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再見柴契爾。

所有時代,都有結束的時候。二零一三年四月八日,在未來的歷史上可能是這個年度中無足輕重的一天──相對於一觸即發的兩韓戰爭或者又一次全球股市大崩盤而言,這天僅消輕描淡寫。然而這天卻發生一件事情,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

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八日上午在倫敦的醫院過世,享年八十七歲。即使這位二十世紀全世界最重要之一的政治家至今仍評價兩極,但不論是從領導能力或者策略眼光看來,她都是難得的領袖。柴契爾是政治上保守主義、經濟上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這點與當時美國的雷根相同),對她而言,只有建立一個使人民會不斷努力的制度才是解決所有經濟問題的方式。柴契爾反對力量過大的工會,這對於現在思想傾左的台灣社會而言可能是個令人髮指之處,但請注意,柴契爾反對的是「力量過大」的工會,而不是「工會」。經濟制度如果走向極端,例如像台灣這樣過度傾向企業或者像當初的英國那樣過度傾向工人,都會導致經濟運作效率低落、成果不彰,同時損害許多人的權益

對於經濟本質的理解與洞見,為她建立堅強的價值觀與信念。當時的英國時逢亂世,亂世正需要一位擁有堅強信念的領袖──即使必須獨排眾議,也能堅持到底。柴契爾就任的前幾年,大刀闊斧的做法不僅帶來更高的失業率,同時也使英國製造業更趨疲弱,國內聲望掉到極低,同時也被攻擊為「冷酷無情」。然而,正確的作為終將得到回報,歷史最後證明柴契爾是對的。同時,柴契爾也證明了:策略眼光跟領導手腕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如果沒有充分的知識與洞見,所謂專制不過是種獨裁;如果沒有強而穩健的魄力,所謂理想不過是種空談

我非常喜歡她這段話:「我的政策不是根據什麼深奧的經濟學理論,我和其他數百萬人一樣,相信的是:誠實的工作一天,就獲得一天誠實的報酬;在你能力範圍內過活;要未雨綢繆,要準時付帳單。」這段文字其實就是天經地義的常識: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每個人都得盡責任。然而,現在美國(或者說全球)的自由經濟卻不斷忽略「責任」這個理當是自由經濟中最基礎的概念,例如美國的貨幣寬鬆,本質上就是靠著剝奪全世界的資源用以挽救自家經濟的政策,也莫怪全世界各國大都對美國不抱好感──當然,異常親美的台灣例外

克魯曼(Paul Krugman)認為柴契爾夫人對於英國經濟的貢獻不應該得到更多讚譽,理由是:她的改革花了過長的時間才成功。克魯曼對於某些時事的針砭相當精闢,不過新凱斯因學派學者(特別是代表者之一的克魯曼)共通的最大問題,就是太講求效率以及帳面上的效果。雖然凱因斯的追隨者們自許為調教經濟機器的工程師,但在我看來,反而更接近外科醫生──你以為你切掉的是癌細胞,卻無視自己也切除了正常細胞。甚至,如果造成癌細胞增長的主因是一個人的生活習慣,那麼僅只切除癌細胞卻沒能讓病人調整生活態度,癌症只會不斷復發。自二零零八年金融海嘯以來,美國透過接連不斷的貨幣寬鬆政策止痛,卻始終未能讓經濟恢復到正常的軌道上;全盛時期的柴契爾夫人一定會說,這問題很簡單,讓不負責任的銀行倒閉吧

真正的資本主義與真正的自由主義,是以責任跟義務為導向,與目前一堆經濟學者為了避免短期傷痛而造成未來更大道德危機的不負責任做法恰恰相反。任何結構性的問題都不可能有簡單方便的解決戰術,因為問題環環相扣,如果沒抓到真正問題的根本,就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當然,我們無法預測全盛時期的柴契爾夫人有沒有辦法解決現在的金融危機,但非常明確的事實是:當解決方案很明顯無法激發出人性光明面時,長期必然失敗

哲人日已遠。柴契爾終究使英國經濟扭轉乾坤,並成為英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首相之一,即使未來仍有雜音,也絲毫無損她的歷史地位與光芒。然而當後人傳誦「鐵娘子」這個稱呼時,是否也能多想想,柴契爾口中「不深奧的經濟學理論」究竟為何能讓她充滿鬥志與自信,靈魂剛毅如鐵。

延伸閱讀
Paul Krugman: Margaret Thatcher Shouldn't Get Too Much Credit
“鐵娘子”的理念過時了嗎?(WSJ)
改變了世界的撒切爾夫人(WSJ)
「鐵娘子」辭世,爭議繼續(NY Times)
撒切爾夫人,英國因你不同(NY Times)

留言

  1. 臺灣現在的意識偏左,何以見得?

    執政兩黨無一黨顧及左方思想,社會科學學者裡以左派思想出名者為少數,技術官僚為左派思想者幾悉,放任著低工資現象以及黨國資本主義的中產階級為多數,而桃園產業工會、聯福等等的努力者要被社會數落,看不出臺灣人的思想哪裡左了?

    而資本主義精神裡,根據Sombart指出,其中一種動向就是為利潤而利潤,當把人放在一個可以收買一切的一元一票的政治制度裡,這樣不道德的行為,是否是由資本主義加劇去引導的?雖然個人也樂於相信資本主義的本質是中性的,是一種工具而無色彩,但我不像海耶克一樣樂觀,觀察不難發現,當人為利潤而利潤(回歸Sombart所提過的資本主義精神特色),便會忘記價值而行短線,是否從資本主義的本質開始,就讓大型的機關、擁有決定性權力者,傾向不道德的行為?

    回覆刪除
  2. “For now, consider this a caution: if anyone tells you that Thatcher saved the British economy, you should ask why the results of that salvation took so very long to materialize,”

    Paul Krugman並不是說「她的改革花了過長的時間才成功」,而是質疑如果這真的是她經濟政策的成果就不會隔這麼久才產生效果」。Paul Krugman認為"the rebound wasn't necessarily the result of the Iron Lady’s controversial economic policies."

    回覆刪除
  3. 很多事情是多年後的結果與讚美,當下只有被批評與憎恨。
    把今天對她的政策讚美與肯定,做時光機回到當時,告訴當時的英國人民與勞工。
    他們大概會覺得只有瘋子,才會讚美她。
    「真正的領導者」不存在於當世,而是後世給的歷史評價。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心之谷──少年少女的神話

《心之谷》(日文原名為《耳をすませば》,英文名為"Whisper of the Heart",原意為側耳傾聽)是吉卜力工作室於1995年推出的年度動畫電影,也是近藤喜文唯一一部正式執導的院線動畫電影。近藤喜文製作過相當多知名動畫作品,例如《巨人之星》、《魯邦三世》、《清秀佳人》,以及吉卜力工作室的《螢火蟲之墓》、《魔女宅急便》、《兒時的點點滴滴》、《紅豬》、《海潮之聲》、《平成狸之戰》、《魔法公主》等大作,可以說是宮崎駿手下最強的大將。可惜的是,1997年的《魔法公主》後,近藤喜文在1998年遂因主動脈剝離猝逝,使吉卜力工作室遭受重大打擊,宮崎駿隨後也宣布退休。 宮崎駿改編少女漫畫的動畫劇本,最知名的就是《心之谷》與《來自紅花坂》,前者由愛徒近藤喜文執導,後者由其子宮崎吾郎執導。雖然兩者都是宮崎駿的劇本,也同樣描述一段青春愛情故事,但導演的天份在兩部片中一覽無遺。宮崎吾郎說故事毫無重心、節奏完全失當,水準比學生作品還糟;相對地, 近藤喜文完美地重塑劇本的靈魂,每一個細節都引人入勝 。

[影評]攻敵必救──你想二刷,是因為劇本太弱

《攻敵必救》(Miss Sloane, 又譯槍狂帝國、斯隆女士)是2016年的政治驚悚片。本片成本1300萬美金,最後票房300萬美金,屬於慘賠;IMDb拿到7.3分、爛番茄新鮮度71%,評價普普。本片女主角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除此以外沒有得到什麼重要獎項肯定。 對於這麼一部票房不佳、評價普普的電影,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寫評論,但從去年上映至今,我至少在我的FB上看過三個人強力推薦此片,認為此片是去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奧斯卡居然完全不提名真是太奇怪了云云。同時,也有許多人表明想二刷該片。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二刷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好了。這是一部劇本很差的電影,沒有入圍奧斯卡很正常。唯一可以討論的,可能是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但她也提名金球獎了),其他大獎根本想都不用想。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差,但是劇本有很嚴重的硬傷,本片導演也完全無法挽救。到底《攻敵必救》有哪些硬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