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開始輸的時候,最痛

這兩周被討論最多的電影,莫過於韓國電影《屍速列車》。

《屍速列車》是一部2016年的韓國災難電影,IMDb上有8.0分,爛番茄網站有93%新鮮度,評價不俗;根據IMDb的資訊,本片成本約850萬美金(100億韓元),截至9/4之全球票房約為8400萬美金,預計投資報酬率將超過10倍,是一部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的電影。

台灣人瘋狂討論《 屍速列車》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是票房,《屍速列車》打破韓國電影在台灣的票房紀錄,創下三天票房破億的佳績;第二是品質,《屍速列車》在電影技術的表現上,讓太少看韓國電影的台灣人猛然大吃一驚:原來韓國電影現在已經是這種水準了?韓國能拍出這種電影,台灣能嗎?答案是讓人絕望的。我在2013年的文章〈台灣電影不成工業:從李安看大尾鱸鰻〉疾呼,台灣電影業必須要轉型成「工業」而不是持續作手工業,電影人必須要真正重視管理、重視技術、重視品質,低成本低技術含量的電影走不了太遠。

韓國電影的工業化從15年前就開始了。我同意韓國電影之所以能發展出現在的質量規模,一部分原因是,國家的保護政策讓韓國電影在萌芽時期有了喘息的空間,這是種左派的論述;但我認為韓國電影產業確實發展起來的主因,仍是韓國人回歸電影的本質,建立起良好的系統,並且透過系統處理好每一個細節。工業化就是「有品質的規模複製」,最重要的關鍵字是「複製」。 

暫時撇開電影不談,我們還能觀察出一件有趣的事情:台灣對韓國的態度轉向了。 

2010年之前,韓國宣稱「端午節是韓國人的文化遺產」,讓中國與台灣既憤怒又輕蔑地看待韓國對文化制高點的慾望。2012年前後,韓國演藝擴散亞洲、三星在手機產業也取得龍頭地位,當時的台灣,要是有人寫文章說韓國哪裡好,立刻就被群起而攻之。但2016年的現在,不但鮮少人拿韓國與台灣的經濟或產業發展比較,即使有類似的文章,也都不再能夠引發大規模的正反爭論。韓國貧富差距很嚴重、社會情緒很負面,我們老早就都知道了;但當韓國的文化產業基礎已經開始穩固時,我們再也無法否認自身在產業發展上的落後。 


你比較的對象,一定跟你差不多 

 社會心理學裡面有個理論叫做社會比較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這個理論說明了,人類往往透過跟別人比較,才能知道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換言之,相對值的高低,比絕對值的高低還要更重要。這個理論放大到社會、國家、種族,也都適用。 

以亞洲近鄰而言,台灣從來沒跟日本比較過。台灣對日本有種說不出的親暱感,加上日本在經濟與文化上一直都比台灣強盛,所以台灣從來就不把日本當作比較基準──因為台灣人本質上認為,日本在台灣之上。相對的,台灣也不會跟菲律賓、泰國、越南、印尼比,因為台灣人本質上認為,這些國家遠遠落後於台灣。 

換言之,我們不會跟贏太多或者輸太多的對手比較,只會跟程度相近的對手比。 

台灣非常喜歡跟曾並列為亞洲四小龍的韓國、香港與新加坡相比,特別是韓國。一方面是因為韓國有段時間處於自卑到異常自大的狀態,四處點火引戰,這把火剛好燒到台灣;另一方面,韓國的產業鍊地位跟台灣非常像,在商業上也確實是我們最直接的競爭對手。2012年前後,台灣對韓國的厭惡與敵意竄高,最大的原因無非三星手機爆發式崛起,而台灣的HTC卻在品牌戰中輸了,另外就是韓國的偶像劇文化輸出。過去韓國是台灣的手下敗將,2000年破產得到金援之後再起,才10年時間就對台灣產生威脅。 

因此,我們現在對韓國沒有這麼多情緒,就只有一種解釋:我們已經對韓國徹底認輸了。 

最容易引發焦慮、憤怒、不安的時間點,就是你原本不放在眼裡的對手,逐漸超越你的時候,這才是我們過去仇韓的主因。經歷過一次次比較之後,我們已經默默知道對方超越我們,於是我們就不再比較。這就是2010年到2016年,台灣面對韓國的心理歷程。 

開始輸的時候,最痛。 

台灣在最痛的時間經過之後,精神上看似沒事了,但在經濟與產業上,麻煩可大了。過去在東亞取得文化產業鏈至高點的是日本,於是我們可以看到日本輸出大量的「內容」;現在,韓國跟中國不像過去那樣只是內容的輸入國,透過資本累積經驗與技術,也很快的成為內容輸出國。《 屍速列車》不過是韓國電影產業發展的象徵,這部電影並非單靠一位導演、一組編劇或者一群明星支撐起的煙花,而是種能規模生產、批量複製的工業產品。暫時性的落後倒是無所謂,但我們真的理解到,最本質的因素來自於產業策略、管理邏輯的落差嗎? 

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

[影評]攻敵必救──你想二刷,是因為劇本太弱

《攻敵必救》(Miss Sloane, 又譯槍狂帝國、斯隆女士)是2016年的政治驚悚片。本片成本1300萬美金,最後票房300萬美金,屬於慘賠;IMDb拿到7.3分、爛番茄新鮮度71%,評價普普。本片女主角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除此以外沒有得到什麼重要獎項肯定。 對於這麼一部票房不佳、評價普普的電影,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寫評論,但從去年上映至今,我至少在我的FB上看過三個人強力推薦此片,認為此片是去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奧斯卡居然完全不提名真是太奇怪了云云。同時,也有許多人表明想二刷該片。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二刷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好了。這是一部劇本很差的電影,沒有入圍奧斯卡很正常。唯一可以討論的,可能是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但她也提名金球獎了),其他大獎根本想都不用想。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差,但是劇本有很嚴重的硬傷,本片導演也完全無法挽救。到底《攻敵必救》有哪些硬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