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漫威第四階段到底是怎麼搞砸的?

隨著漫威開啟第五階段,很多人在盤點,漫威第四階段到底有多爛云云。只是,我看過這麼多文章跟評論影片,真的還沒有任何人講到核心──到底為什麼這些內容不「好」?應該要怎麼樣才叫做「好」?扣掉上篇文章我們提到的,發行期過短所導致的所有管理跟技術性的問題不談,真正的問題是:系列電影在故事創作上先天就有非常大的限制與難處。
不論文字、漫畫、動畫、電影、影集或者是什麼形式,一個好故事的核心必然是:主題、角色以及情節。這三個元素為三位一體,也就是說,我們要看一個故事的主題好不好,會從角色的困境以及情節鋪陳去推敲;我們要看角色好不好,會看該角色是否有實質的主題以及具有說服力的情節;我們要看情節好不好,要看角色行動是否符合邏輯以及能否集合成一個有意義的主題。這三個元素,都各自有很多書籍在談,我等於是把很多書的內容濃縮成一小段,如果各位感興趣,可以去找相關的書來看。
然而,在創作的過程中,想要一口氣就創作出一個三者環環相扣的故事,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創作者一定得先確認好一者,然後透過這一者去錨定其他兩者。
我們用羅密歐與茱麗葉這個故事來舉例。這個故事的主題是「愛情超越死亡」,角色是「處在對立團體中的兩個人」,劇情是「兩人在所處的環境衝突下,最終因此而死」。如果我們以主題優先,那麼這兩個人不處在對立團體中也沒關係,只要這兩個人最後寧可為愛而死就好;如果我們以角色優先,那麼最後這兩個人也可以不死亡,來個喜劇結局;如果是劇情優先,那麼這兩個人甚至不是戀人關係也行。總之,何者為優先,就對故事產生了「限制」,也可以說這就是故事的基本假設。如果要改掉這個假設,那就可能整個故事都得重新開始發展。
電影是一種以主題優先的故事。
首先,電影的長度約為120分鐘,假設每5分鐘為一場戲(即一段獨立的劇情),則大約是24場戲,用24場戲去說明一個主題,算是合理的配置。其次,由於電影從規劃到執行到上映的時間很長,因此每一部電影都可以視作獨立的作品,因此必須要有自己的起承轉合。最後,延伸自上一句,每部電影都必須要有明確的結局,這個結局就決定了觀眾如何理解主題為何。
不過呢,系列電影因為並不「獨立」,每一部片都是為了下一部片或者未來的某部片而拍攝的,因此在創作邏輯上更接近影集。由於真正貫穿每一集之間、能吸引觀眾持續看下去的元素是角色,因此影集是一種以角色優先的故事。
因此,系列電影最大的困境在於:人們會用電影這種「主題」核心的角度去評價其好壞,但創作者又必須以「角色」為核心來進行創作;甚至,系列電影通常不是改編漫畫就是小說,有可能必須要硬塞某些「劇情」,又或者為了過去或者未來的某些劇情而做出妥協。
漫威的第一階段是最沒有包袱的,每部電影都有各自主題,並專注在一個角色上,所有劇情也都發展得很自然。其中最能作為代表的是《鋼鐵人》、《美國隊長》以及《復仇者聯盟》。
第二階段就已經開始有包袱了。《鋼鐵人3》、《雷神索爾2》的主題都表現得都不怎樣;《美國隊長2》跟《復仇者聯盟2》表現很好;《星際異攻隊》跟《蟻人》則直接開出新支線,介紹新角色,因此水準也較佳。整體來說,英雄起源故事通常最沒有包袱、最容易拍得好,後續作品難度較高。
第三階段依然品質參差不齊,但隨著後續新角色越來越需要跟舊角色連結或者互動,因此做出的妥協就越來越多。例如《雷神索爾3》中,浩克的戲份超級多,但浩克相關的劇情跟主題「國王是因為人民而存在,不是因為國土而存在」有任何相關性嗎?
我們再把格局拉大。漫威的前三階段,其實就像是超大型的三部曲電影。第一階段整個講英雄崛起;第二階段整個在講英雄跟反派只在一線之隔,兩者能造成的破壞沒有差異;第三階段在講,英雄跟反派的差異在於「選擇」,英雄會選擇站在弱小的人民那邊,反派則會為了目的不擇手段。這就是為什麼第三部曲的終結《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跟《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這麼能衝擊人心(特別是對於看完之前每一部作品的觀眾來說),因為過去所有的故事,都收攏在這個主題上了。
人會被故事感動,正是因為主題。主題就是故事的靈魂以及基本價值觀,再怎麼宏大的特效場景、再怎麼吸引人的角色、再怎麼轟轟烈烈的劇情,那都是表層。夜深人靜,會讓你反覆想到的那個故事,一定是「說了些什麼」的故事,那就是有主題的好故事。
如果漫威跟迪士尼選擇讓這個系列終結在第三階段,那這個系列不只是票房獲得巨大成功,在故事上也確實完整了一個長達十年的系列。即使中間有些電影單獨看來不盡人意、有些劇情真的很糞,但在明顯主題鋪陳與優秀角色的情況下,那都可以算是瑕不掩瑜。至於人物好、劇情好,但最後結局爛、主題模糊,導致整個系列從此無人問津的,就是《權力遊戲》,這以後如果我想寫再專門寫一篇吧。
第四階段之難,就難在前三階段已經足夠完整,這是一個完全符合正、反、合邏輯的龐大辯證。不僅主題明確,主要角色的角色曲線幾乎都完成,換句話說就是:已經沒有什麼故事好說了。
漫威說,第四階段整體的主題是「英雄的傳承」,但讓我來翻譯一下這句話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想推出新英雄來繼續賺錢,但同時我們怕直接推出新英雄會搞砸,所以我們會用舊英雄帶新英雄的方式來處理喔。」《黑寡婦》、《奇異博士2》、《雷神索爾4》、《黑豹2》等電影,《獵鷹與酷寒戰士》、《鷹眼》、《律師女浩克》等影集,幾乎都是這樣。
不用舊角色帶出新角色的故事,例如《尚氣》、《永恆族》、《月光騎士》、《驚奇少女》,在沒有包袱的情況下發揮空間較大,不僅風格較為豐富,在主題的表現上也好得多。
另外一些不需要帶出新角色、只是持續深挖舊角色的故事,例如《蜘蛛人:無家日》、《汪達幻視》、《洛基》,表現也相當好。特別是英雄的墮落、反派的自我覺醒等等主題,都是過去漫威沒有這麼深刻探索過的主題,都表現得很好。
如果讓我們綜觀這些第四階段的內容,他們有共同說了一個什麼樣的主題嗎?至少我看不出來,我認為這個階段完全沒有主題。同時,這個階段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劇情主線(例如第三階段那樣),也會讓剛看完第三階段有主題有主線的觀眾感到疑惑,每看一部作品都會覺得:我到底看了什麼?
第五階段的劇情主線就是「康」這個反派,這可能會比沒有劇情主線的第四階段來的吸引人一些。然而,如果第五階段仍沒有一個主題去貫穿每一部作品、讓角色發揮各自的角色曲線,那麼故事一樣會是味如嚼蠟。
雖然我把第四階段批得很慘,不過漫威第四階段的作品,有真的差到低於商業大片跟影集的平均水準嗎?事實上,也還真的沒有。一部電影的主題、角色跟劇情都要互相呼應、彼此完整,其實是非常罕見的,特別是在商業電影裡面,十部能碰上一部就很了不起了。相對於很多商業電影在劇情上已經放棄思考,只是不斷堆疊一些故弄玄虛的劇情,漫威的許多導演還是非常努力地去處理主題、角色與劇情之間的矛盾,甚至試圖把自己的風格與美學意識,融入到電影裡面,去擴展漫改超級英雄影視的可能性。
客觀看來,漫威第四階段,就是影視工廠流水線化的產物。沒有真的差到不值那300塊電影票跟人生的兩小時,但也沒有好到讓人驚豔,甚至想一看再看。那麼,漫威為什麼會被罵這麼慘?就是因為觀眾的期待,也就是我在上篇文章提到過的系列電影的「綜效」。因為觀眾只會記得之前電影給了自己多大感動,當新作品作為電影來看缺乏主題、作為系列電影來看新角色又不吸引人時,那個期待落空的失望感,才是真正會導致負評如潮的關鍵。說穿了,由愛生恨。
如同我在前一篇文章說的,我不認為漫威系列電影這樣的商業運作模式能天長地久維持下去。在流行文化這個市場,一個龐大的潮流歷經十年,即使不立刻消失,至少都一定會發生衰退。迪士尼換回CEO、權力重新交回給凱文費吉之後,情況是否會改變,這至少都要兩、三年之後才看得出來。希望度過這段低潮之後,漫威能給《X戰警》系列一個轟轟烈烈的新開始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

[影評]攻敵必救──你想二刷,是因為劇本太弱

《攻敵必救》(Miss Sloane, 又譯槍狂帝國、斯隆女士)是2016年的政治驚悚片。本片成本1300萬美金,最後票房300萬美金,屬於慘賠;IMDb拿到7.3分、爛番茄新鮮度71%,評價普普。本片女主角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除此以外沒有得到什麼重要獎項肯定。 對於這麼一部票房不佳、評價普普的電影,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寫評論,但從去年上映至今,我至少在我的FB上看過三個人強力推薦此片,認為此片是去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奧斯卡居然完全不提名真是太奇怪了云云。同時,也有許多人表明想二刷該片。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二刷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好了。這是一部劇本很差的電影,沒有入圍奧斯卡很正常。唯一可以討論的,可能是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但她也提名金球獎了),其他大獎根本想都不用想。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差,但是劇本有很嚴重的硬傷,本片導演也完全無法挽救。到底《攻敵必救》有哪些硬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