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影評]通靈少女──為什麼「他」必須死?

《通靈少女》(The Teenage Psychic)是2017年的臺灣迷你劇集,同時也是公共電視台與HBO Asia首次合作的跨國影集。系列影集為六集,題材有新意、敘事手法流暢,優秀的口碑帶動收視率,可以說是叫好又叫座。

故事主線,描述天生具有通靈能力的女高中生小真(郭書瑤飾演)一邊就學、一邊在宮廟當「仙姑」(即靈媒),從一開始對這個身分的困惑以及無奈,透過逐漸解決各種生死的難題,最後終於能認同這個身分的青春期少女成長故事。

劇情主調輕鬆活潑,男女主角的甜蜜愛情青春喜劇卻在最後一集翻轉,男主角阿樂(蔡凡熙飾演)車禍身亡。許多人無法接受這個結局,甚至有人批評爛尾,但導演兼編劇的陳和榆在受訪時候說:這個結局是一開始就決定的。

到底,男主角阿樂為什麼必須死?


這部影集的主題是「愛與死亡」。第一集中,最大的支線是知名歌手Alice遲遲放不下已經過世的女友;第二集,假裝中邪的小學生小凱,內心渴望的是已經分居的父母的愛;第三集,高中教官黃新仁愛慕著在學校受排擠因此自殺的邱老師。第四集到第六集的最大支線,趙議員無法對癌末病妻蕙蘭放手,拼命想延長其壽命。除了第二集以外的小凱線以外,所有支線都緊扣著愛與死亡這個大主題──這個「愛」,幾乎都是指愛情,漸行漸遠的愛、從未說出口的愛、不願放手的愛。

小真年幼喪父、生活中有早已過世的阿嬤靈魂作伴,身為靈媒的小真看似能看破生死,但是她並沒有真正遇過身邊親近的人死亡。同時,正值青春期的小真有著男性化的個性,從沒談過戀愛的她,一直以為她身為靈媒的宿命,就是沒辦法好好談一場戀愛。從這些支線設計以及女主角的基礎設定可以很明顯地推敲出,在這部影集中,女主角最大必須學會的成長,就是戀愛,以及如何真正面對愛人的死亡。

本片第一集的第一幕,是戲劇社的小真躺在道具棺材裡睡午覺,這裡暗示了女主角無視一般人對於死亡的禁忌,她本身就跟死亡有關。同樣躲在棺材睡午覺的人是男主角小樂,暗示了小樂會遭遇與死亡有關的事件;小真跟小樂躲在棺材裡面,也暗示了小樂遭遇的死亡事件,會跟小真有關。另一個更大的隱喻,是第二集貫穿到最後一集,戲劇社的演出戲碼《羅密歐與茱麗葉》,她們劇本的第一句就是「這是一個關於愛與死亡的故事」。

換言之,與其說男主角非死不可,倒不如說,所有的劇情都是為了烘托「男主角會死」這件事情而存在的。

那麼,小樂可不可以不死?

假設在相同的劇情結構下,小樂不死,那麼就是小真身邊其他重要的人得死,例如小真在海外工作的媽媽、小真的好朋友巧薇、宮廟住持金老師。不管是要讓誰死,其劇情一定得大幅度強化,才有力量烘托主題;同時,小樂的劇情也得大幅度刪減。

小樂不能不死,最大的關鍵是,這部影集的主題不是愛情。以愛情為主題的故事,重點會放在「如何建立關係上」,男女主角的真正困境會是「難以跟人建立深刻的伴侶關係」。《「愛與死亡」這個主題,其實更精煉點說來就是「死別」,如何跟自己珍惜的人說再見。愛得越深,告別的時候就越痛。《通靈少女》的愛情戲拍得清新青澀,劇情並不浮誇取巧,卻自然有種動人的力量。而這些情感的鋪陳,都是為了醞釀當死別來臨時的張力。

因此,小樂非死不可。

《通靈少女》的劇本結構相當扎實,劇情也很緊湊,完全就是好萊塢影集的設計邏輯,不愧是HBO Asia監製的作品。以這種水準的劇本而言,所有的劇情設計都不是臨時起意設計的結果。小樂死後,小真回到原本的生活,一樣在高中校園與宮廟之間來回奔走,但我們都可以看到小真的成長與改變。

靈媒就是心理治療師,即使曾經怯弱,在穿過生死之後,總會長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攻敵必救──你想二刷,是因為劇本太弱

《攻敵必救》(Miss Sloane, 又譯槍狂帝國、斯隆女士)是2016年的政治驚悚片。本片成本1300萬美金,最後票房300萬美金,屬於慘賠;IMDb拿到7.3分、爛番茄新鮮度71%,評價普普。本片女主角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除此以外沒有得到什麼重要獎項肯定。 對於這麼一部票房不佳、評價普普的電影,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寫評論,但從去年上映至今,我至少在我的FB上看過三個人強力推薦此片,認為此片是去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奧斯卡居然完全不提名真是太奇怪了云云。同時,也有許多人表明想二刷該片。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二刷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好了。這是一部劇本很差的電影,沒有入圍奧斯卡很正常。唯一可以討論的,可能是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但她也提名金球獎了),其他大獎根本想都不用想。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差,但是劇本有很嚴重的硬傷,本片導演也完全無法挽救。到底《攻敵必救》有哪些硬傷呢?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