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總統大選結果出爐,蔡英文以308萬票的差距擊敗朱立倫當選總統。值得玩味的是,蔡英文最後總票數是689萬票,這個得票數跟馬英九2012年得票數一致,不免讓人聯想:向來被認為屬性相近的馬蔡兩人,在當選時都走新中間路線、訴求政黨團結,新科總統蔡英文是否會像馬英九一樣,讓台灣人感到失望?
失望的前提是期望,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馬英九在連續兩任總統大選都訴求「經濟發展」,最後結果卻是GDP成長率持續鈍化、產業轉型徹底失敗、經濟過度依賴中國,因此失望轉為憤怒的人民用選票狠狠教訓了馬英九與國民黨。蔡英文這次主要的訴求是「社會正義」,如果蔡英文沒搞好經濟,大家會失望,但不會失望到底;然而,如果蔡英文全面執政之後沒有辦法做到社會正義,處理好國民黨黨產、同志婚姻、貧富差距等重大議題,那麼四年或者八年後的人民,一樣會再次用選票狠狠教訓蔡英文跟民進黨。
台灣人在這次選戰中選擇了「社會正義」而非「經濟發展」,並不是因為台灣人不重視經濟,而是因為台灣的經濟問題太過複雜,以致於沒有候選人敢強打經濟牌。台灣近五年的經濟問題可以拆解成內憂跟外患兩塊,內憂是台灣的產業轉型,外患是中國的產業轉型,整體而言就是亞洲電子產業鏈的重分配。
2000年,全球電子業經濟鏈的結構是:美、歐、日創造品牌,利潤最高;台灣與韓國有廉價土地與廉價勞工,負責代工生產;中國擁有更廉價的土地與勞工,代工比台、韓更低階的產品。2010年之後,東亞區域的日台韓中的競合關係變得非常複雜。韓國不想屈居日本之下,挹注國家之力創造品牌的策略成功,提升了利潤;日本停滯不前,一方面完全無力追趕美國,一方面被野心勃勃的韓國逼得無路可退;台灣雖有曾與蘋果相庭抗禮的HTC,但好光景不到三年就被拋到連全球前十都不到。以上的故事,台灣人都很清楚,但台灣人不清楚的其實是中國的故事。
台灣人一直以為中國的優勢是便宜的土地、勞力以及廣大的中低階市場,以為中國永遠只能接我們不要的訂單,但這個假設完全錯估了中國對台灣的競爭關係。中國的「十三五計畫」(2016~2020年的五年計畫)很明白地宣示「中國要拉高自產率」,因此,中國未來的經濟策略只會更接近韓國的一條龍自產自銷,而非國際分工。換言之,中國不僅要搞產業轉型,而且還很有可能一口氣取代台灣的國際產業鏈地位。
我在〈不論大選結果,中國最希望台灣經濟持續溫水煮青蛙〉直指,對於中國而言,最有效的對台政策就是讓台灣經濟持續緩慢蕭條。因此,十三五計畫雖然是個經濟計畫,但事實上同時是個對台灣影響深刻的政治計畫。中國產業轉型,這才是台灣經濟最大的外患。
台灣的產業轉型,是最大的內憂,同時也是最大的機會。如果台灣能在中國產業轉型成功之前,把自身產業實力提高到美國的水準,可以賺取動輒30%~40%的稅後淨利率,那當然是非常好。然而,台灣的經濟發展層次已經高到政府難以主導的水準,接下來的道路,完全要看企業自身的管理能力。然而,台灣企業的管理能力實在是太爛,只能把人才當作耗材使用,根本無法發揮創造力,我認為台灣期待著的更高附加價值的產業轉型,以目前這些企業的管理思維而言,十年之內完全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回過頭來看,蔡英文的經濟政策,一樣強調產業轉型,特別是強調「創新」。蔡英文認為,政府的功能應該是創造出一個適合創新的環境。我想提醒蔡英文的是,「鼓勵創新」這件事情馬英九已經喊了八年,馬英九之所以失敗的主因在於「只想砸錢觸發企業創新,卻沒有思考如何同步處理企業的惡質慣性」。
「鼓勵創新」的一體兩面是「懲罰守舊」,未來蔡英文總統帶領的台灣政府敢不敢讓「因為守舊而沒有獲利的企業」倒閉?過去政府為了避免短期倒閉帶來的失業潮,因而耗費大量資源在拯救這些不思進取、遲緩無效率的企業上,蔡英文總統敢不敢放手讓這些早該消失的企業倒閉?甚至是,蔡英文總統敢不敢針對無法營造友善勞動環境、只能依靠壓榨員工時間體力的企業開罰?又或者是,蔡英文總統敢不敢放手讓通貨膨脹與物價水平成長,刺激所有企業都不得往追求更高附加價值努力?讓無效率的腐爛企業持續倒閉,才能真正刺激企業創新,甚至是年輕人創業,這不僅是一種經濟性的作為,同時更是社會正義的一部分。蔡英文總統,你敢這麼做嗎?
經濟轉型的本質,是改變,是企業與人民思維與行為的改變;轉型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痛苦才是「改變慣性」最大的動力。台灣民主化了,要透過政府的力量改變企業與人民行為很困難,但中央集權的中國政府要做些事情,短期而言更有可能看見效果。
台灣拼轉型,中國也在拼轉型,蔡英文總統,你應該準備好了吧?
延伸閱讀
不論大選結果,中國最希望台灣經濟持續溫水煮青蛙
寫在大選之後──只因為自由是人類最深的渴望
是你誤解了,以為柯文哲勝利,台灣政治生態就會改變
民主政治解決不了的貧富差距
失望的前提是期望,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馬英九在連續兩任總統大選都訴求「經濟發展」,最後結果卻是GDP成長率持續鈍化、產業轉型徹底失敗、經濟過度依賴中國,因此失望轉為憤怒的人民用選票狠狠教訓了馬英九與國民黨。蔡英文這次主要的訴求是「社會正義」,如果蔡英文沒搞好經濟,大家會失望,但不會失望到底;然而,如果蔡英文全面執政之後沒有辦法做到社會正義,處理好國民黨黨產、同志婚姻、貧富差距等重大議題,那麼四年或者八年後的人民,一樣會再次用選票狠狠教訓蔡英文跟民進黨。
台灣人在這次選戰中選擇了「社會正義」而非「經濟發展」,並不是因為台灣人不重視經濟,而是因為台灣的經濟問題太過複雜,以致於沒有候選人敢強打經濟牌。台灣近五年的經濟問題可以拆解成內憂跟外患兩塊,內憂是台灣的產業轉型,外患是中國的產業轉型,整體而言就是亞洲電子產業鏈的重分配。
2000年,全球電子業經濟鏈的結構是:美、歐、日創造品牌,利潤最高;台灣與韓國有廉價土地與廉價勞工,負責代工生產;中國擁有更廉價的土地與勞工,代工比台、韓更低階的產品。2010年之後,東亞區域的日台韓中的競合關係變得非常複雜。韓國不想屈居日本之下,挹注國家之力創造品牌的策略成功,提升了利潤;日本停滯不前,一方面完全無力追趕美國,一方面被野心勃勃的韓國逼得無路可退;台灣雖有曾與蘋果相庭抗禮的HTC,但好光景不到三年就被拋到連全球前十都不到。以上的故事,台灣人都很清楚,但台灣人不清楚的其實是中國的故事。
台灣人一直以為中國的優勢是便宜的土地、勞力以及廣大的中低階市場,以為中國永遠只能接我們不要的訂單,但這個假設完全錯估了中國對台灣的競爭關係。中國的「十三五計畫」(2016~2020年的五年計畫)很明白地宣示「中國要拉高自產率」,因此,中國未來的經濟策略只會更接近韓國的一條龍自產自銷,而非國際分工。換言之,中國不僅要搞產業轉型,而且還很有可能一口氣取代台灣的國際產業鏈地位。
我在〈不論大選結果,中國最希望台灣經濟持續溫水煮青蛙〉直指,對於中國而言,最有效的對台政策就是讓台灣經濟持續緩慢蕭條。因此,十三五計畫雖然是個經濟計畫,但事實上同時是個對台灣影響深刻的政治計畫。中國產業轉型,這才是台灣經濟最大的外患。
台灣的產業轉型,是最大的內憂,同時也是最大的機會。如果台灣能在中國產業轉型成功之前,把自身產業實力提高到美國的水準,可以賺取動輒30%~40%的稅後淨利率,那當然是非常好。然而,台灣的經濟發展層次已經高到政府難以主導的水準,接下來的道路,完全要看企業自身的管理能力。然而,台灣企業的管理能力實在是太爛,只能把人才當作耗材使用,根本無法發揮創造力,我認為台灣期待著的更高附加價值的產業轉型,以目前這些企業的管理思維而言,十年之內完全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回過頭來看,蔡英文的經濟政策,一樣強調產業轉型,特別是強調「創新」。蔡英文認為,政府的功能應該是創造出一個適合創新的環境。我想提醒蔡英文的是,「鼓勵創新」這件事情馬英九已經喊了八年,馬英九之所以失敗的主因在於「只想砸錢觸發企業創新,卻沒有思考如何同步處理企業的惡質慣性」。
「鼓勵創新」的一體兩面是「懲罰守舊」,未來蔡英文總統帶領的台灣政府敢不敢讓「因為守舊而沒有獲利的企業」倒閉?過去政府為了避免短期倒閉帶來的失業潮,因而耗費大量資源在拯救這些不思進取、遲緩無效率的企業上,蔡英文總統敢不敢放手讓這些早該消失的企業倒閉?甚至是,蔡英文總統敢不敢針對無法營造友善勞動環境、只能依靠壓榨員工時間體力的企業開罰?又或者是,蔡英文總統敢不敢放手讓通貨膨脹與物價水平成長,刺激所有企業都不得往追求更高附加價值努力?讓無效率的腐爛企業持續倒閉,才能真正刺激企業創新,甚至是年輕人創業,這不僅是一種經濟性的作為,同時更是社會正義的一部分。蔡英文總統,你敢這麼做嗎?
經濟轉型的本質,是改變,是企業與人民思維與行為的改變;轉型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痛苦才是「改變慣性」最大的動力。台灣民主化了,要透過政府的力量改變企業與人民行為很困難,但中央集權的中國政府要做些事情,短期而言更有可能看見效果。
台灣拼轉型,中國也在拼轉型,蔡英文總統,你應該準備好了吧?
延伸閱讀
不論大選結果,中國最希望台灣經濟持續溫水煮青蛙
寫在大選之後──只因為自由是人類最深的渴望
是你誤解了,以為柯文哲勝利,台灣政治生態就會改變
民主政治解決不了的貧富差距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