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影評]年少時代(Boyhood)──屬於美國的那段時光

《年少時代》(Boyhood)是2014年最重要的電影作品之一。本片從2002年開始,歷經12年斷斷續續的拍攝過程,於2013年殺青。《年少時代》在金球獎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與最佳女配角三項大獎,在奧斯卡則獲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與最佳原創劇本等六項大獎,可惜最後僅拿下最佳女配角。《年少時代》在奧斯卡獎中慘敗給《鳥人》,自然也引來了一些異議,例如丹柯依斯(Dan Kois)便認為,奧斯卡未給《年少時代》大獎是20年的最大錯誤。

對於美國影藝學院的成員們而言,比較《年少時代》與《鳥人》是件奢侈的事情。如果說《鳥人》是使用各種技巧以穿梭於真假之間的「一鏡到底」幻術,《年少時代》就是真刀實槍用時間所創造出的成長與衰老的魔法。

時間,是《年少時代》的關鍵字。我們該怎麼討論《年少時代》呢?假設我們先除去拍攝12年這件事情,把演員的所有變化都當作是特殊化妝、電影特效以及個人豐富的演技,單從基礎技巧來切入這部電影好了,《年少時代》其實是部相當平淡的電影。本片劇本完全不是好萊塢最愛用的三幕劇,完全不緊湊,劇情甚至是相當散漫、沒有明確的主題。導演的技術不差,但也說不上讓人印象深刻。剪輯水準在水準以上,但也沒有出色到留名影史。看完《年少時代》後,我甚至覺得這像是一部長達12年肥皂劇的精華濃縮版──中間分明灑滿狗血,但整體觀之仍是船過水無痕。


圖、主角梅森(艾勒科川飾演)十二年來,每年各一張照片的集合,可以看出變化真的很大。

我跟一位在電影界的好朋友討論《年少時代》與《鳥人》,我的看法是,《鳥人》在各種技巧的拿捏上、掌握觀眾情緒上都比平淡的《年少時代》來得好;即使同時無視《鳥人》試圖一鏡到底以及《年少時代》拍了12年這兩大特點(或者噱頭)來說,回到電影之於一種「說故事的藝術」之本質,《鳥人》還是比較好看。

我的好朋友的看法是:

「Boyhood 與 Birdman 是今年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兩部可以拿來對照的電影。某種程度上,撇開假一鏡到底的長鏡頭與拍了12年的手法的話,這兩部電影還會那麼“厲害”嗎?坦白說,我覺得birdman還是成立的,因為他劇本寫得挺好的,雖然表達方式換了,但是要探討的東西與他的角色建立都擺在那裡,也許拍出來不會像現在這樣那麼驚人,可是應該也不差。所以說,Birdman沒有長鏡頭也成立。

另一方面,Boyhood給我的震撼十分巨大,很多人都覺得這電影賣得是“拍了12年的噱頭”,但仔細想想,Boyhood這電影的劇本其實是“寫不出來的”,這是導演與這些演員必須每一年的一段時間聚在一起,大家來思考這一年發生什麼事情,我改變了、他/她改變了、美國改變了,這些改變加在一起,我們提煉出幾場戲來表達這一段時間在這些角色的生命中反映出了什麼。所以說,如果這部電影不是這樣拍,就是Linklater悶在家裡寫劇本,任憑他才華再高也是寫不出、拍不出Boyhood。當然啦,演員隨著影片“成長”從外表上來看也是電影成功的一部分,看似又是一個噱頭,但實際上演員的外表本來也就是表演的一部分,即便今天不告訴觀眾這是一部歷時12年的電影,就當他們都是靠化妝變成這副模樣好了,這些演員內在的成長也是會某種程度上反應在他們的表演之中的。(反倒是Birdman,每個人的overacting讓我覺得好累..... 今年的acting我最贊賞的幾個演員除了邪惡老師之外,就是Foxcatcher的三位男演員,可惜不被賞識)

如果說Birdman是crafts的勝利,那麼Boyhood就是arts的勝利。我個人很欣賞Boyhood,遠多過於Birdman,因為比起心靈手巧的電影人,我更尊敬那些用生命拍電影並且找到新的創作方式的創作人。再加上Birdman要探討的東西對我來說有意思但非常小眾,它跟生命、道德或是倫理都沒有什麼關係,我只能遠遠地欣賞它,這些都是我自己主觀的部分。

這兩部片也許無需比較高低,這大概也是為何近年來我開始對於“得獎”這件事情感到很無感,因為得獎有太多的主客觀因素在其中,很少是單純在評斷電影的。」

她的回應更傾向從「電影人」的角度來看,但這也刺激了我之於一個觀影者的思考。《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1994)與《年少時代》具有一些相同的元素,兩者都串接起某段時期美國人以及美國歷史的聯繫、都能看出主角的成長與改變、而且都有很強烈的時間感。但我們會說《阿甘正傳》是一部關於時間的電影嗎?我們可能會說,阿甘正傳是一部關於時代的電影,但我們並不會聯想到時間這個詞彙。回到「時間」這個主軸來看,仔細想想,有哪部電影沒有時間這元素呢?沒錯,時序帶來的「因果關係」幾乎一定得存在於劇情電影中,沒有時序,就沒有劇情。

問題來了:我們該如何想像,一部以時間為主題的電影會長成什麼樣子?

在多數電影裡面,導演都只能從一些物質性的線索凸顯「時間」,例如布景、服飾、妝髮等等;然而,時間永遠是配角而不是主角。但是,為什麼我們會特別覺得年少時代在拍時間?這才是重點。我們在毎一段生命中的樣子可能都差異非常大,每一段生命歷程,以及每一段歷程中的生命主題,都會賦予我們不同的樣貌。跨越這些繁複的生命事件之後,其實觀眾會很難想像小梅森跟大梅森是同一個人。

讓我們用最淺白的方式去理解這件事情。假設我們把年少時代的前10分鐘跟後10分鐘直接作對比,觀眾會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這是同一部電影,或者為什麼主角是同一個人。這才是時間真正的樣子──超越一切的不可預測性。如果說一部好電影必須要有流暢的邏輯以及敘事手法,那麼一部卓越的電影還必須要有不可預測性;兼具邏輯性以及不可預測性,聽起來似乎相當矛盾且困難,但這不就是真實人生嗎?

人生無法預先設定主題再加以發展,人生應該是,隨著時間發展,才慢慢突顯出各自的主題。因此,「人生如戲」永遠是一種事後諸葛的說法,我們都只能用各種戲劇去貼近、模擬生命。當我們看著《年少時代》的梅森彷彿承受各種人生的曲折,看見美國人從2002年到2014年共有的生命記憶,我們或許無法理解為什麼美國人對這部電影如此有感情,因為這就是美國人的小小生命敘事史。這是屬於美國的那段時光。

延伸閱讀
The Academy’s Failure to Recognize Boyhood Is Their Worst Mistake in 20 Years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

[影評]攻敵必救──你想二刷,是因為劇本太弱

《攻敵必救》(Miss Sloane, 又譯槍狂帝國、斯隆女士)是2016年的政治驚悚片。本片成本1300萬美金,最後票房300萬美金,屬於慘賠;IMDb拿到7.3分、爛番茄新鮮度71%,評價普普。本片女主角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除此以外沒有得到什麼重要獎項肯定。 對於這麼一部票房不佳、評價普普的電影,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寫評論,但從去年上映至今,我至少在我的FB上看過三個人強力推薦此片,認為此片是去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奧斯卡居然完全不提名真是太奇怪了云云。同時,也有許多人表明想二刷該片。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二刷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好了。這是一部劇本很差的電影,沒有入圍奧斯卡很正常。唯一可以討論的,可能是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但她也提名金球獎了),其他大獎根本想都不用想。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差,但是劇本有很嚴重的硬傷,本片導演也完全無法挽救。到底《攻敵必救》有哪些硬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