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人物」標籤的文章

一個作家之死:林奕含三個層次的幻覺破滅

林奕含自殺的火藥庫,來自於「被老師誘姦」以及「沒有愛的家庭」;這兩者一樣重要,缺乏任何一者,林奕含走上絕路的機率都會大大降低。這兩點,很多人拿來分開談,但我認為重點是這兩件事情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時候的交互作用。 「被老師誘姦」這件事情,在心理上真正造成的創傷,跟自尊有關。林奕含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完全就是一種透過合理化手段來防止自尊受傷的「防禦機制」,只有林奕含承認「我愛他」,才能避免知覺到「自己受騙」、「自己被對方輕視」、「對方根本不在乎自己」。 然而,沒有一個人,能夠長期透過防禦機制矇騙自己。合理化機制像是一種止痛劑,雖然你吃了之後暫時不痛,但是痛因沒有解除,你就得一直吃下去。但這個止痛劑並非沒有副作用。每個人的生活世界都很廣,你會遇到各種人事物,總有一天會碰到跟你相近的故事。一次、兩次、三次之後,這個止痛劑會越來越沒有效果。 這件事情很嚴重嗎?其實還好。說穿了,就是「幻滅」。

至少,我是這麼理解川普為何當選的

2016年11月9日台北早上,我又見證了一次歷史,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辦公室裡,我的同事們驚呼不可思議,FB塗鴉牆上,我的同溫層們哀嚎遍野,幾乎所有人都不能或者不想接受這個事實。但如果真的「所有人」都不能接受川普當選,顯然他根本不可能當選。畢竟,這是個民主制度下的投票,川普贏了希拉蕊。 如果你知道有種情緒叫做忌妒,知道有種未來叫做絕望,你可能會理解,為什麼川普是一個可能的救贖。

[聲明] 2015年TEDxFJU年會不合法事件始末

2015年1月,我接到一則邀請,來自於TEDxFJU 2015年會策展人的葉柏成,希望我能在2015年5月的TEDxFJU年會中擔任十二名講師之一。十二名講師除了我以外, 名單如下 :莊奕凡、張雲淞、張國洋、黃孟淳、潘怡方、王景弘(TonyQ)、蘇黎、周功鑫、呂秋遠、胡家碧、蘇嫈雰。接受邀約之後,在2015年4月與5月分別還有幾次練習與彩排,到了2015年5月24日,活動順利進行並且結束──我以為事情結束了,但卻沒有。 TEDxFJU與所有講師都沒有簽訂合約,所以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影片應該上架才算合理。6月、7月、8月,一直到2016年1月,TEDxJFU 2015年會的策展人們依然以「影片還沒剪好」為理由推託。 2016年1月,台灣其他TEDx的策展人告訴我們,其實TEDxFJU的活動根本沒有通過審核。在這時候,TEDxFJU 2015年會的共同策展人潘亞培告訴我們,他們現在才發現原來葉柏成沒有申請通過,她們也是受害者云云。葉柏成在這段時間幾乎神隱,道歉都是潘亞培發聲。潘亞培安撫所有講者,承諾一定會以講者的利益為優先,希望能夠「非法轉合法」,讓已經結束超過半年的2015年TEDxFJU就地合法,並順利將影片上架。 我要求TEDxFJU團隊應該以個人名義登報道歉,但是TEDxFJU成員不斷推拖,甚至說出「我們已經被TED禁止使用TEDxFJU名義」──但我分明要求的是,以這些成員的「個人」名義,這是一個可以與TEDxFJU品牌無關的作法。在這之後,我還有一、兩次跟潘亞培聯絡(因為葉柏成已經是個信用破產的人,我無法信任他),潘亞培每次都會回非常長的道歉文,但完全沒有任何新進度。這段時間,這個團隊甚至也沒有辦理任何退費,因為她們「辦這個活動其實也沒有賺錢」。 2016年1月說要解決問題的承諾,就這樣像空氣一樣,看不見,也摸不到。 2016年6月底,距離TEDxFJU活動結束已經超過一年,我再問了潘亞培,潘亞培的解釋是,她們將所有後續都交給葉柏成處理;再問葉柏成,葉柏成的回應是,還沒有把給總部的信件寄出去。 事情已經過了一年,再更久,大概就會被遺忘了。所以我找了幾位當時的講師,問問大家想法,才知道大家原來都在意,只是不知道怎麼談、怎麼處理這件事情才好。對方是小朋友(雖然年紀上也不算小了),我們要用很嚴厲的方式處理嗎?似乎也不需要。但我們應該要讓這件...

奧蘭多槍擊案:關於自由的疆界

6月12日凌晨,美國奧蘭多(Orlando)一間同志夜店「脈動奧蘭多」(Pulse Orlando Club),遭到大規模屠殺槍擊。兇手為29歲的阿富汗裔男性,奧馬爾馬帝(Omar Mateen),他在這場50人死、53人輕重傷的槍擊案之後,遭到警方現場擊斃。 由於兇手已經死亡,美國警方正在追查馬帝犯案的真正動機。有證據指出,馬帝以一人之姿犯下如此重大屠殺案件,背後可能有援助──這個援助,可能出自伊斯蘭國 (ISIS)。根據CNN等媒體報導,伊斯蘭國已經宣稱這個案件是由「IS的戰士發動攻擊」。此外,兇手的父親在接受NBC採訪時則表示,兒子在數個月前看到兩名男子擁吻,當下憤怒地表示:「 看看他們,當着我孩子的面做這種事。 」( Look at that. In front of my son, they are doing that. )他認為兒子的暴行與宗教無關,與對同性戀的憤怒有關。 我們身在台灣,或許很難真正想像美國人現在的情緒糾結;但如果換個角度,如果有個黑人合法持槍在台北捷運上醞釀一次無差別殺人,你會想先檢討「為什麼可以合法持槍」或者「為什麼黑人可以來台灣」?美國人現在吵翻天的,就是這兩個問題。民主黨質問的是前者,共和黨質問的是後者。 Photo credit:BBC, http://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36514608

川普最可能擊毀的是美國人的信任感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拉赫曼(Gideon Rachman),最近針對川普(Donald John Trump)確認代表共和黨競選美國總統,提出了質疑。當然,質疑川普的人很多,但我特別喜歡拉赫曼這篇文章,因為他深層地帶出「信任」這個議題,而這正是美國強盛的主因。 美國在貿易跟外交上,向來是個十足可信的夥伴,這構成了美國跟其他國家之間強韌的鍵結──甚至是一套以美國為核心的紐鍊。美國雖然並非真的凡事以「全球利益」為主要思考點,但美國考慮的「本國利益」仍比絕大多數國家更遠視,而這當然是因為,美國深知最大的利益就是讓自己成為世界的中心。因此,美國考慮的「本國利益」,展現在國際政經手段上時,大多是互利共生的長期生態系統觀點。

柯文哲市長,你震怒,是因為你歧視。

我其實不太在乎波多野結衣是不是要拍悠遊卡封面、不太在乎這張悠遊卡到底是真公益還是假公益、不太在意悠遊卡公司董事長戴季全是否應該徹底去職、不太在乎有多少議員台上罵市長台下收「波卡」;這些事情固然重要,但說穿了不過就是政治人物擅長的兩面手法,再怎麼討論也就是這樣,我們還能怎樣? 但某些事情是值得在乎的,例如歧視。 昨天台北市議員徐弘庭與市長柯文哲之間的衝突,非常有趣。徐弘庭在質詢時說:「 ...有一天馮光遠會說你和戴季全有『特殊性關係』 」,柯文哲一聽到「特殊性關係」,立刻握拳搥桌;徐弘庭看到柯文哲搥桌子,立刻回嗆「 你這什麼態度 」。

[管理]《華爾街之狼》你是狼,還是模仿狼?

《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是2013年底由馬汀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執導的傳記式劇情片,劇本改編自90年代爭議人物喬丹貝爾福特(Jordan R. Belfort)的回憶錄。本片全球總票房達3.9億美金,創下大導史柯西斯自身最高票房記錄。《華爾街之狼》的評價也相當出色,IMDb至今維持8.2分的高分,爛番茄也有77%新鮮度;第86屆奧斯卡獎中獲得五項大獎提名,第71屆金球獎中得到兩項大獎提名,最後李奧納多(Leonardo DiCaprio)更是一舉拿下最佳男主角獎。 《華爾街之狼》描述1987年時22歲的喬丹貝爾福特(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飾演)進入金融證券業這個聲色犬馬之地,歷經1987年10月19日著名的股市「黑色星期一」之後,轉而投身販賣高風險、低價值的「便士股票」(Penny Stock)。喬丹成立史崔坦證券公司(Stratton Oakmont),複製先前的成功模式,遊走在法律邊緣並賺得巨額利潤──暫且不論喬丹在道德上受到的非議與責難,他終究是擁有堅強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的成功創業家。

[管理]《美麗境界》──如果普林斯頓大學拒絕雇用約翰奈許...

《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是2001年一部改編自同名真人傳記的好萊塢電影,本片在第74屆奧斯卡獎贏得4項大獎,包含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全球總共有3.1億美金票房,是該年度最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美麗境界》至今在IMDb上仍有8.2分的高分,同時在爛番茄網站上也有75%新鮮度,顯示這部片已經是經典。 《美麗境界》是日前因車禍過世(2015年5月23日),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奈許(John Nash )的傳記故事。雖然奈許本人曾表示電影情節與他的真實人生不同,但本片仍使約翰奈許的名氣再攀高峰。我們先不管奈許的真實人生為何,單以電影情節來看這段故事。

[管理]再見李光耀

李光耀走了,一個時代過去了。台灣幾個主流媒體拼了命為其歌功頌德之餘,我們真的清楚,過去的是怎樣的時代嗎? 「 以任何標準而言,李光耀都是世界上罕見的傑出領袖。 」這是1989年天下雜誌對李光耀下的評價。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時,其GDP僅有400元美金、國土狹小,而且到處都是農田;當時42歲的李光耀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到了1990年卸任時,GDP已經達到1.2萬美金,成長30倍。順境不會成就偉大,只有困境才能成就偉大。從經濟上的結果而言,李光耀把新加坡從一塊種滿酸澀鳳梨的貧瘠之地轉化成亞洲最重要的城市國家之一,這當然是偉大的成就。 李光耀把新加坡當作是超級企業運作,其策略、管理與領導模式也完全把新加坡當作是「企業」看待。「企業」跟「國家」最大的差異是什麼?說穿了就是「員工」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待在一家企業工作,但是「人民」無法自由選擇要不要待在一個國家生活。即使移民是一種選項,但是最需要移民、生活得最苦的那些人民,根本連選擇的權力都沒有。這也就是為什麼李光耀受到讚譽的同時卻也同時受到自由主義者的批判,因為他無視於國家不該如同企業,應該包容更多的可能性與生活型態。

[管理]只有柯文哲自己是「人上人」,市府員工都是「人中人」?

日前有媒體指出,有台北市政府員工爆料,市長柯文哲時常會有「我要生氣了!」、「我台大畢業,當我聽不懂嗎?」之類的情緒性發言,造成部分基層公務員士氣低落。特別是「台大畢業」這件事情,引來許多正反兩面的輿論。柯文哲事後正式否認這件事情,強調自己會提到自己在台大醫院的經驗,但是很少會說自己台大畢業。 我們該先從學歷這件事情談起。市面上太多探討學歷對於「主管如何評價員工」的文章,例如學歷效應會影響職場上的第一印象,但時間越久,旁人對於能力的評價就會自然超越學歷帶來的效果。這些文章的結論大抵可以歸納成:「學歷對於一個人的職涯生活而言會產生影響,但這影響並不絕對。」有趣的是,似乎鮮少人反過來思考,學歷對於「員工如何評價主管」的關係。柯文哲的身分是主管,當主管的學歷特別高的時候,員工可能會怎麼想呢?

一向挺官的郭台銘,為何槓上柯文哲?

鴻海總裁郭台銘與台北市長柯文哲這兩位性格同樣強硬,但價值信念大不相同的自走砲終於不意外地槓上了。 事情的開端是,柯文哲近來針對前任台北市市長郝龍斌任內的大型開發案與建案進行徹查,這颱風尾自然掃到了鴻海集團所承接的「台北秋葉原案」。柯文哲真的查出什麼弊端了嗎?其實倒也還不至於,只不過是他「覺得」怎麼案子都是某幾家財團拿走,其中必然有詐。這邏輯乍聽之下是有點道理,但難道其他可能性就更合理了嗎?例如重大標案標給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或新創公司,這更合理嗎?或者,同一類型的重大標案總在一到三家企業之間流轉,這更合理嗎?顯然並不是如此。

張盛和──台灣十大惡人之首或全球最佳財長?

財政部長張盛和不到一周前才在朱學恆主辦的「2014年度十大惡人」中奪下首位,卻又在最新一期的英國《銀行家》(The Banker)中被評為「2015年全球及亞太地區最佳財政部長」。《銀行家》給出極高評價的主因在於張盛和2014年的不動產與所得稅制改革,包含房地合一實價課稅、兩稅合一以及財政健全方案。稅改永遠是所有財政首長的難題,因為人民對於減少政府支出還不見得有感,但是改變稅率絕對會使稅率增加者不爽。張盛和敢碰這個燙手山芋,不論最後是否會卡在立法院而無法執行,確實都該得到讚譽。 根據財政部2014年底對立法院提出的方案,為了避免衝擊過大,實施房地合一課稅之後仍有相對應的減徵方案以及配套措施,例如一定金額以下的自用住宅可以免稅、長期持有房屋者出售房產最高可以減徵75%以及同步停徵奢侈稅等。換言之,房價合一課稅雖然普遍加稅,但對於長期自住的民眾而言的影響不大,真正受衝擊的對象仍是持有高單價、非自住房屋的富人。這幾年來台灣民眾對於高房價之怨憤甚深,而房地合一實價課稅能確實根據市場價格課稅,有助於解決房價飆高之後房地產之持有成本過低的問題,是個長期而言能減少炒作房價的政策。

連勝文種下了誰的希望?

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打出了新一波廣告影片,主題是:希望的種子。他提出一個疑問:如果你很有錢、如果你有個有錢的父親、如果你是連勝文,你會作什麼?我們可以看出連勝文競選團隊希望能抵抗外界對於連勝文權貴身分的批評,企圖讓大眾能從反面思考,「連勝文大可利用他權貴的身分吃喝玩樂甚至改善自己的外表,但他沒有選擇輕鬆的道路反而選擇了辛苦的道路,可見其人格之高尚」。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這廣告,我想就是矯情。 在這支廣告裡面,連勝文除了承認自己在物質上占有優勢,還想取得一種道德上的高度。他彷彿在跟全世界宣告:「哈囉,各位悲慘的窮人們,你們口中想要的東西我根本不屑要,甚至我也不需要抽脂無需依靠外在效應就能輕易得到好工作、娶得好老婆。我要的是權力,而這東西是你們在平庸匱乏的日常生活中連想都想不到的吧?哈哈!」是的,市井小民們只會想到要滿足物質上的享受,十分膚淺、非常庸俗,只因為一般人難以存出1000萬養大孩子、500萬環遊世界、100萬辦場婚禮、50萬買名牌包,甚至沒有10萬動抽脂手術。市井小民們在缺乏物質滿足中所誕生的原慾夢想,正好用來襯托連勝文不畏辛勞、高尚超凡的堅定意志。

台灣人悶什麼?

這幾年的台灣人很悶。半年來接連不斷的社會運動,更是讓整個台灣簡直悶壞了。支持社運者覺得自己的聲音改變不了社會,好悶;反對社運者覺得這個社會好動盪,也好悶。讓大家稍微不悶的好消息是:除了台灣以外,也有其他國家對於政府感到不滿因此起而抗爭,例如紛擾數月的烏克蘭公投以及美國內華達州武力抗爭事件。台灣人──特別是支持抗爭的年輕世代──彷彿找到了好夥伴似地,把這些事件拿來與台灣類比。然而這些類比除了聊以解悶以外,本質是否相同? 就拿美國內華達州的武力抗爭來說吧。上個月美國內華達州發生劇烈的擁槍民兵抗爭事件,起因為美國聯邦政府強徵邦迪(Cliven Bundy)的放牧地,引發當地牛仔發動武力反擊。對於非極權體制的政府而言,土地徵收是個國家權力與個人權益直接衝突的棘手議題,只要處理不當就可能引來民怨──當然,對於美國這個自由大於一切的國家而言,聯邦政府繞過州政府直接干涉人民權益,自然是無人能夠容忍。讓我們暫且忽略這次徵收事件的背後脈絡(例如該土地是否真的有瀕臨絕種的烏龜或者邦迪長期不納稅)、邦迪帶有種族主義的宣言、以及內華達州從南北戰爭以來的政治立場,這次事件之所以能演變成轟動全美的劇烈抗爭,關鍵字是「槍」。

[管理]大齡女神謝金燕的品牌再造課

謝金燕是這連續三年來跨年晚會的女王。2012年最高收視率3.54%、2013年最高收視率4.46%、2014年7.75%,喜歡謝金燕的群眾越來越多,彷彿她擅長的電音在台灣始終是主流。藝人就是品牌,15歲就以綜藝節目出道的謝金燕在演藝圈可說是個老品牌,其「電音女王」的形象無疑是個成功的品牌再造。 一、專注品牌定位。謝金燕曾橫跨歌唱、主持、電影、電視劇,但每一項都沒做到頂尖。對於品牌而言,多元化的產品項目如果沒能互相激盪產生綜效,那就必須去蕪存菁、專注於核心業務上,再慢慢拓展領域。謝金燕沒有放棄多方位藝人的目標一樣接劇本演電視劇,但她知道自己得把唱跳歌手做到最好才有競爭力。Google花了很多精神在開發智慧型眼鏡、全自動電動車等硬體設備,但卻從未輕忽其軟體的強勢地位。想清楚目標並抓牢一個核心,這就是專注。

當陳為廷丟出一隻鞋之後

有人記得王金平是因為哪個法案被用水桶蓋住頭嗎?或者,有人記得李登輝為什麼被潑紅墨水嗎?大眾不會記得這些,只會記得一瞬間的畫面:水桶蓋頭、墨水淋身。你記得馬英九首次被丟鞋是在什麼時候,又是因為什麼事件嗎?我們都忘了,但那其實只是去年的事情。再換個故事,十年、五年後,又或者一年後,你會記得劉政鴻在 2013 年 9 月是因為什麼事件被丟鞋嗎?或者,你會記得那個丟鞋的學生叫做陳為廷嗎? 陳為廷應該是當下全國知名度最高的大學生,他並非因為有什麼特出的表現成為台灣之光人人讚許,而是因為多次衝撞體制因而評價兩極。他多次採取激烈手段贏得新聞版面,支持者認為他是見義勇為的英雄,反對者認為他不過是個沒有家教的小屁孩。當然這些說法都有很多情緒,暫且去掉情緒,我們應該問的問題是:為什麼非得採取激烈的手段?這些手段是否能帶來其所期待的效果?

惹火盧貝松難道是正面行銷?

法國大導盧貝松為了新片《Lucy》到台灣取景,原本該是件美事,沒想到卻惹起爭議。英國每日郵報如此報導" While the attire might be far from what someone living in the conservative country of China might usually wear, it seemed the perfect choice for Scarlett’s character Lucy. "這篇報導引起國內媒體不滿,特別是立場向來敵視中國的自由時報更是語氣激烈地回應「 (每日郵報)不只將台灣視為中國一部分,還將台北市描述成『中國的保守偏鄉地區』,慘將台灣連三級降格加污名化;這不但與原本邀外國影人來台拍片,藉以行銷台灣的美意不符,甚至還成反效果 」、「 由於思嘉片中角色是替黑幫工作的運毒犯,故事背景又是在台北,雖然故事可以杜撰,但若觀影者未來誤以為是在中國拍攝,那麼『台北101』將被誤認為中國的建築物,而台北市則成了中國的偏鄉地區,且還是藏毒之鄉 」。

連內鬥也外行的馬英九

有一種威力極為強大的拳法叫做七傷拳。內力薄弱的人使用之,傷敵之前先傷己;內力深厚的人使用之,反而能強身健體增強內力。權力就像是七傷拳,智者得之行雲流水,愚人得之只會毀滅他人與自己。在台灣的政治體制下,擁有最大權力者莫過馬英九。身為總統與執政黨黨主席,馬英九不僅能任意替換行政院長,更能透過更換不分區立委以踢除立法院長,同時又擁有提名監察院長的權力,可為大權獨攬。 台灣的民主機制其實是以政黨政治為基礎,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不分區立委的設計:政黨各自提出一份不分區立委名單,人民得投票給政黨,再由政黨得票數決定各政黨能得到多少不分區立委席次。雖然不分區立委是民眾一票一票選出來的民意代表,但目前的體制賦予政黨收回不分區立委席次權力 ── 當然,這樣的設計某種程度上違反了憲法精神,政黨權力不應該凌駕於直接民主之上。 就兩人在政府的定位而言,馬英九是總統王金平是立法院長,總統所有的施政都必須通過立院審理;在最為極端的情況下,總統具有解散國會的權力、立法院有彈劾總統的權力,兩人互為箝制。但兩人在國民黨內的地位而言,馬英九是黨主席王金平只是黨員,黨主席對黨員具有權力。這兩件事情原本不能扯在一起,之所以能讓馬英九逮到見縫插針的機會,就是因為不分區立委的設定。我相信馬英九與其快樂的童子軍們的想法是:弄出一個不需要經過司法審判案件,只要透過黨內程序剝奪掉王金平黨員資格,王金平就自然失去立委以及立院龍頭寶座。當然,這也將帶來強大的殺雞儆猴效果,能成功嚇阻國民黨黨籍的立委順從其意。馬英九在這次短兵相接中唯一想對的事情就是「快」,要快到讓王金平連反擊的餘地都沒有,等接任者取而代之之後,即使王金平恢復立委身分也回不了龍頭寶座。然而,其他的事情全都錯了。

彭明輝教授,您還是少談點經濟吧

兩年前我看彭明輝的部落格,從一年多以前我開始不看。我不知道彭教授這段時間發生什麼事情,但他的文章越來越荒腔走板,幾乎到一種不可思議的程度。一個理工出身的教授對於國家現況之悲憤因此想提出更多有意義的經濟、社會與政治見解,其實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事情;然而,如果不懂一項學問,卻自以為是高手地對其指指點點,理論、推論與結論都錯誤百出,我認為還是先潛心研究再發言,這才叫做「學者的態度」。彭教授對經濟學的錯誤認知與詮釋已經到了任何一個有辦法內化六學分普通經濟學課程的大學生都有辦法反駁的程度,這其實是非常誇張的事情; 他對經濟學的偏差理解,甚至不是什麼不同派系之間的差異,而是打從最基礎的知識建構就徹底錯誤 。 就以彭教授本月才發表的《 台灣人比韓國人更像奴隸 》來說好了,簡直是讓人看了下巴都要掉下來,完全是到了奇文共賞的水準。 我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彭教授過去可以寫出好文章,但這一年多以來的水準墮落到這種程度,完全就是一個不懂經濟學的人卻又濫用經濟學名義說自己想說的話 。 以這段全文最重要的理論論述為例:「 最極端的市場有兩種:完全競爭市場和完全壟斷市場,前者利潤等於零而工資極大化;後者工資極小化而利潤極大化;前者是亞當史密、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夢想國度(經濟意義下最自由而平等的國家),後者是經濟上的奴隸制度。 」從這段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彭教授完全不懂經濟學所謂「市場」概念。 經濟學所談的「市場」包含很多種「市場」,最基本的兩大市場就是「消費市場」跟「勞動市場」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 兩大市場都是在談企業與一般民眾的關係,但是民眾在此有兩種角色,第一是消費者,第二是勞工 。 就消費市場而言,廠商是供給方、消費者是需求方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小消費者利益最大;完全壟斷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最大消費者利益最小。 就勞動市場而言,勞工是供給方、廠商是需求方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利益會最大勞工利益會最小,完全壟斷市場中廠商利益最小勞工利益最大。換言之,彭教授說的「完全競爭市場利潤等於零工資極大化,完全壟斷市場工資極小化利潤極大化」,完全是把兩種市場混在一起所得到的結論──這個結論非但完全不是經濟學理論,同時也完全不符合現況。

李顯龍打了馬英九一巴掌

「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指出,區域整合應按部就班改善彼此的貿易障礙,但某些國家在破除貿易障礙時,無法作到服務業及其項目的交流,因為服務業開放不僅有經濟上的原則問題,更有政治的敏感,一旦因項目開放錯誤、導致國家經濟垮了,政府是要負起責任! 」 以上文字是李顯龍在7月5日的2013年亞洲洞析會議(Asian Insight Conference 2013)的看法,雖然他並沒有明確指出是誰,但明眼人大概很難不聯想到台灣與中國最近正在談的兩岸服務貿易協定──而且幾乎是狠狠賞了馬英九一個響亮的耳光。依照台灣的現況而言,李顯龍特別把「政治的敏感性」列入經濟決策中,更是非常值得重視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