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當陳為廷丟出一隻鞋之後

有人記得王金平是因為哪個法案被用水桶蓋住頭嗎?或者,有人記得李登輝為什麼被潑紅墨水嗎?大眾不會記得這些,只會記得一瞬間的畫面:水桶蓋頭、墨水淋身。你記得馬英九首次被丟鞋是在什麼時候,又是因為什麼事件嗎?我們都忘了,但那其實只是去年的事情。再換個故事,十年、五年後,又或者一年後,你會記得劉政鴻在20139月是因為什麼事件被丟鞋嗎?或者,你會記得那個丟鞋的學生叫做陳為廷嗎?

陳為廷應該是當下全國知名度最高的大學生,他並非因為有什麼特出的表現成為台灣之光人人讚許,而是因為多次衝撞體制因而評價兩極。他多次採取激烈手段贏得新聞版面,支持者認為他是見義勇為的英雄,反對者認為他不過是個沒有家教的小屁孩。當然這些說法都有很多情緒,暫且去掉情緒,我們應該問的問題是:為什麼非得採取激烈的手段?這些手段是否能帶來其所期待的效果?
陳為廷的主要論述向來緊扣著民主與正義──很庶民的那種。嚴格說來,陳為廷沒有什麼「論述」,理論基礎與推理邏輯都非常薄弱,說穿了就是不懂經濟又愛評論經濟、不懂教育又愛評論教育的大學生水準。例如他認為高教不平等,訴求則是「讓企業多賦稅補貼私校學生,當作是企業的訓練費用」,邏輯粗劣到讓人無言以對。但這其實也不要緊。在民主社會中,每位公民都有發言的權力,我們都希望提出更多現象與事實,並且透過平衡各種不同的論述,得到更趨近真實的答案。然而,我實在看不出陳為廷有試著「聽」別人說什麼,他只是非常狂妄地說自己想說的話。我不想陷入什麼教養不教養與是否應該求真的辯論當中,但我認為民主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一種想與世界溝通的熱情。退個一百步來說,我認為衝突其實可以是一種溝通方式,但想跟人溝通的衝突與不想跟人溝通的衝突當中仍存在差異,關鍵在於「是否願意被對方說服」溝通不只是妥協的過程,而是互相改變的過程;認為自己不需要改變的人,從一開始就已經關上了溝通的大門。以蔣偉寧事件而言,那就是一場「不想溝通的人不斷說話,想溝通的人只能閉嘴」的三流戲碼,完完全全違反民主最重要的精神。不要說什麼那是民主精神、求真的精神,一個從頭到尾都覺得自己是對的、精神面又充滿負面能量的人,恰好與「真」背道而馳。我想這並不是一個自稱懂民主的人該有的表現。

當然,我完全可以理解陳為廷看劉政鴻就是個無賴,這種居其位不謀其政的高官,自然會有許多憤恨不平的情緒;我也完全可以理解陳為廷一股怨氣無處發洩的心情,抓起什麼就直接丟過去。然而,除了洩憤之外,民主應該要有更多,例如論述。你記得陳為廷在完全違反質詢體制的情況下,對教育部長蔣偉寧的提問與訴求是什麼嗎?如果大家都忘了,只記得一張年輕但卻充滿憤怒、仇視與敵意的臉,用激昂的語氣把溫厚的蔣偉寧批到一文不值,那麼那些訴求就都死了,只有負面情緒活著。留下道理或者留下情緒,是很重要的事情。爆烈的情緒可以攫取眾人目光,但沒有人會記得憤怒的人說過什麼,只會記得情緒。

如果只是記得情緒還好,像這樣污衊人的做法,長期下來卻會讓賢良之士不願為官。越來越多朋友跟我抱怨,怎麼台灣經歷十幾年民主政治之後,檯面上優秀的政務官與事務官越來越少、不入流的政客越來越多?這道理很簡單,因為真正出色的人需要受人尊敬,但台灣十幾年來人民對政治人物的羞辱、政治人物對政治人物的羞辱,早就把優秀的人都逼到企業或者國外。少數學者或許還存有天真的期待,但真正上台之後,也只能不如歸去。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反淘汰機制,而且從目前的社會氣氛看來完全沒有轉正的可能性。我相信陳為廷覺得自己很正直,只是想教訓教訓這些「爛官員」,但依照這種激進的狂暴的作法,最後只會把他所期待的人通通都嚇跑。或許,他認為早晚有一天自己也會是政治明星,因此忍不住就鋒芒畢露。

再換個角度思考,這種以衝撞出名的政治人物有哪個有什麼好下場嗎?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今日是手執名為「民意」聖劍的英雄,明日也可能是死於「民意」魔劍的怨魂。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許多政治人物為了永遠跟「民意」站在同一邊,因而忘了怎麼說真話。如果這就是我們要的民主,偏頗、搖擺、情緒化,那麼我們確實用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讓台灣的政治轉變成這個樣子,這就是我們用選票以及輿論創造出的世界。羞辱人很簡單,羞辱一個爛人更加簡單,但是如果除了羞辱之外沒有更多正面意義,那就只是純粹洩憤。陳為廷這個人本身如何真的不那麼重要,但他象徵的台灣1980年代的激進主義如果不消失,台灣整體水準停留在1980年代,也只是剛好而已。

延伸閱讀
被誤解的激進-駁《丟出一隻鞋之後的台灣》一文

備註:雨蒼先生回應了我這篇文章,而且寄信到我的信箱跟我說這是打臉文。我向來不回應任何讀者意見,因為太容易變成口水戰。但因為我跟雨蒼先生也筆談一段日子,我相信不會激化成情緒性的口水戰,因此在此補充我回給雨蒼先生的信。回應如下。

其實我的重點很簡單,就是如果我們總是用羞辱的方式對待政治人物,要臉的人總會走掉。
謝謝你的回應,但我完全不同意你說激進的手段可以讓民眾思考。如果這招有用,民眾早就思考了。甚至是,我在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優秀的(或者要臉的人)不願意進入政壇?其實背後原因也就是因為這樣。

我不認識陳為廷,雖然我有搞社運的朋友認識他。我不知道他私底下是怎麼樣,但是當他出現在螢光幕前的時候都是同一種形象,而他也不斷選擇用這種形象出現的時候,那麼他就是這種人。社會面具是自己選擇的結果,不是媒體想塑造就塑造的出來的東西。

從另一個角度看來,如果真的就是想讓大眾注意到「議題」,那就不應該讓自己的行為變成模糊議題的焦點,對吧?這也是我破題就想說的事情。如果不斷讓自己變成焦點,而不是讓議題或者理念變成焦點,那麼這就表示激進的行為完全無效。而事實上,激進的行為更是讓一般人民(例如我媽或者多數保守分子)更傾向支持被攻擊的一方,完全沒有達成訴求。簡單的說,支持的人更支持自己、反對的人更反對自己,那麼這樣是「溝通」嗎?完全不是吧。

如果說自己希望大家重視議題,卻又只是讓自己變成議題,同時又讓那些應該說服的對象更厭惡去理解這個議題,那不是完全走反路嗎?把責任推到人民不夠獨立思考、政府始終無能、媒體喜歡炒作喜歡渲染,其實說到底,真正的動機就是一種自我滿足。因為事情最後會變成這樣,大家老早就知道,過去每一次激進的行為都是一樣的結果,這根本不意外。

我不想多說陳同學的動機,但不只一個搞社運的人跟我說,他們認為陳同學是在「收割眾人的努力」。我沒把這些情緒帶入文章,因為我覺得不必要,所以我說他本人如何不重要,我只討論他的行為本身。我相信他很有熱情,但是他的努力完全用錯地方。至少你可以想想看,是不是你很喜歡他、跟你信念相近的人也很喜歡他,但是那些原本跟你理念不同的人也更討厭他?如果是這樣,那麼他的行為真的是對的嗎──如果他的動機是為了國家好,那麼,激化人民之間的對立,是對國家好嗎?我認為這才是問題。

再換個角度來看。像你對這件事情的立場跟我不一樣,但是你還願意回應我(這點讓我很開心),而我也能跟你持續溝通,你不覺得這才是我們要追求的嗎?我覺得,真正很棒的事情,是像這樣。也許我們的結論不同,可是我們都願意分享;雖然你說打我臉,可是我不覺得痛,因為你在講道理,我也在講道理。也許到最後我們結論還是不會改變,但是彼此在過程中都聽到很多事情,這才是最重要的啊!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你沒丟我鞋,我也都沒丟你鞋啊!(當然要是你丟我,我也還是會好好聽你說話啦)


因為我們都沒有想激化衝突,所以溝通能成立。如果我們真心希望台灣是往這方向走,那麼,刻意激化衝突反而背道而馳不是嗎?如果我們希望好人願意出來替國家做點事情,那麼這些羞辱,其實都不應該發生。我是這樣想的,希望你能理解,我始終堅持理性是最重要的事情。

留言

  1. 你說的沒錯,就像你的文章寫了一年,非常了不起,從只有朋友看到現在的臉書分享,就是好好說道理的結果,激進的來的“民主”或“進步”不會長久,就像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獨裁者下台,問題仍未解決..

    回覆刪除
  2. 政治人物說謊常是因為背後的財團,
    年輕人對政治漠不關心,因為政治常是老人在玩的遊戲
    陳韋廷確實用錯方法,可是許多跟他同輩的人是完全不在乎這件事的,我覺得他只是經驗不足而已。

    回覆刪除
  3. "激進"是如何地被社會汙名、排斥我在這邊看到了!
    激進是鬆動社會的方法,這一直很重要。
    您說激進不能"聽",我太同意了,不然太封閉了。但是我更在意:誰還願意"聽激進"?

    回覆刪除
  4. 您好
    覺得您的文章非常值得大家思考
    但我有些想法希望跟您討論, 我覺得每一種表現的人都是有用的
    您的論述是希望與期待台灣能出現一種全才, 能用情緒衝撞,的同時又要有大局觀又要有良好的傾聽度量...etc.
    當然如果我們的社會有一天能成長到如此是可喜好賀的
    然而大眾並不是這種人又有什麼好遺憾的呢?
    因為大眾的多數就是所謂的 "普通人"
    如果您的思考出發點是從大眾不應該是"普通人"的話
    我覺得這是很有問題的

    也許我們需要的是能在普通人中做出"催化作用"的某些"種子"
    這可能就是我們欠缺的吧
    當然我也還無法思考出更好的方式, 也是人們需要溝通與交流的原因

    回覆刪除
  5. 其實不是這樣的,就是因為溫和的理性的溝通無效才會釀成今日的局面。如果一開始就受到尊重誰那麼閑天天來給你抗議呢?街上民眾抗議的人越多就代表代議制度的嚴重失能。

    今天來挑剔抗議模式的不理性,看似有理,其實是嚴重失焦。倒退100年來說,或許會覺得當年國父革命是大傻瓜呢!

    回覆刪除
  6. 激進不就是為了引起注意?而果然引起注意之後呢?只見到出格的、羞辱人的表演!你的論述呢?空洞幼稚!.....問題在這裡。
    又或許是...根本不必論述、溝通,老子就是要反、就是不爽?但是你連不爽什麼東東,都講不出一個可以服人的道理!

    回覆刪除
  7. 人們需要好好溝通,理性交流,這每個人都知道
    那舉個例子:假設你的公司做了一些決策,這可能會影響到整個團隊的運作狀況或是公司發展,又或者你認為自己權益遭受侵害,想去和老闆理性溝通,然而上面的回應都是"謝謝指教"、"聽到了"、"基層員工懂什麼"或者根本不理,然後作法完全沒改變,你能怎麼辦?在公司姑且能辭職不幹,但在國家社會裡你能辭職去哪?
    激烈抗爭絕對不是一下子就跑出來的,那些你所謂的社運人士在浮出檯面之前都已經關心議題與瞭解受害者很久了,就是已經走投無路才會上街頭,要求理性溝通前先想想另一個被溝通的角色做了些什麼吧!
    再換句話說,那些你所謂的激進行為好像改變不了什麼,但是如果你不激進是什麼都改變不了!真不知道孫文在你心中是不是所謂的"收割社運成果的激進人士"?

    回覆刪除
    回覆
    1. 按照這篇文章推論
      孫文是連1980年代都還不如的野蠻人了
      每次政壇被打敗就喊著要革命革命
      比丟鞋更可怕一萬倍...

      刪除
    2. 事實上以結果來說,孫文的革命直接帶來的是袁世凱的稱帝,然後是北洋軍閥的割據;再然後是蔣的北伐、匆促的抗日以及伴隨著腐敗中共黨對大陸的全面接管。
      也許我們沒資格對孫批評些什麼,但避免再走上孫的道路卻是必需的

      刪除
  8. 再說抗議民眾是沒錢請PR作公關的,總是用最粗造的甚至負面的形象呈現。有去看過抗議現場嗎,看看訓練有素總是超過必要數倍的優勢警力氣趾高昂,對照弱勢的烏合抗議民眾,不心寒嗎?如果沒辦法到現場送水送便當,至少不需要撰文在背後說他們不得體。

    回覆刪除
  9. 補充一下,若覺得陳為廷只會衝撞不懂得思考與論述的,也許抽個空去他的臉書逛逛,也可以知道他面對議題時到底是如何思考的?是否真如大家所言為了激進、為了搏版面?

    回覆刪除
    回覆
    1. 沒錯 我有聽過他們演講 這些社運人是花最多時間的不是抗議做標語
      他們要花非常非常多的時間和被害者溝通 輪班住在一起陪著他們
      我本來只是想要在抗議的時候出一份力 聽到他們這樣說我真的沒勇氣參加了

      刪除
  10. 丟鞋之前
    有人的家,被計劃性的徵收並拆除,提出訴求兩年、三年,訴求只不過認為徵收不符合比例原則、公益性、必要性,然後,依然拆了。丟鞋之前的相關論述在網路上比比皆是,您有稍微關心一下嗎? 丟鞋,只是剛好而已,其他國家早就開槍了~

    回覆刪除
  11. 人有理性的一面與不理性的一面
    我猜想,大部分的人在大部分的時候都是不理性的
    或是比較傾向不理性那一端的

    例如:明知吃油炸、抽菸、吃冰...對身體不好,但有多少人能夠
    真正做到適量、節制?我想大部分都不行吧?心裡明明不想浪費時間耍費
    但往往就是無法趕快去做該做的事

    社會由人組成
    多數人傾向不理性
    那麼社會的發展往往就會朝不理性的方向發展
    例如:浪費健保資源、為了發展經濟而破壞生態...
    其實是很正常的

    期待多數人能理性思考
    是很好的理想
    但我認為在現實世界不可能達成
    凡人的社群
    就永遠會有許許多多奇奇怪怪的事情
    永遠也吵不完、解決不完的問題
    這就是人類社會亙古不變的現象!

    回覆刪除
  12. 抱歉又跑來佔版面,因為突然想到,既然本文作者認為激進的丟鞋並無法收到效果,那去分析他丟鞋的影響似乎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那何不針對事件的本身「大埔拆屋」請分析師分析一下:
    如果您是大埔被徵收戶其中之一,您的房屋是祖先留下的唯一財產,您一生靠種田過活也不會其他技能,請問在面對徵收後如何看待這件事?如果不想被徵收,要如何「理性」的去和政府官員如劉政鴻之輩溝通以達到目的呢?這樣似乎更有意義,也順便利用您的影響力教導一下那些激進不理性的社運人士吧!

    回覆刪除
  13. 在下也覺得真得是因為大家都是普通人的問題而已
    原PO這篇的確講得有道理
    但也僅限於對議題關心的比較多的民眾有啟發性
    大部分的人不會因為你講得有道理就會注意到
    而是透過影像聲音等表演方式讓他們覺得有興趣才會引起注意
    就像廣告一樣

    政府企業部也會透過廣告方式來加深名重的印象?
    置入性行銷或是口號等等都是簡單易懂深入人心

    丟鞋也是一種引起大家注意的方法而已
    也許做法有不對或太過激進,但效果中就還是到了引起注意
    進而關心此事到底如何

    畢竟大多數人不關心政治或是對任何是漠不關心都不甘自己的事一樣

    並不是大家都像原PO如此一班

    回覆刪除
  14. 這篇文章寫的太有道理了或許前面有些不一樣的聲音不認同~但是我也想反問前朝綠色執政我們的一些訴求~政府何嘗不是也是以同樣的敷衍態度來應付我們這些公民~那時這些自詡公民的團體在哪?沒有只有被挺綠色彩的人認為是一群暴民的紅衫軍~立場互換時空轉移難道不是一樣嗎~況且作者並沒有說現在政府做得很好~從頭到尾只有強調~理性及溝通的重要~就算各位不承認祖先是從中國來的~但最基本的尊師重道難道不應該嗎~嗆教育部長甚至於嗆自己的校長~也是各位先進所認同的嗎~陳為廷臉書我也去看過~別說我看不懂他的論述~幾乎一大半在展現他的抗議戰績跟我又去哪邊堵哪個政治人物~按照各位的論述丟鞋自然可以提升台灣競爭力~丟鞋可以拓展國際視野囉~很多人都認為陳同學未來勢必是民進黨的明日之星~我很期待這個人很可能就是未來的民代跟立委~但是民代跟立委形象在國人心目中是有多麼的差跟糟糕~各位心知肚明~這就是妳們所期待的人跟未來

    回覆刪除
  15. 在座的所有人都糾結於丟鞋的正當性的時候
    劉政鴻已經三番兩次強暴了張藥房 卻沒有人懷疑他的正當性
    還可以在攝影機前面大談『這就是我的霸道』
    他是旋渦鳴人嗎

    台灣政府的愚民技巧真的是出神入化

    回覆刪除
  16. 看來,這位分析師是9.2%無誤....

    由近來幾篇越來越荒腔走板的文章來看,這位9.2%其實也不是那麼的自我感覺良好。漏洞百出反擊似乎是反應出其內心的焦慮.....

    不過講真的,陳為廷的行為是可受公評沒錯,但從文章中看來作者是不太注意或不太了解這幾年社運的發展。個人會建議在下筆前先去了解一下再下筆會比較好。

    回覆刪除
  17. 優秀的人不進公務門其實是機會成本太高了吧!他必須放棄原本更高薪的工作投入財產必須透明公開、一言一行又得放在媒體下放大檢視的為官之路。光就這一點,我也可以說你的觀察、認知太過粗糙!

    回覆刪除
  18. 你的論述基礎其實異常薄弱,只建立在「抗議使賢良之士不願出來效力」,那請問之所以出來抗議的緣由,也就是當權者諸多倒行逆施或不符合公共利益、民主法治的作為,難道不危害更甚嗎?其實要臉的政治人物會懂得傾聽民意的,反倒是不要臉的政治人物橫行霸道、目空一切,因為他知道不管抗議的人再大聲,只要籠絡利益接近的團體,串聯媒體經營好形象,選舉時灑錢固樁買票,甚至利用國家機器作政治偵防攻擊政敵,就可以穩穩當選了!檢討現下的政治人物素質不佳,與其歸咎異議人士抗爭,不如檢討自己那張票是怎麼投下去的!不如檢討自己判斷人事的邏輯和價值觀,需不需要反省與修正!甚至應該去質疑我們的制度是不是有礙公民權的伸張,使得責任政治的精神無法落實,人民只有選舉時投投票,政治人物當選後若不符合人民期待,卻沒有有效的設計請他們下野!?

    回覆刪除
  19. 實際上農陣是否有良好的論述及與社會進行溝通,我們可以由雨蒼大提供的維基連結進行檢視。

    議題
    農業政策問題 待編輯
    農業資源剝奪 待編輯
    社會合作化小農經濟 待編輯
    修法目標 (節錄)
    陣線理事長徐世榮批評說,臺灣的《都市計畫法》和《土地徵收條例》在戒嚴後都未修訂,讓人民如同活在戒嚴時期。[1]
    2011年12月,《土地徵收條例》修正案於立法院三讀通過,2012年1月修正公布,規定需用土地人興辦事業徵收土地時,應評估興辦事業之公益性及必要性。
    (已完成修法)

    大事紀
    2008~2010 各式調查、研討會、推廣活動
    2011 2012 空缺
    2013 "新"大埔事件各式抗議活動
    而事實上,"新"大埔事件的四戶爭議點都非農地,當事人甚至不具農民身份。

    回覆刪除
  20. 難怪什麼廢材都能自稱分析師...

    國家發展理論念過嗎?廉價得拿Google/Mercedes來比HTC想必你是沒念過

    政治系統理論念過嗎?柏拉圖念過嗎?看你對民主自由的認識膚淺成這樣想必是沒有。

    不懂經濟的談經濟,剛好就是個廢材分析師的寫照。

    拜託你平常寫點鬼島小打小鬧的雜文騙騙稿費也就算了,要去回答那種國家發展、政治社會的問題,多念點書吧。

    一篇文章寫這麼廢,因為你不會問問題,問題問得爛,文章就是廢,這跟寫論文是一樣的

    加油,好嗎?

    回覆刪除
  21. 你說你被丟鞋,還是願意和對方溝通。

    當下政治人物被丟,挖挖叫加護網。

    ---

    多研究幾個社會議題就知道了,政府長期以來完全沒有溝通的誠意。
    如果政府可以溝通,他們不會丟鞋潑漆的。

    ---

    還是覺得?總之丟鞋還是不理性,是在「激化」?
    但政府有一些行為,就是在激化人民呀,例如強拆大埔,例如遊行驅離...


    很無力啊。

    回覆刪除
  22. 這篇文章犯了本末倒置的分析邏輯錯誤, 他應該要先去研究"丟出一之鞋之前", 但我同意文中所說的激進行為對中間族群的影響, "激進"會讓不明就裡的中間族群產生同情被攻擊一方的同情, 在丟出一隻鞋的之前與之後, 攻擊的一方才是真正的弱者, 否則他也不用丟那隻鞋了..所以更重要的依然是溝通, 這才是通篇文章所欠缺的正確邏輯觀..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過就實際上而言,陳為廷激進行為的結果是讓劉政鴻變成眾矢之的,從一堆人Kuso劉的丟鞋照就可知一二。

      那些所謂「不明就理的中間族群」從來就不是中間族群、只是一群號稱住中壢的選民而已。進一步去看那些說辭,可以知道很多這樣的人不是不明就理,而是選擇性失憶。完全無視事情的前因後果,只聚焦在弱勢者的抗議活動而已。

      其實,也不能怪那些人,畢竟他們接受以及信任的媒體也是這樣處理及操弄議題的,他們也只是全面的接收如此說辭而已。

      分析師一些產業及經濟的分析真的寫的很好、這也是吸引我到這裏看看的原因。但跨出了他的本業,那真的是隔行如隔山了。

      刪除
    2. 社運場域的道德氛圍通常偏高,類似「人民都是白痴」之類的言論,多半不會出現。但的確是這樣,很現實的。即使自認是明眼人,心裡頭也有那群無衣(依)的莽撞愚民。

      電影「讓子彈飛」裡說的好,「誰贏了他們就幫誰」,我們也只能將這鞋子丟出去,獲得這短暫的、表象的勝利。

      刪除
  23. 小屁孩
    你去吃馬英九的大便吧

    回覆刪除
  24. 其實終究是一個字:

    HOW??

    如果有不模糊焦點的方法,媒體還會想報,那早就做了。
    記者會?開了。講座?辦了。遊行?時機到了當然可以辦啊。

    然後呢?你也知道現在媒體生態就是這樣,如果非得要有新聞,那該怎麼辦?

    再強調一次,如果能夠不憤怒,如果憤怒可以化解為其他方式,那就有人會去做。

    這已經不是丟或不丟鞋的問題了。問題是不丟鞋,要做什麼?

    ----------------------------------------------------

    還有,到底「丟鞋會趕走人才」這點是怎麼得出來的?



    回覆刪除
  25. 還要補充一點,理性在立法院裡比較說的通。雖然有時也蠻暴力的。當賦予正當權力的委員都拿官員沒辦法時,升斗小民無奈進行抗爭,還要被嫌不理性時,你的良心在哪裡?

    回覆刪除
  26. 當你只願意看你想看的那一面,你的分析就已經不客觀了。
    就跟有人喜歡說民進黨是暴力黨,因為他們動不動就不理性抗爭。但立法院的遊戲規則就是誰的票數多誰贏,也就是哪個拳頭大誰贏。以立法院永遠執政的藍軍來看,藍軍就是絕對的優勢,不抗爭甚至不理性抗爭是不行的。
    說到這邊,一定還是一堆人不以為然,因為很多人,就是認為人怎麼可以打架,不理性,可以坐下來好好談,但好好談的結果是怎樣呢??基本上除了有共識的沒問題外,沒共識的基本上就是沒共識,絕對是被強勢表決通過,而這些沒共識的基本上不管對錯民進黨都得要全盤接受,當然人民也是。當然說到這邊,一堆人還是不以為然,尤其是藍軍的,自然認為少數服從多數是必然的。
    但如果我們把問題轉到自己身上又如何呢?想想當初自己小時候對父母跟你意見不同時,自己是如何反抗的,想想自己的小孩對自己反抗的臉孔。
    當你是小孩時,你會想著遵守儒家五倫的道德規範嗎??? 不做任何反抗,甚至連想都沒想過嗎?還是你想著是父母怎麼不懂我的心或意見,而自己做出很多抗議的行為? 然而當你是父母時,你的小孩都沒反抗過你嗎??一次都沒有嗎??每次反抗時,你都想著自己是五倫父母的權威,壓制小孩的思考。你有做到五倫父母的慈愛嗎?有真的瞭解小孩的想法嗎??還是只是一句話"這是為你好",這是一堆父母最不負責任,單純用自己的想法碾壓小孩的想法。
    講到這邊,只是想說在拳頭比誰大的世界,權力小的一方,其各類的反抗都是自然的行為,民進黨在立法院的抗爭,或者大埔事件的丟鞋事件,甚至小孩對父母的抗爭,都是因為權力上的失衡,造成溝通無解大欺小的狀況,所產生另一種相對消極或積極的抗行為,並利用這種行為希望能帶來某些效果。
    另外由於權力大只要凡是都在控制範圍內,也就是全部照規矩來,基本上必勝,因為就算是規矩也是權力大的可以操縱的。所以常常可以看到權力大的都可以道貌岸然,而權力小的通常比較野蠻。而這個例子拿大埔事件就可以看的一清二楚。

    回覆刪除
  27. 我對本篇文章的諸多論述不太認同,但我認為也可能是觀點不一樣罷了。
    唯獨對傾聽或溝通的定義我完全無法接受!
    假設一個情境:
    你被主管指派大量工作,你盡全力仍然做不完而決定向主管反映。主管見了你,微笑並面色不帶怒氣地聽完你的想法。談話過後,轉身卻指派你更多工作。你還會覺得主管有傾聽你嗎?
    若你答案是有,我也不知該說什麼了!不是態度良好的就叫傾聽好嗎?不然就世界和平不會有任何糾紛了。不過,我想你大概也不會回應我吧。

    回覆刪除
  28. 作者三句不離陳為廷及他做了哪些事情,雖然不認識、不清楚陳為廷為了議題做了哪些努力,但作者研究陳同學背後可能的心路歷程。感情是陳同學的粉絲是吧。

    希望作者能檢討有權力的人民公僕,讓有權力的官員變得為民服務,才是解決公民哭夭的根本之道,檢討小老百姓在被欺負的時候不可那麼激動是本末倒置。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雲端情人(Her)──我們都寂寞

《雲端情人》(Her)是第八十六屆奧斯卡獎最多提名獎中相當獨特的存在,不同於主流商業片,非常具有獨立製片的色彩。本片為史派克瓊斯(Spike Jonze)自編自導的作品,個人風格極強;這類電影通常容易流於自溺,但史派克瓊斯卻成功地使這部電影超脫於一般小品。 圖、西奧多啟動了O.S.One,也開啟一趟特別的生命之旅。 精神與愛情、肉體與慾望、死亡與永生 所謂的好故事,就是讓讀者摸不到劇情接下來會怎樣發展,但當底牌掀開了之後卻又一切合乎邏輯與鋪陳。《雲端情人》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絕對名符其實。人與電腦相戀的情節設定並不讓人陌生,特別是許多日本動漫都有類似的情節;但《雲端情人》每一幕的鋪陳都讓觀眾感到新鮮。 《雲端情人》的第一幕開始於寂寞。單身已久的男主角西奧多(Theodore)是一位專職替人撰寫信件的上班族,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西奧多擁有非常特別的能力,只要看著寄信人與收信人的照片,透過細膩的表情與動作就能理解對方的情感,替寄信者寫出文情並茂的信件。西奧多傳遞他人的情感,卻壓抑自己的情感。西奧多寂寞,靠著隨機搜尋的電話性愛宣洩慾望,卻遇不到讓他有感覺的女聲,一段失敗的激情電愛瞬間變成黑色喜劇。寂寞的西奧多因著廣告購買了超智能的擬人作業系統O.S. One。西奧多專屬的O.S. One替自己取名為珊曼莎(Samantha),不僅聰明、充滿好奇心,而且還擁有人性。一場人與程式的愛情故事就此開展。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