所謂管理,就是讓"制度"來保證計畫執行順利成功;導演專心說你的故事,不用跑三點半四處籌錢;marketing專心去想全世界的觀眾愛看什麼;攝影燈光專心搞好自己的事,不用浪費時間"管"導演怎麼說故事.
作為一個電影中高度成癮患者,由衷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外星人入侵台北和鋼鐵人在101大戰;或是伊森霍克在夜市嗑蚵仔煎之餘和美女相約五年後再見.台灣本身的腹地小,走向國際是必然的道路.試想,如果ASUS筆電只想賣台灣人,電子業會有這樣的榮景?
誰願意投資卻沒有賺錢,那間國際企業可以放棄大陸市場投資大錢給臺灣,導演如果沒有名氣和作品有誰願意冒險找他拍片,當然要找資金,你成名是人家求你。燈光也沒可能管導演吧,你有經歷過幕後嗎?是投資者和製片管導演,因為票房和預算。
刪除如果想鋼鐵人打101看好萊塢就可以,為何要臺灣來拍,走向國際是必然,但也要有走出去的可能,賽德克沒聽走出國際,只知道沒回本錢。
如果李安從未得過奧斯卡金像獎,這些人還會有這樣的言論嗎?未免太自以為是了吧!假設「叫好」跟「叫座」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有人喜歡「叫好」有人喜歡「叫座」,就像有人喜歡吃麵有人喜歡吃飯一樣,為什麼要預設立場限制大家呢?這篇文章看起來非常假掰!!!
回覆刪除套用你自己寫的一段話:「像這種不堪批評、過度自我防衛的態度,反而更彰顯了某些電影人與觀眾自卑的心態──只能說,這些人多少也知道自己是三流水準。也許這些人心靈脆弱,經不起人家說出事實;但台灣電影業畢竟更加脆弱,如果為了保護這些人脆弱的心情而犧牲台灣電影業,那是完全不合理性的判斷。」
台灣電子業者的管理來自代工使然,為求訂單而不得不作的,決非自發。 但是到電影產業, 沒有代工的軌跡可尋, 因此搞的四不像
回覆刪除我覺得賽德克沒有很成功,因為他賠錢了,所以臺灣很難再有公司願意投資花費很大的臺灣片,就算好也是絕後。臺灣還是被市場欺負,臺灣就算能製作少年pi有可能回本嗎,除非投共吧,好片就保證可以在大陸美國上映嗎,只要臺灣出品都是屁,六十年來就一部那些年中獎。一部搞笑泰冏賣75億臺幣,臺灣有機會嗎?我不覺得大尾有錯,畢竟有很多電影也這樣低俗可是也沒票房,拍這種片已經保證沒有大陸、天龍國、外省人市場,還有人投資一定是小成本電影,何苦為難。你要電影工業去大陸吧,賽德克連總統都背書還輸了,臺灣誰願意投資少年pi,臺灣連電視規格的電影都不能拍,去那培養製作團隊,看韓國我們會掉淚,但我是投資者也選大陸是最真實的,我們不會有少年pi,但我也不覺的大尾丟臉,臺灣不能成長到電影工業,但有自己的電影題材,這樣我就滿足了,
回覆刪除台灣知名電子大廠的管理是委託外國管理公司來管理的,真的由台灣人自己管理那會很慘的。
回覆刪除除去管理技術,敘事技術的低落我覺得也影響很大。台灣大眾論述影片的好壞較不考慮其敘事技術、戲劇精實度,而多以過度的作者論護航,或者置入政治脈絡來討論。這樣不平衡的狀態使製作方也無須注重其技術(管理上的與敘事上的),造成迴圈。
回覆刪除而且以「敘事技術」這詞取代「藝術手法」,是為了避開大眾對於「藝術」的成見,並強調:導演不是有想法有錢就可以當的。要當一個「到位」的導演,他必須經過非常紮實的訓練,不亞於建築設計或軟體工程。
而「叫好」跟「叫座」從來不是天平兩端,而是兩個不相干擾的指標。若說叫好就不可以叫座,那等於是在說「叫座片就不可以要求品質」,這對商業片的傷害可大了。別說好萊塢了,先試著趕上寶來塢吧。
我個人蠻認同的,所謂的"技術"就是指這回事吧
回覆刪除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mag/cover.php?id=1895
「台灣就是有你這種人,才會發展不起來!」
說這句話的,是《少年Pi》的英籍藝術總監,被指責的,是當時已經有20年資歷,還參與過《賽德克‧巴萊》等大型製作,公認在國內已屬頂尖的質感師陳新發。他因為沒有在救生艇中加入「時間」的質感,被認為是不及格的粗製濫造品。
把問題比照到建築業來看,問題不在於蓋茅屋或蓋洋樓,而是在於建築產業技術的提升。電影產業的"技術"當然不只是單只管理,文創恐怕也是一個重要環節。
更~ 今天本來是要看奧茲大帝的 但因為非三D還要等一個多小時 就去看了大尾 想說上映那麼久 閒閒就看看吧!真是奇怪 這電影怎麼會賣座咧?看不到一半就想走人了~充滿朱延平風格的電影 東抄西拼~小時後也很愛看他的電影 不過因為他大都抄國外的 一方面也不曉得 所以還是笑的很開心 !但現在資訊那麼發達 還是延續其作風 真是一以貫之啊!電影惟一可觀之處 是郭滿可愛的!
回覆刪除「看到一半就想走人」,英雄所見略同。
刪除七匹狼東湊西湊外片的梗,甚至鏡頭都一樣,我就覺得朱延平真是騙夠了國人。ˋˋˇˊˇ沒想到看了大尾一片後,覺得這種片也拿輔導金?上網來看看別人的評論如何,果然罵聲連連....深覺得不該花時間看這片的...。電影中的老演員,是真的都很賣力,但花了納稅人的錢,養了一個爛導演跟製片,實在覺得不值得。
好文推~
回覆刪除大尾鱸鰻成功?
回覆刪除我一點都不覺得
拿少年PI來比又顯得過於極端了
就拿國片來比就好了
父後七日-我就覺得比大尾鱸鰻有質感-好笑又有內容
海角七號-在整體平衡上也比大尾鱸鰻好
港片就更不用說了
雖然聽說"盲探"在台灣票房不是很好
但是以我看過的感覺
盲探本身的電影成熟度
不論是演員,劇情,節奏,後製技術...等
都狠狠的打死一票國片
甚至對我來說
大尾鱸鰻還比不上最近的"總舖師"
而"總舖師"我給的評價也不過是還不錯而已
不過也別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台灣還是有不少電影人很努力再找出路
只要像某朱導這類"老資格"別出來搗亂就好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挑個小錯先, 故步自封 非 "固"步自封
回覆刪除記得詹宏志在一次訪談偵探懸疑小說中回答
"為什麼台灣沒有這類偵探小說?"的問題時
詹的回答是: 因為台灣人大多不precisely...
技術要求的就是精確, 不精確或許仍能完成, 但看起來就是不一樣
其實台灣許多行業都是如此...
我這人沒啥內涵講不了太多有深度的話,所以只說一兩句。
回覆刪除美國在經濟產業與人文發展都大大勝於台灣,而且好萊塢的電影產業也領先台灣少說幾十年,想一步登天也許有些困難;個人倒是欣賞魏導的作法,先拍出低成本的賣座電影,再來考慮具有人文意義的大片,至少有會有廠商願意投資。假設他一開始拍的就是賽德克那樣的歷史故事,可能就無法像現在所看到的那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