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其實,我們真的沒這麼特別。

我有位朋友的媽媽當托育保母,專門照顧四歲以下的嬰幼兒。他說,他媽媽最常聽到許多家長說:「我小孩如何如何,真是太聰明/可愛/乖巧了!以後一定是個如何如何的人!」她只要聽到這種話,就會對這些家長說:「這位太太,你的小孩真的很普通,不要以為他/她很特別。」

我相信這些孩子可能都隱藏著某些天賦,這些天賦也許如同他們父母所認知,但適當地潑這些家長冷水仍是好事情。她的觀點是:「這些小孩即使有這些天賦,但如果父母一直稱讚他們,他們反而就會覺得自己已經夠好了,所以不想表現得更好。而多數小朋友其實都沒有什麼特殊天分,如果讓他們覺得自己有天分,那更容易養成他們自我中心的壞脾氣,這些孩子也更不容易成長。」

把這個故事套在目前台灣的經濟與社會上,完全符合現況。這十年來,只要某些人事物在某些方面有些特出表現,就立刻被封作「台灣之光」,例如幾位廚師、十來位運動員、數十群學生、幾場球賽。雖然我們平均一、兩個月都會但生新的台灣之光,這些台灣之光的光芒往往無法維持太久就被其他的光輝取代,但有趣的是,每誕生一個台灣之光就會開始有無數人要求政府必須要在這相關領域投注更多資源,並認為這就是台灣未來可行的方向──因為我們以為這些領域就是我們「獨特」之處。除了這些光輝耀眼的個人以外,更大的關於「獨特」的迷思可能來自於企業甚至產業。我們循著過去科技製造業曾經十年將近榮景的軌跡,認為我們在面板、太陽能、DRAM、LED等產業上也能佔有關鍵零組件或者標準規格零組件的主要製造商地位;而華碩、宏碁、宏達電這些科技消費品品牌極盛時,我們又以為科技品牌就是台灣最完美的終南捷徑。

但這些「特別」之處,會不會只是一種自以為是?我們會不會根本只是像這些小孩的父母,被少數線索迷惑以至於忽略真正關鍵特徵?

除了自然稟賦帶來的優勢之外,所謂的天賦其實是一種混雜價值觀、信念、思想以及生活型態的結果。例如一個對畫圖具有天賦的孩子,可能表面上看起來畫圖的時間跟其他孩子並無兩樣,但事實上這個孩子可能不在畫畫的時候都還是不斷做著跟畫圖相關的事情,例如觀察各種色彩、形狀以及光影。除了少數人以外,我們口中的天賦極可能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專注與努力所帶來的結果──時間終究是累積才華的關鍵

那麼,台灣的天賦是什麼呢?

我很喜歡的專欄作家范疇,在他的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概念,他認為「經濟行為是人類器官的延伸」。各種生活器具與工具機是「手」的延伸、交通工具是「腳」的延伸、食物是「口」的延伸,至於基礎科學與尖端科技屬於「腦」的延伸。范疇的結論是,台灣的產業策略拼了命地想往屬於「腦」的高科技業發展,但事實上台灣的天賦可能是在屬於「口」的餐飲業。從台灣人的日常生活模式看來,某種程度上的確映證范疇的想法。台灣人並不擅長理性,例如邏輯、建構理論以及抽象性思考;台灣人重視感性,舉凡一切跟情緒、情感、感覺相關的事情台灣人都能做得很好。因此,范疇所提的「腦」與我說的「理性」相契,「口」則隸屬我說的「感性」。但台灣人的感性似乎沒能像歐洲那樣提升到藝術的境界,反而更偏向原始的感官感受,與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很相近。例如擅長使用香料烹飪、製作各種香氛肥皂與精油、施展各種按摩手法等;除此之外,台灣擅長製作音樂,在華人世界中深具影響力。這些感官的「口」、「耳」與「肢體」經濟,長期而言,其實才是台灣人的擅場;至於台灣人始終自以為是的「腦」經濟,其實本質反而更接近「手」經濟──但台灣工資上漲之後,相對而言在「手」經濟上也越來越沒有優勢

台灣的上駟是「感官」經濟,下駟是「理性」經濟,但這幾年來政府以及企業主卻堅信著只有理性經濟才是台灣唯一的出路,但結果只是兩億雙星兩億傷心。是的,我們可以砸入大筆金錢投入設備與廠房、可以找來智力最高的工程師,但我們到底要怎樣超越以嚴謹、冷靜著稱的日本?但反過來想,誰說重視感官享受就不能同時理性?想強化自身弱項並非不可能,但除非像韓國、新加坡那樣充滿一種要徹底自我革新的覺悟並且提出相對應的務實計畫,否則最後只會是整天說減肥卻還是大吃大喝不運動的空口白話。可惜的是,我們拿下駟與對手的上駟競爭,十幾年來卻沒有從中學習成長。我們在最基本的管理與研發能力上仍與預設的假想敵相距甚遠,甚至連一丁點都沒有拉近。台灣喊產業轉型喊了十年,大家都在找失敗的原因,我建議不如觀察一下台灣上下各層級的價值觀與思考模式。政府立場不斷隨輿論搖擺,毫無核心策略;企業界整天只會要政府控制匯率與能源價格,卻不去思考長期而言應該如何增加附加價值;學術界不斷強調SSCI跟SCI篇數,逼得教授們整天只想著如何把一個研究拆成幾篇能上國際期刊的文章;媒體與社會也只是不斷強調「感覺」,鮮少人談「思考」。這樣一個從上到下都反理性又只求近利的國家,到底該怎麼發展「理性」經濟呢
更何況,即使「感官」經濟是台灣的強項,也不表示台灣可以在不需要更加努力的情況下始終鶴立雞群──你的上駟不見得就能贏其他人的上駟。泰國料理去年才被選為最受西方人歡迎的料理,印尼峇里島的精油按摩舉世聞名,中國一堆大規模的歌唱選秀節目更是華人世界關注焦點──當世界各國都在發揮自己的專長,台灣人在擅長領域卻習慣自我閹割。這一方面可能來自於台灣人下意識地認為理性經濟在某種地位上遠高於感官經濟,不發展理性經濟彷彿就是矮人一截。另一方面,我總認為台灣人把這些關乎逸樂的優勢看得太理所當然──似乎我們不用花太多心思,這些優勢就能天長地久
我們是被自己寵壞的小孩我們一方面高傲又自我中心,另一方面卻自卑而成長停滯。但時至今日,卻仍有無數文章在宣揚「我們很特別」這件事情。我們的國家山明水秀,我們有最可口的美食小吃,我們的科技產業鏈難以取代。但攤開世界地圖,又有哪個國家找不出符合我們標準的「特別」之處?

收拾起不必要的自尊吧,是該醒醒了。嘿,其實我們真的沒這麼特別。


留言

  1. 講到天賦,這期的科學人的專題剛好是「天才如何思考」,還滿值得一看。

    不過我對文中的理性跟感性倒是有些想法。那些被大大歸類在「理性」的台灣科技業,其實很多時候都是扮演盲目的追隨者。就像蛋塔熱一樣,台灣科技業的理性程度其實也沒有多高、大多是抱持著「蘋果可以,那我跟著抄就好」的心態....

    這市場上90%以上的參賽者都是盲目的追隨者,只是台灣的比例偏高(99%?)....但那些所謂的領先者也不是那麼先知,看看賈伯斯跌跌撞撞的過往就知道。

    那台灣人的感性又真的是比較高尚嗎?坦白講,這種看法跟認為科技業是理性的看法一樣不太理性.....

    我們真的沒有什麼特別、就天賦而言

    回覆刪除
  2. 一、缺少了點酒神與狂歌的精神。

    二、這是「放棄製造業,專注服務業」這種理念的變形,或最少很容易讓人這樣誤讀。

    三、感官不能等同於吃吃喝喝、唱唱跳跳。你可以是一個注重感官擅長享樂的人,同時也可以在任何職業都發揮的很好。只能你能發揮所長避開所短。提升自我。態度決定高度,方式決定寬度。

    四、韓國新加坡並不是改造了他們的民族性,而是做到了第三點。當然這令他們付出了一定的代價。

    五、沒錯,台灣人或許不願意,或許真的相信,可以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努力就可以提昇自已的能力。


    回覆刪除
  3. 很有趣的講法!
    但是少題到一點:日本和泰國都對性器官延伸出來的經濟非常擅長
    這應該算是感官性吧
    反觀台灣雖然大腦沒有延伸出良好的理性經濟能力
    卻延伸出非常假掰(而且反智)的道學能力
    連個最古老的開放性交易市場都建立不起來...
    甚至A片在台灣曾經被法界認定是沒有版權的
    (最近將硬蕊和軟蕊區分 前者無版權 後者有...稍微進步了一點)

    回覆刪除
  4. 同意 台灣人一般來說 很膚淺 也很自私 追逐表面 和 名氣的 居多
    我以前同事過的台灣工程師 真的沒那麼優秀啦 我看過一個所謂優秀工程師解bug的思維 根本是自私自利官僚化的極致運作 只想到怎麼解釋 會讓自己免責 然後繼續可以維持他升官的優勢 哈 結果他出去自己創業 不曉得後來怎麼樣 我想基礎科學教育 還有 人才資源培育 還是很重要 台灣人? 平均來說 真的 不是那麼有深度 和氣質的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

[影評]攻敵必救──你想二刷,是因為劇本太弱

《攻敵必救》(Miss Sloane, 又譯槍狂帝國、斯隆女士)是2016年的政治驚悚片。本片成本1300萬美金,最後票房300萬美金,屬於慘賠;IMDb拿到7.3分、爛番茄新鮮度71%,評價普普。本片女主角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除此以外沒有得到什麼重要獎項肯定。 對於這麼一部票房不佳、評價普普的電影,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寫評論,但從去年上映至今,我至少在我的FB上看過三個人強力推薦此片,認為此片是去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奧斯卡居然完全不提名真是太奇怪了云云。同時,也有許多人表明想二刷該片。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二刷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好了。這是一部劇本很差的電影,沒有入圍奧斯卡很正常。唯一可以討論的,可能是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但她也提名金球獎了),其他大獎根本想都不用想。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差,但是劇本有很嚴重的硬傷,本片導演也完全無法挽救。到底《攻敵必救》有哪些硬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