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從行天宮薰香不再繚繞談起

行天宮宣布禁香一周以來,社會輿論可以說是峰迴路轉。最初先是肯定行天宮對環保作出的貢獻,直稱該區域空氣變好,認為這種因應時代變化的宗教改革是必然;接著是從宗教儀式與宗教本質相契合的觀點質疑行天宮的作法,並且認為廟宇與信徒所共構出的文化景觀本身也是信仰的重要環節;質疑聲浪更烈,有人提出了陰謀論,認為行天宮禁香與一殯遷移背後有政經勢力介入,主要動機是為了清理當地住戶、便於都更。最新發展是,除了廟方相關人士否定「宗教改革論」以外,行天宮更於9/1發表聲明,直指「都更論」純屬子虛烏有。事情發展至今已經進入一種信仰的階段──你相信哪個版本的故事,哪個故事就會成為你心中的「真實世界」。

讓我們先用行天宮的例子來看文化跟經濟的連結。許多人想到「經濟」的時候,總覺得那只是個政府家與學者口中虛無飄渺的詞彙,彷彿與庶民的日常生活無關。事實上,一切與物質相關的行為都隸屬經濟活動;更有趣的是,人類生活中的物質往往都有其精神性的意涵,這種精神與物質的相互結合,我們就稱之為文化。

從這個角度看來,行天宮禁香既是錯的也是對的。我們確實可能因為廟宇普遍禁香而徹底失去一種獨特的宗教風景,但是換個角度看來,假設一個宗教信仰失去儀式與風景就會因而式微,是否表示該宗教的精神意涵已經蕩然無存?我們只能說,所有的文化標誌都會隨時代而流轉,不管是物質改變了精神或者是精神改變了物質,總之事無恆理。對我而言,我當然懷念行天宮薰香裊裊、周邊小販沿街叫賣的熱鬧風景,但長期看來,信眾與遊客皆沉靜地雙掌合十、閉目默禱,或者也可能成為屬於行天宮,甚至是台灣傳統宗教的新風景。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是傳統宗教產業沒落。產業是某一種特定經濟行為的投射,例如餐飲業之於吃喝、出版業之於育樂;我們甚至能不斷更細膩地切分下去,看見人類更深層的需求,例如高級餐廳是我們與重要對象會晤時對於美好空間的渴望,小說源自於我們喜歡聽故事的本能。在台灣傳統宗教儀式中,焚香與燒金紙是一種人與神溝通的方式。我們相信繚繞的白煙會將我們的心願傳達天聽,因此製香業得以存在。問題是,這個需求會持續存在嗎?

過去以來,已經有太多傳統產業凋零。木屐被塑膠拖鞋取代、檜木澡盆被陶瓷浴缸取代、皮影戲偶被動畫取代、竹蜻蜓與陀螺先被遊戲機再被手機遊戲取代,那些不復存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物質,其背後的產業都漸漸消失了。當然,這些精緻的工藝還在,但已經被通稱為「傳統文化產業」,只能被保存在特定的文化園區內,持續生產著少量早已脫離生活、只能勘以把玩的藝術品。事實是,即使我們拒絕接受某些美好的老事物開始消逝,想透過更多制度與規範維持傳統文化,也無法擋抗這種人類大規模經濟行為的轉換。

我們每一個當下都在「維持現狀」與「改變現狀」不斷拉扯並且做出選擇,馬車或者汽車、煤氣燈或者電線桿、風車或者核分裂,我們時常踏出一步便立穩腳跟,也時常踏出一步之後便縮回腳尖。歷史終會紀錄人類一連串接受與拒絕的過程,但當任何人想「議論」任何與文化相關的變革時,真的能輕易判斷對錯嗎?行天宮踏出了一步,接下來是進是退沒人說得準,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不論行天宮的動機是否基於政治性或者經濟性的考量,最終都會帶來政治性與經濟性的影響──這一切或許無關於陰謀,卻與人心向背有關。

延伸閱讀
落實環保 行天宮26日起心香代線香
行天宮禁香首日 空氣變好
行天宮不燒香的啟示:真想改革,人人都有權力,隨時都是好時機
「禁香令」害慘攤販》向行天宮要「工作權」,合理嗎?
行天宮禁燒香 還禁掉了什麼?
網評/都更陰謀? 行天宮禁香、一殯遷移的幕後真相…
我們都誤會行天宮了
禁香與建商勾結? 行天宮駁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攻敵必救──你想二刷,是因為劇本太弱

《攻敵必救》(Miss Sloane, 又譯槍狂帝國、斯隆女士)是2016年的政治驚悚片。本片成本1300萬美金,最後票房300萬美金,屬於慘賠;IMDb拿到7.3分、爛番茄新鮮度71%,評價普普。本片女主角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除此以外沒有得到什麼重要獎項肯定。 對於這麼一部票房不佳、評價普普的電影,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寫評論,但從去年上映至今,我至少在我的FB上看過三個人強力推薦此片,認為此片是去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奧斯卡居然完全不提名真是太奇怪了云云。同時,也有許多人表明想二刷該片。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二刷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好了。這是一部劇本很差的電影,沒有入圍奧斯卡很正常。唯一可以討論的,可能是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但她也提名金球獎了),其他大獎根本想都不用想。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差,但是劇本有很嚴重的硬傷,本片導演也完全無法挽救。到底《攻敵必救》有哪些硬傷呢?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