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許願書

 「願你活著,哪怕蜉蝣曇花看不見時間」──〈許願書〉羅毓嘉

第一次見到他,是那年初秋我擔任替代役剛下單位時的某個早晨。

他的身材高大壯碩,肩膀異常寬厚;頭大臉方,膚色曬紅到發黑,一雙凹陷的雙眼隱隱帶著凶煞,總之狀非善類。他在社服中心門外不斷踱步,看起來非常焦慮。我見他神情有異,主動詢問他是否需要服務,沒想到他立刻露出長褲口袋暗藏的刀刃,凶狠地要我叫某位社工員出來。我壓抑住內心的恐懼,擠出笑容,請他稍候片刻,然後便迅速躲回辦公室。

這是我跟他第一次見面,充滿戲劇性而又令人難忘。

他是一位遊民,有重傷害罪前科,不管社會局與勞工局替他找到什麼工作都做不久,時常上社福中心要錢或者要物資,總之是個問題人物,連社工員都莫可奈何。我很害怕,非常害怕,但是我不能逃,遇到這種危險個案,不論如何都要硬著頭皮應對──社工員大多為女生,如果連我都害怕,我想她們一定更害怕。身為第一線社福中心的替代役,壓力往往不為人知,特別是天天面對的這些身處社會底層的個案,完全撼動了我的價值觀。一開始,我對這些個案的態度不是恐懼就是同情,而他不過是其中一個故事。

那時候的我並不了解,我所認知的可惡與可憐往往一體兩面,而他們的憤怒與悲傷不過只是虛幻的表象,本質上我從來沒有真正理解過他們

我與他彼此抗拒的相處模式持續了好幾個月,直到年末才有所改變。那個冬天風雨凜寒,氣溫時常在十度附近,入夜後更是低於十度──這真的會凍死人。他來中心拿厚外套禦寒,一開始不是嫌袖長不對就是嫌料子不好,相當難以取悅。我耐著性子,努力露出笑臉,一件一件拿給他試穿,直到最後他才勉強滿意。正當他穿著外套提著食物準備要離去的時候,我見他烏黑的手指因冷而乾裂,便回頭從倉庫拿出一雙手套給他,要他試戴看看。他接過手套的時候,露出了一個複雜的神情,像是笑,又像感動。他戴上之後,我問他需不需要換一雙?他用低低的鼻音說:「這雙就好。」沒把手套脫下。

隔年春天,他找到一份在桃園的工作,薪水不高卻附食宿,算是挺適合無屋可住的他。某日,他一早就在外面等著,說是要來跟我們道別。我對他說恭喜,並希望他在桃園能有新生活。「只是可惜,以後可能見不到你了。」我說。他有點靦腆地笑了起來,說:「每次都麻煩你,不好意思。」我沒有想過會從他口中聽到這樣的話。在此之後,連續幾個月不見他,我想他生活應該順利,那也是美事一樁。

直到入夏,他又因為前科而失去工作。但他這次不再劍拔弩張,倒完全喪了氣。社工員說,他想自殺,得列入高風險案件。我拿著水杯走進會談室時,他獨自坐在椅子上,神情落寞。我帶著笑容招呼, 問他最近可好?他悶悶地說,不太好。我說:「聽說你又跟老闆起衝突了喔?我們社工跟勞工局的人都很辛苦,下次找到工作要做久一點,讓他們輕鬆一點。這次做三個月很有進步,下次要做三年喔。」他沒繼續話題,反而帶著苦笑問我何時退伍。我說再兩個月,他說那快了。我說:「對啊,如果你又回來,到時候接待你的就是學弟了。」他說,他遇過很多替代役,但沒有人像我一樣,居然不怕他,而且不會看不起他。我微笑著說,其實一開始也很怕啊,只是後來瞭解了。他有些愧疚地看著我,輕輕低了頭。

「謝謝你。」他說。

一瞬間,我恍然有些感動。每個人,都需要被其他人理解並尊重吧。「那你之後要好好工作,不要再跟那些人起衝突。」我跟他這麼說。「以前的事情做過就做過,不能改變。以後你只要自己賺錢養活自己,別人都會看得起你。」他沒再說什麼。那是我跟他最後一次見面。

有社工員曾經跟我這麼說過:「這工作做久了,對多數個案不會有什麼同情。像多數遊民根本就不想對自己人生負責任,要不然愛賭博愛喝酒,要不然就是情緒暴躁有暴力傾向;這些人完全不想改變自己,只想要人家無限制地給他們錢,根本是無底洞。像那些被子女遺棄的獨老(指獨居老人)很可憐,但是我們真的找到某些個案的子女,卻發現這些子女小時候根本就被家暴,以至於完全不想扶養這些獨老。可是我們沒有資格逼這些遊民非得去工作,或者逼任何人給他們工作,因為他們的問題不是能力,而是心態跟情緒控制;我們也沒有資格逼這些子女一定要負起養育的責任,因為這對他們而言非常殘忍。」間接聽說是一回事,直接理解又是另一回事──真相永遠比表象更加殘酷。我們的社會投注了非常多的物質資源在救助「人」,但我們真正救得什麼?

某一個低溫寒流來襲的午夜,我與社工員拿著厚外套與睡袋在公園游走,希望能找到無家可歸者,讓他們能度過寒夜。我們在一間公廁前看到一個穿著厚雨衣的遊民,連鞋襪都沒穿,坐躺在柱子旁冷得發抖。我們拿著外套希望他快點穿上,並能睡個溫暖的覺,但他卻拒絕了。他說,前面的公廁,有更需要的人,你們拿去給他。我不需要這些。我跟社工員連忙說,我們還有,等等就拿去給他們,你快點收下。然而他只是不斷拒絕我們,不斷強調:我不需要你們的幫助。

當時的我完全無法了解這個情況。為什麼這個人明明就冷得直發抖,弄個不好明天還會凍死,怎麼就是不肯穿上外套禦寒呢?後來我終於懂了。如果他接下外套,就表示他接受了救濟,也就等於承認了他遊民的身分;我自以為在拯救他,其實是在污辱他的自尊。當我意識到他強烈想維持尊嚴的心情更甚於酷寒的瞬間,突然驚覺到:在我眼前的這個「人」,與我一樣有精神上的需求。精神需求,才是人幾希於其他動物之所在

拯救一個人的肉身簡單,拯救一個人的心靈很難給頓飯、給件外套,我們可以幫助人遠離飢餓與寒冷;但如果他們要的是尊嚴與愛呢?在社會局與心理諮詢室中得到的尊嚴和關懷,終究只是一種實驗。有個年輕而野心勃勃力圖表現的社工員,態度讓我大吃一驚。她認為這些個案在本質上根本沒有改變的機會與希望,所以只要給他們物資讓他們活下去就夠了。但更可怕的是,這就是我們的社會絕大多數人認為的好方式:需要物質就給錢、需要關懷就找志工定時打電話噓寒問暖。但是,如果他們不願意改變自己,我們的社會願意給他們關懷與愛嗎?即使是老是高談闊論「救助社會底層」的多數人,也只是跟那位力求升遷的社工員一樣,把「這些人」當作問題。而其動機只是滿足自己的同情心,只是想解決這些「問題」,而對這些人真正的困境漠不關心。

在我看來,這種心態跟溺愛孩子的怪獸父母沒有什麼兩樣

十年來台灣社會福利費用不斷增加,對於貧窮以及需要救助的標準越拉越高。我認為這不是壞事,如果社會真的需要這麼多物質資源,我們就該給;但真正糟糕的地方在於,我們的社會對此早已集體理盲集體偽善。「貧窮的人都是社會結構造就的結果,這些人本身不必負任何責任,他們就是一群無能的、衰弱的,永遠不會成長改變的人」,以上就是我們社會,特別是那些拿社福討好選民的立委諸公以及號稱替弱勢發聲者們的主流心態。說得更直白一點,如果真的打從內心認為這些社會弱勢與自己一樣擁有成長的能力,一樣為「人」,為何這些人無須替自己的行為負任何責任如果真的愛他們,希望他們真正活出尊嚴與信心,為什麼不敢要求他們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而只是一味地給、不斷地給,即使對方醉生夢死、行狀無賴也都視若無睹

以人為本,應該是真正把對方視作與自己相等的人;人有物質需求,更有精神需求。社會能給出物質,至於尊嚴、信心與愛,只能依靠每個人依靠智慧與勇氣努力爭取沒有其他人能真正幫得了什麼忙,每個人都得面對自身的心魔。原來這段生命經歷,是為了讓我學會持平觀視各種生活方式,並且尊重各種不同的價值與理解各種迥異的人生。說到底,其實是他們救贖了我的愚昧與自以為是。

當我脫下制服時,能帶著這些或許溫暖或者沉重的故事離去,也算充實而完滿了。但如果世界還能有些美麗的想望,嘿,請讓我許願吧。

願語言不再是偏差的解構。願記得。願我們幸福。

願長長道路盡頭總是星空。願微笑。願天堂有風。

留言

  1. 看得很感動,能尊重人的價值這件事情,除了教育更需要不斷看到身旁的榜樣,願我們都是一盞蠟燭,傳遞溫暖也薪火相傳不斷。

    回覆刪除
  2. 令人感動的分享, 謝謝.

    回覆刪除
  3. 謝謝您的分享,讓我們也反省自己是否「真正看到別人的需要」,
    感謝上帝,願您平安!!
    請問可以分享嗎?? 感謝!!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攻敵必救──你想二刷,是因為劇本太弱

《攻敵必救》(Miss Sloane, 又譯槍狂帝國、斯隆女士)是2016年的政治驚悚片。本片成本1300萬美金,最後票房300萬美金,屬於慘賠;IMDb拿到7.3分、爛番茄新鮮度71%,評價普普。本片女主角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除此以外沒有得到什麼重要獎項肯定。 對於這麼一部票房不佳、評價普普的電影,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寫評論,但從去年上映至今,我至少在我的FB上看過三個人強力推薦此片,認為此片是去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奧斯卡居然完全不提名真是太奇怪了云云。同時,也有許多人表明想二刷該片。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二刷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好了。這是一部劇本很差的電影,沒有入圍奧斯卡很正常。唯一可以討論的,可能是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但她也提名金球獎了),其他大獎根本想都不用想。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差,但是劇本有很嚴重的硬傷,本片導演也完全無法挽救。到底《攻敵必救》有哪些硬傷呢?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