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當你討厭的記者,即將被機器人取代...

上周四騰訊財經研發的「寫稿機器人」正式產出第一篇新聞稿〈8月CPI同比上涨2.0% 创12个月新高〉;我強烈建議大家一定要看看這篇800多字的新聞,不但沒有什麼錯誤、資訊量豐富,更重要的是:這篇新聞跟絕大多數經濟數據類的新聞幾乎沒有差異。這意味著,騰訊的寫稿機器人在財經領域的表現,已經能達到人類記者的水準。

甚至,可能比人類更好。

本次中國所有KPI的新聞中,大多數新聞稿都在9點32分之後發佈,而本篇新聞稿則是在9點30分發佈,這個差距就是人類寫稿與機器人寫稿的時間差。人類至少要3分鐘才能寫好一篇800字的稿子 ,考慮到人類打字速度,幾乎不可能更快;機器人的物理限制相對更少,因此能在一分鐘內寫好稿子。




這短短的兩分鐘乍看之下沒什麼,但這不僅是人類無法超越的高牆,如果再進一步將這些時間差轉換成每天的工作量那就不得了了。假設一位專職記者一天發10則500字到1000字的新聞(考慮到收集資訊跟整理的總時數),而一家新聞媒體一天需要200篇內部原生的新聞,那就表示需要20位記者才能支應這個量;但假設寫稿機器人每產出一篇新聞需要4分鐘的數據分析時間與1分鐘的文字生成時間,以一小時可以產出12篇新聞來計算,一天就能產生將近300篇新聞。換言之,一台寫稿機器人不僅能完全滿足過去一家新聞媒體需要的新聞稿量,甚至還能產出更多。過去如果想多跑一條新聞線就得多請一位記者,還得考慮不同新聞線的記者需要不同的背景知識,現在你只需要修改參數,就能產生新聞。

這種計算方式讓你想到什麼呢?我想到的是19世紀的工業革命。

一位工人一天能包裝好1600條牙膏,一台機器一天能包裝好2萬條牙膏,因此使用機器取代人力能大幅度增加產能,促使生產效率大幅提升。」以前我們會在歷史或者經濟學課本上讀到類似文字,而我們得到的結論一定是「用機器取代人力」。機器取代人力除了直接提升時間效率之外,通常還能減少錯誤率(因為人很容易累,機器不容易累)以及降低管理成本(因為人會鬧脾氣,機器沒有情緒),怎麼算都是用機器比較好。騰訊宣稱,機器人無法取代記者,但事實上是:機器人會取代記者,而且會是大規模地取代記者。

媒體業的本質是資訊產業,記者最重要的社會功能就是「搜尋」資訊、「整理」資訊,並且「傳遞」資訊。

網際網路興起之後,第一件改變的事情是「搜尋」。Yahoo之所以被Google打趴,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當Yahoo還執著於過去那種「把越多資訊放在同一頁面越好」的紙媒思維時,Google則專注於讀者主動搜尋資訊的動機與行為。換言之,過去只有少數稱之為記者的人能找到正確資訊,並且把這些他們認為正確的、你應該理解的、你可能感興趣的資訊送到多數讀者面前,但現在每一個讀者都能夠透過以Google為首的網路搜尋功能,完成記者能完成的工作。

第二件改變的事情是「傳遞」。傳遞資訊的方式不再如同過去,由少數資訊中樞(例如政府或者傳統媒體)傳遞給絕大多數個體,而是變成個體之間彼此交換資訊──這種資訊交換模式極端類似大腦內的神經突觸,我們都知道突觸越多的個體反應速度越快,這個「個體─突觸」的模式放到「社會─個人」上也一樣成立。這件事情促使傳統媒體衰弱,隨之崛起的是MSN等個體對個體的通訊軟體。

另一方面,單對多的資訊傳遞方式並沒有消失,但也發生巨大的變革。過去針對大眾傳遞資訊的成本非常龐大,例如政府法規的限制、排版、印刷、發行都需要耗損人力物力,但現在你只要自己寫部落格,就有機會能被非常多人看見你想傳達的資訊。部落格崛起,許多部落客的流量比正規的傳統媒體還要更大,或者文章內容在某些小眾市場中的影響力更深遠,這些「自媒體」進一步把正規媒體擠到一旁。

寫稿機器人的誕生,則徹底把傳統媒體最後的功能「整理」也都做完了。雖然在這個時代,早就不是只有記者才能整理資訊,但整理資訊的永遠是「人」,不論如何都得耗損人力。但寫稿機器人現在更進一步把「搜尋」與「整理」的工作做完時,還有什麼是作不到的呢?

目前看起來,這個無法取代的東西叫做「洞見」。

人類有情緒、有立場、有思想、有獨特的價值取向與生命經驗,因此每個人對於同一個事件的觀點都會不同。寫稿機器人可以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事情、如何發生、為什麼發生、不同的人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是什麼,但至少還無法告訴你「它怎麼想」。

中國新聞界多半認為這是壓倒記者一職的最後一根稻草,但美國早就使用一年多的的Wordsmith(Automated Insights開發的寫稿機器人,目前有美聯社與Yahoo採用)與Blossom(《紐約時報》開發的編輯機器人),或許可供世界其他各地媒體參考。先告訴大家結論:Wordsmith寫稿機器人能處理絕大多數枯燥的資訊,例如財務報表或者經濟數據,大大降低了人類編輯的負擔;而Blossom編輯機器人則能針對社群軟體推播新聞,提升點閱率成效。換言之,各家機器人目前都只能部分取代人類記者或者編輯的工作。特別是編輯的工作較記者更難取代,機器人反而變成編輯的好幫手。

但這結論,又帶我們回到過去工業革命的情境之中。

工人變少了,管理工人的中階領班的工作量自然減少很多,甚至因此能閃過許多管理困境;長期而言,這些管理機器的管理者仍是必須存在的角色,只是需要的能力跟過去有所差異。廠長還是在,但工人會越來越少;編輯還是在,但記者會越來越少。離知識越近的職位會越需要人類,離資訊越近的職位則越不需要人類。

當你討厭的記者即將被機器人取代,請別先急著歡呼。首先,你讀到的新聞並不會就此脫離腥羶色,因為機器人早晚會自動判斷讀者喜歡怎樣主題的新聞、喜歡看到怎樣的詞彙與寫法,新聞素質不一定會隨之提升。其次,如果連記者這種文字工作者都能被程式取代,那麼絕大多數上班族的工作長期而言恐怕都有機會被機器人取代。人類的語言是一種極端複雜的編碼程式,當機器人程式能夠自動操弄人類語言的時候,我們實在很難不直接聯想到像《雲端情人(Her)》那樣,擁有情緒與思想的程式機器人出現,我們距離未來,恐怕比我們自己想像的還要更近。

記者不死,只是凋零。但電影中的未來世界,才正要盛開。


延伸閱讀
[影評]雲端情人(Her)──我們都寂寞
8月CPI同比上涨2.0% 创12个月新高
記者工作不保?國外媒體用機器人寫稿一年多了,他們怎麼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

[影評]攻敵必救──你想二刷,是因為劇本太弱

《攻敵必救》(Miss Sloane, 又譯槍狂帝國、斯隆女士)是2016年的政治驚悚片。本片成本1300萬美金,最後票房300萬美金,屬於慘賠;IMDb拿到7.3分、爛番茄新鮮度71%,評價普普。本片女主角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除此以外沒有得到什麼重要獎項肯定。 對於這麼一部票房不佳、評價普普的電影,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寫評論,但從去年上映至今,我至少在我的FB上看過三個人強力推薦此片,認為此片是去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奧斯卡居然完全不提名真是太奇怪了云云。同時,也有許多人表明想二刷該片。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二刷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好了。這是一部劇本很差的電影,沒有入圍奧斯卡很正常。唯一可以討論的,可能是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但她也提名金球獎了),其他大獎根本想都不用想。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差,但是劇本有很嚴重的硬傷,本片導演也完全無法挽救。到底《攻敵必救》有哪些硬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