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為何得在此時出手促貶日幣,有其歷史淵源。
日本位居亞洲經濟首強數十年,依靠的不外乎兩者:品牌與技術。日本的品牌例如新力(SONY)、松下(Panasonic)以及夏普(Sharp)等,都為世界熟知;技術上除了最終消費品之外,還包含了上游原物料的初級製品與工具機。原物料的初級製品與工具機聽起來沒什麼,但事實上卻與品牌相同,同屬供應鏈中最強勢的部分。例如銅箔即廣泛使用於工業產品中,好的銅箔就是有比較優秀而穩定的導電能力,想生產出最高品質的製品非用日本的銅箔不可。像是對於品質極度刁鑽的蘋果公司,當然不會因為要省30%甚至50%的微小價差(畢竟對於最終產品價格而言,這都是小錢),而採用次級銅箔。工具機就更不用說了,一流廠商都會使用德國、日本與美國等廠商生產的生產機台,不僅良率與生產效率都高,售後服務也很完整,即使價格高出三、四倍,都還是會硬著頭皮買;極端一點的情況,某些下游品牌廠商甚至會指定上、中游的零組件廠一定要用某些品牌的工具機才下訂單。
過去日本依靠所謂「微笑曲線」擁有最高價值的兩端,強勢地賺走世界各地的錢──而且不管價格有多高,大家都願意買單。日本過去十幾年來享受高匯率帶來的好處,那就是可以用便宜的價格進口外國物資,卻又因為他們的產品夠強勢,因此沒有受到嚴重的出口衰退衝擊。這就是日本經歷外界看來「失落的十年」,國內卻始終欣欣向榮的秘密。是的,理論上日本若維持品牌與技術的強勢水平,不管匯率如何,全世界都還是得買單,但可惜過去這十年來,情況逐漸改變了。
日本品牌在一次一次的商業戰爭中節節敗退──夏普故步自封、新力創新疲乏、松下左支右絀,反倒是美國的蘋果、韓國的三星與樂金頗有取而代之的氣勢。諷刺的是,蘋果的創始者賈伯斯年輕時代深受新力產品啟示,而三星跟樂金根本就是依循新力與松下商業策略的模仿者。日本品牌一方面敗給自己的停滯不前,另一方面敗給那些充分習得日本企業精神的外國企業。
初級原物料與工具機方面也好不到哪裡去。台灣在產業鏈上向來與日本互補:由日本提供工具機與關鍵的初級原物料,同時由日本品牌提供設計,最後交由台灣生產。然而台灣在工具機與初級原物料上也漸漸跟上日本腳步,雖然還未能吃下所有日本訂單,但也已經使日本沒嚐到太多這十年來科技發展的甜美果實──畢竟中低階產品還是佔大多數,並非人人都想買最高單價的產品,是吧?
結合以上可以推出一個結論:日本真正的問題卡在自己不進則退,產品已經失去過去的優勢。日幣貶值對日本而言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在不壓低已經高漲的成本結構(特別是人力成本)下,透過匯率降低產品價格,好提升性價比。這也就是為什麼日幣宣布貶值之後,台灣跟韓國如此緊張,立刻相繼競貶的原因──日幣貶值衝擊最大的國家,可能就是台灣跟韓國。相對於台灣,因為韓國目前的產業發展情勢跟日本相對接近,更有緊張的理由。日本貶值救經濟,的確是因應其產業現狀作出的調整,但這頂多只能短期幫助日本不繼續衰退,長期看來卻無法幫助日本重返過去的光榮。真正的重點只有一個,那就是競爭力強弱。如果日本沒辦法徹底革新國內企業,使其充滿舊有的競爭力,再多貨幣寬鬆、再多匯率優勢,那都是虛無的迷幻藥,終究只會讓日本墮落。
最後來看反例。豐田汽車(TOYOTA)始終維持強勢競爭力,這次日幣強貶之後,豐田原本仍不改漲價計畫,後來受迫於輿論,現在頂多變成「暫時不漲」。至於豐田提出的「原物料價格攀升」這點,過去半年來原物料價格走滑,也都還沒有反應回最終價格,不是嗎?資生堂、KOSE與SK-II這三大美妝品牌,目前也都沒有降價計畫;對於這三家美妝品牌而言,即使調升產品價格,消費者都還是會買單,匯率變化帶來的利差當然是照單全收,何必反應在售價上?真正的問題是品牌與技術。至於貨幣寬鬆、匯率升貶什麼,都只是短暫因素罷了──除非這些虛幻的因素能真正促使人類的實質行為改變,否則嗑了迷幻藥看到的美好世界,終究不過只是幻覺。
延伸閱讀
猴子都看得懂的日幣貶值議題(上)
安倍經濟學…幸福迷幻藥
和泰車緩漲 UNIQLO醞釀降價
日本位居亞洲經濟首強數十年,依靠的不外乎兩者:品牌與技術。日本的品牌例如新力(SONY)、松下(Panasonic)以及夏普(Sharp)等,都為世界熟知;技術上除了最終消費品之外,還包含了上游原物料的初級製品與工具機。原物料的初級製品與工具機聽起來沒什麼,但事實上卻與品牌相同,同屬供應鏈中最強勢的部分。例如銅箔即廣泛使用於工業產品中,好的銅箔就是有比較優秀而穩定的導電能力,想生產出最高品質的製品非用日本的銅箔不可。像是對於品質極度刁鑽的蘋果公司,當然不會因為要省30%甚至50%的微小價差(畢竟對於最終產品價格而言,這都是小錢),而採用次級銅箔。工具機就更不用說了,一流廠商都會使用德國、日本與美國等廠商生產的生產機台,不僅良率與生產效率都高,售後服務也很完整,即使價格高出三、四倍,都還是會硬著頭皮買;極端一點的情況,某些下游品牌廠商甚至會指定上、中游的零組件廠一定要用某些品牌的工具機才下訂單。
過去日本依靠所謂「微笑曲線」擁有最高價值的兩端,強勢地賺走世界各地的錢──而且不管價格有多高,大家都願意買單。日本過去十幾年來享受高匯率帶來的好處,那就是可以用便宜的價格進口外國物資,卻又因為他們的產品夠強勢,因此沒有受到嚴重的出口衰退衝擊。這就是日本經歷外界看來「失落的十年」,國內卻始終欣欣向榮的秘密。是的,理論上日本若維持品牌與技術的強勢水平,不管匯率如何,全世界都還是得買單,但可惜過去這十年來,情況逐漸改變了。
日本品牌在一次一次的商業戰爭中節節敗退──夏普故步自封、新力創新疲乏、松下左支右絀,反倒是美國的蘋果、韓國的三星與樂金頗有取而代之的氣勢。諷刺的是,蘋果的創始者賈伯斯年輕時代深受新力產品啟示,而三星跟樂金根本就是依循新力與松下商業策略的模仿者。日本品牌一方面敗給自己的停滯不前,另一方面敗給那些充分習得日本企業精神的外國企業。
初級原物料與工具機方面也好不到哪裡去。台灣在產業鏈上向來與日本互補:由日本提供工具機與關鍵的初級原物料,同時由日本品牌提供設計,最後交由台灣生產。然而台灣在工具機與初級原物料上也漸漸跟上日本腳步,雖然還未能吃下所有日本訂單,但也已經使日本沒嚐到太多這十年來科技發展的甜美果實──畢竟中低階產品還是佔大多數,並非人人都想買最高單價的產品,是吧?
結合以上可以推出一個結論:日本真正的問題卡在自己不進則退,產品已經失去過去的優勢。日幣貶值對日本而言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在不壓低已經高漲的成本結構(特別是人力成本)下,透過匯率降低產品價格,好提升性價比。這也就是為什麼日幣宣布貶值之後,台灣跟韓國如此緊張,立刻相繼競貶的原因──日幣貶值衝擊最大的國家,可能就是台灣跟韓國。相對於台灣,因為韓國目前的產業發展情勢跟日本相對接近,更有緊張的理由。日本貶值救經濟,的確是因應其產業現狀作出的調整,但這頂多只能短期幫助日本不繼續衰退,長期看來卻無法幫助日本重返過去的光榮。真正的重點只有一個,那就是競爭力強弱。如果日本沒辦法徹底革新國內企業,使其充滿舊有的競爭力,再多貨幣寬鬆、再多匯率優勢,那都是虛無的迷幻藥,終究只會讓日本墮落。
最後來看反例。豐田汽車(TOYOTA)始終維持強勢競爭力,這次日幣強貶之後,豐田原本仍不改漲價計畫,後來受迫於輿論,現在頂多變成「暫時不漲」。至於豐田提出的「原物料價格攀升」這點,過去半年來原物料價格走滑,也都還沒有反應回最終價格,不是嗎?資生堂、KOSE與SK-II這三大美妝品牌,目前也都沒有降價計畫;對於這三家美妝品牌而言,即使調升產品價格,消費者都還是會買單,匯率變化帶來的利差當然是照單全收,何必反應在售價上?真正的問題是品牌與技術。至於貨幣寬鬆、匯率升貶什麼,都只是短暫因素罷了──除非這些虛幻的因素能真正促使人類的實質行為改變,否則嗑了迷幻藥看到的美好世界,終究不過只是幻覺。
延伸閱讀
猴子都看得懂的日幣貶值議題(上)
安倍經濟學…幸福迷幻藥
和泰車緩漲 UNIQLO醞釀降價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