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來國際政治最大的趨勢之一就是區域整合,歐洲無疑地最具代表性的區域。歐盟最大規模的整合策略就是貨幣整合,也就是採取單一貨幣「歐元」。貨幣牽扯相當多跟「國力」相關的因素,例如經濟成長率、進出口比率等;國家得以透過放寬或者緊縮貨幣調節自己的經濟情勢,讓國家經濟維持適當的平衡。因此,單一國家採用單一貨幣是非常合理的做法,反正升值與貶值都是兩面刃,大家都能根據國內需求自由調整。
既然如此,歐盟為何要採取貨幣整合策略?歐洲大陸各國之間雖然分屬幾大語系,但是沒有太大的自然疆界,彼此交通便利;人才、貨物與金錢的自由流動,能刺激歐盟各國的經濟發展。因此歐盟終究促使文明與經濟已經高度發展、成長緩慢的歐洲諸國,願意共同採用一種貨幣。
歐元幣值的強弱雖然能反應了整個歐元區的經濟實力,但是當中還是表現好跟表現差的國家。換個角度思考:中國與美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經濟水準差異甚大,同樣產生發展不均的問題。不同的是,中國與美國都有中央政府統籌資源分配,但歐元區並沒有一個更高的政治實體控制各區域(各國)的種種政策,例如發展策略、稅收多寡以及社會福利。
有一個理論叫做「最適貨幣區域理論」,認為用各種地理條件與經濟指標做為基準,可以看出多大的區域適合共用一種貨幣。根據這個理論,歐洲最適合的貨幣數應該是三到四種──雖然這數字還是比歐洲這麼多國家來得少,但不論如何也不會限縮到剩下一種貨幣。麻煩的是,由於歐洲缺少共同至高的政治實體調節區域差異,因此自然條件與文明發展的落差終究會使共同的貨幣體系崩解。
這個問題並非歐元區出問題之後才有人探討,早在歐元區剛成立時就有學者提出,這也就是英國始終不願意加入歐元區的原因;當然,英國隔著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而且經濟實力強大,完全有條件拒絕成為歐元區的一員。但最初十年,人、貨、財得以自由流通帶來的經濟動能幾乎完全抵銷了這些可能的負面效果,因此大家就越加相信歐元區堅不可破。但就像一個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甜美總會暫時掩蓋貧富差距拉大的苦澀,甜味散逸後終將只留下苦,歐元區的問題也開始浮現。
當然,假設歐元區內的每個國家的經濟水準越來越靠近,那麼這個體系也能維持天長地久,但問題是總有一些國家會擺爛。像希臘這種很弱小的經濟體,理論上不應該擁有這麼高匯率的貨幣。擁有強力貨幣的好處是,希臘可以趁機用很便宜的價格買到世界各地的原物料與產品,強化國內的基礎建設與投資條件,但希臘不但沒這麼做,反而大開國庫將社會福利拉高到不可思議的地步。長期下來,希臘、西班牙這些國家不但沒有變強反而讓國債越滾越大,而德國、法國等強國的經濟實力又不斷成長。強國與弱國的差距越大,這種矛盾就會越大。
總之,歐元區的問題終究爆發了。
假使強國不願將弱國踢出歐元區,就必須想辦法透過各種政治與經濟手段維持歐元區的穩定性。因此,德法一方面想設計出一個歐洲央行好限縮各國央行的權力,另一方面也想搞出個歐洲財政部好控制各國政府支出。貨幣本身就是國家主權的象徵,更不用說政府支出就更是政府的施政能力,這種經濟整合最後一定會遇到政治問題──要不歐洲各國以邦聯的方式存續,要不就是走向破局。
我不認為歐盟可以長期維持在這種灰色地帶,因為總會有國家認真向上,也總有國家白目擺爛,經濟實力的差異終究會迫使歐洲各國正視這種經濟與政治的矛盾。長期看來,歐元區只有兩種選擇:進一步整合政治,或者退一步分離經濟。假設德法主導的歐洲央行與歐洲財政部得以正式推行,就形同一種政治整合──而且還是經濟帶動的政治整合,那又是一場巨大的洗牌。歐洲之所以小國林立,混雜了各種民族、宗教、政治與文化的歷史因素,這些國家是否會因為經濟而放棄各自努力數百年才取得的主權?我個人認為,歷史恩怨終將戰勝經濟。歐元區的國債危機短期得以紓解之後,可能又會使政經矛盾陷入懸而不決的困窘局面,隱藏的政經裂縫只會越來越大。歐元區的前途會如何?歐洲人會做出什麼決定?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既然如此,歐盟為何要採取貨幣整合策略?歐洲大陸各國之間雖然分屬幾大語系,但是沒有太大的自然疆界,彼此交通便利;人才、貨物與金錢的自由流動,能刺激歐盟各國的經濟發展。因此歐盟終究促使文明與經濟已經高度發展、成長緩慢的歐洲諸國,願意共同採用一種貨幣。
歐元幣值的強弱雖然能反應了整個歐元區的經濟實力,但是當中還是表現好跟表現差的國家。換個角度思考:中國與美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經濟水準差異甚大,同樣產生發展不均的問題。不同的是,中國與美國都有中央政府統籌資源分配,但歐元區並沒有一個更高的政治實體控制各區域(各國)的種種政策,例如發展策略、稅收多寡以及社會福利。
有一個理論叫做「最適貨幣區域理論」,認為用各種地理條件與經濟指標做為基準,可以看出多大的區域適合共用一種貨幣。根據這個理論,歐洲最適合的貨幣數應該是三到四種──雖然這數字還是比歐洲這麼多國家來得少,但不論如何也不會限縮到剩下一種貨幣。麻煩的是,由於歐洲缺少共同至高的政治實體調節區域差異,因此自然條件與文明發展的落差終究會使共同的貨幣體系崩解。
這個問題並非歐元區出問題之後才有人探討,早在歐元區剛成立時就有學者提出,這也就是英國始終不願意加入歐元區的原因;當然,英國隔著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而且經濟實力強大,完全有條件拒絕成為歐元區的一員。但最初十年,人、貨、財得以自由流通帶來的經濟動能幾乎完全抵銷了這些可能的負面效果,因此大家就越加相信歐元區堅不可破。但就像一個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甜美總會暫時掩蓋貧富差距拉大的苦澀,甜味散逸後終將只留下苦,歐元區的問題也開始浮現。
當然,假設歐元區內的每個國家的經濟水準越來越靠近,那麼這個體系也能維持天長地久,但問題是總有一些國家會擺爛。像希臘這種很弱小的經濟體,理論上不應該擁有這麼高匯率的貨幣。擁有強力貨幣的好處是,希臘可以趁機用很便宜的價格買到世界各地的原物料與產品,強化國內的基礎建設與投資條件,但希臘不但沒這麼做,反而大開國庫將社會福利拉高到不可思議的地步。長期下來,希臘、西班牙這些國家不但沒有變強反而讓國債越滾越大,而德國、法國等強國的經濟實力又不斷成長。強國與弱國的差距越大,這種矛盾就會越大。
總之,歐元區的問題終究爆發了。
假使強國不願將弱國踢出歐元區,就必須想辦法透過各種政治與經濟手段維持歐元區的穩定性。因此,德法一方面想設計出一個歐洲央行好限縮各國央行的權力,另一方面也想搞出個歐洲財政部好控制各國政府支出。貨幣本身就是國家主權的象徵,更不用說政府支出就更是政府的施政能力,這種經濟整合最後一定會遇到政治問題──要不歐洲各國以邦聯的方式存續,要不就是走向破局。
我不認為歐盟可以長期維持在這種灰色地帶,因為總會有國家認真向上,也總有國家白目擺爛,經濟實力的差異終究會迫使歐洲各國正視這種經濟與政治的矛盾。長期看來,歐元區只有兩種選擇:進一步整合政治,或者退一步分離經濟。假設德法主導的歐洲央行與歐洲財政部得以正式推行,就形同一種政治整合──而且還是經濟帶動的政治整合,那又是一場巨大的洗牌。歐洲之所以小國林立,混雜了各種民族、宗教、政治與文化的歷史因素,這些國家是否會因為經濟而放棄各自努力數百年才取得的主權?我個人認為,歷史恩怨終將戰勝經濟。歐元區的國債危機短期得以紓解之後,可能又會使政經矛盾陷入懸而不決的困窘局面,隱藏的政經裂縫只會越來越大。歐元區的前途會如何?歐洲人會做出什麼決定?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