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管理]再見李光耀

李光耀走了,一個時代過去了。台灣幾個主流媒體拼了命為其歌功頌德之餘,我們真的清楚,過去的是怎樣的時代嗎? 「 以任何標準而言,李光耀都是世界上罕見的傑出領袖。 」這是1989年天下雜誌對李光耀下的評價。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時,其GDP僅有400元美金、國土狹小,而且到處都是農田;當時42歲的李光耀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到了1990年卸任時,GDP已經達到1.2萬美金,成長30倍。順境不會成就偉大,只有困境才能成就偉大。從經濟上的結果而言,李光耀把新加坡從一塊種滿酸澀鳳梨的貧瘠之地轉化成亞洲最重要的城市國家之一,這當然是偉大的成就。 李光耀把新加坡當作是超級企業運作,其策略、管理與領導模式也完全把新加坡當作是「企業」看待。「企業」跟「國家」最大的差異是什麼?說穿了就是「員工」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待在一家企業工作,但是「人民」無法自由選擇要不要待在一個國家生活。即使移民是一種選項,但是最需要移民、生活得最苦的那些人民,根本連選擇的權力都沒有。這也就是為什麼李光耀受到讚譽的同時卻也同時受到自由主義者的批判,因為他無視於國家不該如同企業,應該包容更多的可能性與生活型態。

[管理]只有柯文哲自己是「人上人」,市府員工都是「人中人」?

日前有媒體指出,有台北市政府員工爆料,市長柯文哲時常會有「我要生氣了!」、「我台大畢業,當我聽不懂嗎?」之類的情緒性發言,造成部分基層公務員士氣低落。特別是「台大畢業」這件事情,引來許多正反兩面的輿論。柯文哲事後正式否認這件事情,強調自己會提到自己在台大醫院的經驗,但是很少會說自己台大畢業。 我們該先從學歷這件事情談起。市面上太多探討學歷對於「主管如何評價員工」的文章,例如學歷效應會影響職場上的第一印象,但時間越久,旁人對於能力的評價就會自然超越學歷帶來的效果。這些文章的結論大抵可以歸納成:「學歷對於一個人的職涯生活而言會產生影響,但這影響並不絕對。」有趣的是,似乎鮮少人反過來思考,學歷對於「員工如何評價主管」的關係。柯文哲的身分是主管,當主管的學歷特別高的時候,員工可能會怎麼想呢?

[管理]老闆願意替你擋死嗎?《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的領導課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是2014年最重要的電影之一。這部充滿歐洲血統,由德國與英國合拍的劇情片,不僅拿下第72屆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電影,同時也拿下第87屆奧斯卡最佳配樂、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與最佳妝髮等四項技術大獎。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穿越三段時空:1932年、1968年與2014年,唯一貫穿三段時空的賽羅(Zero),在1932年時是位布達佩斯大飯店的門童,在1968年則成為布達佩斯大飯店的主人,到了2014年則變成偉大小說中的主角。本片的重心聚焦在1932年,故事敘述門童賽羅如何繼承其主管古斯塔夫(Gustave)的巨大財產,成為布達佩斯飯店的擁有者。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管理]花旗威秀強強相加,結果大賠十億?

花旗銀行(Citi Bank)在月初宣布將在今年3月27日開始取消旗下「花旗饗樂卡」在威秀影城購票的買一送一優惠,這也是花旗銀行與威秀影城合作7年以來,最大規模的信用卡優惠內容調整。 日前有平面媒體以電影單張票價以及威秀影城觀影人數粗估,花旗銀行每年至少得付給威秀影城超過1億的補貼費用,7年以來的總補貼額恐近10億;然而花旗公共事務中心則迅速發表聲明稿,澄清並無虧損10億這件事情,強調優惠內容調整主要是為了更符合觀影者的新需求潮流,例如3D電影優惠從7折提高至6折、購買單票折扣調整為6折。 從結果看來,這是個對花旗非常糟的專案,但當初花旗為什麼會用高於同業條件的規格去搶威秀影城這個「饗樂卡」合作案呢?

寫於兩百萬點閱人次──我們都必須學會接受80分的自己

2015年3月10日,《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點閱人次從100萬到200萬,一年兩個月的時間,是一段不長不短的過程。在這段時間中,我自己的現實生活與精神狀態有很多改變與轉折,例如我換了工作、換了合作平台,對我而言都是新的挑戰與學習。雖然一百萬、兩百萬的點閱人次在網路世界並不算什麼,但對於每一位願意瀏覽我文章的讀者,我都抱持著感謝。 許多朋友會問我,寫作對我而言是一件怎樣的事情?甚至有朋友會斬釘截鐵地說:「寫作是你的夢想,所以你才會如此有熱情吧!」 但事實上,寫作並不是我的夢想,而是讓我得以面對自身缺陷的辯證。

從鄭捷的四個死刑,看印度性侵犯遭虐死

去年五月震驚全台的捷運殺人事件,在相隔兩百多天之後終於在3月6日一審定讞,新北市地方法院判決兇嫌鄭捷四個死刑。Yahoo即時民調顯示,有92%的投票者認同法官的判決,甚至有人要求不要再上訴了,更多審判只是浪費納稅人的錢。巧合的是,同一天有則國際要聞與台灣的鄭捷案互相呼應。印度一名35歲男性性侵犯遭民眾劫囚,憤怒的民眾將其全裸拖行六公里,最後凌虐致死。 我們可以非常簡單地用「文明」區辨兩者:台灣文明較高,所以台灣人選擇了法律;印度文明較低,所以印度人選擇了暴力。這樣的論述無疑地隱含了一種假設:越不用暴力解決問題越文明,因此台灣人優於印度人。如果「文明」真是一條直線光譜、同時高文明意味著更好的生活型態,那麼從低文明移動到高文明顯然是種合理的路徑;然而,有沒有一種可能性是:人類會從比較文明的狀態轉移到比較不文明的狀態?

[影評]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愛情,是不能讓你解開的謎題

《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為2014年奧斯卡獎大熱門之一,總共提名八項其中包含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剪輯等大獎,僅次於《鳥人》與《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本片在爛番茄上拿到89%新鮮度,IMDb則拿到8.2分的高分,也是該年度表現最佳的電影之一。 《模仿遊戲》是一部藝術形式與精神核心完美相嵌的電影。第87屆奧斯卡獎中,另外一部能把形式以及內容完美整合的電影就是《鳥人》,《鳥人》除了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同時也拿下最佳原創劇本。如果說《鳥人》採用一鏡到底的手法(雖然並非真正一鏡到底),企圖用極端成塊的、貫串的方式說故事,《模仿遊戲》就是用一種極端切碎的、不連貫的方式說故事,兩者都很好,都把自己想做好的事情做到極致。因此《模仿遊戲》最終在第87屆奧斯卡獎上奪下最佳改編劇本,可謂實至名歸。

[管理]徹思叔叔倒店中──誰能爆紅不退燒?

徹思叔叔蛋糕店是近年來在台灣與中國都相當受歡迎的加盟平價起士蛋糕品牌,蛋糕出爐時往往大排長龍,然而2015年初卻傳出徹思叔叔即將關閉20多家門市的消息。徹思叔叔帶動的起士蛋糕風潮,過去在台灣就有許多相似的案例,例如葡式蛋塔、手搖飲料、1000C.C.大杯紅茶冰、平價午茶蛋糕店、手感麵包等,最後也都落得樹倒猢猻散的局面。 我們先要理解的事情是:產品跟品牌是不同的概念,某些加盟品牌失敗是因為某類大紅的產品由盛轉衰、需求減少造成的沒落,某些加盟品牌則是因為品牌經營不良、顧客大量流失到競爭同業。前者例如葡式蛋塔與平價午茶蛋糕,後者例如清玉飲料店以及胖達人麵包店。徹思叔叔在上海所帶動的起士蛋糕熱潮衰退,到底是因為起士蛋糕這個產品品項開始不那麼受歡迎了,還是因為徹思叔叔遭遇太多仿冒對手的衝擊呢?目前我們還不得而知,時間最後會證明一切。 許多台灣人面對這樣的現象都會歸因為「台灣人就是愛跟風」,但這真的是台灣消費者的特有習性嗎?我們首先該問的問題是:爆紅商品為什麼如此容易失敗呢?

[影評]年少時代(Boyhood)──屬於美國的那段時光

《年少時代》(Boyhood)是2014年最重要的電影作品之一。本片從2002年開始,歷經12年斷斷續續的拍攝過程,於2013年殺青。《年少時代》在金球獎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與最佳女配角三項大獎,在奧斯卡則獲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與最佳原創劇本等六項大獎,可惜最後僅拿下最佳女配角。《年少時代》在奧斯卡獎中慘敗給《鳥人》,自然也引來了一些異議,例如丹柯依斯(Dan Kois)便認為,奧斯卡未給《年少時代》大獎是20年的最大錯誤。 對於美國影藝學院的成員們而言,比較《年少時代》與《鳥人》是件奢侈的事情。如果說《鳥人》是使用各種技巧以穿梭於真假之間的「一鏡到底」幻術,《年少時代》就是真刀實槍用時間所創造出的成長與衰老的魔法。 時間,是《年少時代》的關鍵字。我們該怎麼討論《年少時代》呢?假設我們先除去拍攝12年這件事情,把演員的所有變化都當作是特殊化妝、電影特效以及個人豐富的演技,單從基礎技巧來切入這部電影好了,《年少時代》其實是部相當平淡的電影。本片劇本完全不是好萊塢最愛用的三幕劇,完全不緊湊,劇情甚至是相當散漫、沒有明確的主題。導演的技術不差,但也說不上讓人印象深刻。剪輯水準在水準以上,但也沒有出色到留名影史。看完《年少時代》後,我甚至覺得這像是一部長達12年肥皂劇的精華濃縮版──中間分明灑滿狗血,但整體觀之仍是船過水無痕。

[管理] 逼到極限就會成才嗎?看看《進擊的鼓手》說了什麼!

《進擊的鼓手》(Whiplash)是2014年的年度熱門得獎片之一,爛番茄網站上有95%新鮮度、IMDb拿到8.6分,第87屆奧斯卡獎中共提名五項,其中包含最佳影片以及最佳改編劇本等兩項大獎。本片描述音樂學院的大一新生安德魯尼曼(Andrew Neyman)與管理手段極度嚴苛殘酷的爵士樂團指揮佛萊契教授(Terence Fletcher),兩人在追求勝利的過程中所發生的衝突。《進擊的鼓手》所描述的情境相當普世,即使你沒看過,但對於威權式領導(Authoritarian Leadership)必然不陌生。 什麼叫做威權式領導?從定義看來,權威式領導包含四大特徵:專權作風、貶抑部屬能力、自我形象整飾以及教誨行為。用一句中文俚語簡述就是:「不打不成器。」許多人會將家族企業以及威權式領導視作華人世界鮮明的特徵,但事實上,這更是一種普世現象。至少,我們從《進擊的鼓手》中看到的嚴酷管理者形象,絲毫不讓任何華人覺得陌生。 《進擊的鼓手》的英文片名是"Whiplash",這個單字本身就有揮打、鞭擊的意思,一方面呼應了安德魯猛揮著染血鼓棒的樣子,另一方面更是佛萊契教授帶領樂團手法的隱喻。佛萊契用盡所有政治不正確的髒話羞辱所有未達標準的爵士樂團團員,甚至完全憑藉自己好惡、毫無道理地替換團員。佛萊契獨斷、專制,逼得所有團員隨時如臨大敵絲毫不敢放鬆,但同時也不斷創造佳績、贏得勝利,讓他永遠不缺想加入樂團的新團員。 那麼,關鍵的問題來了:威權式領導是好的嗎?

[管理] 想吃蜂蜜蛋糕,真的得買下一之鄉嗎?

上櫃遊戲公司樂陞宣布將用1.39億的價碼,收購以蜂蜜蛋糕聞名的國內糕點業者一之鄉,並承諾'一之鄉會長期經營糕點市場。以營收規模來看,樂陞約六到七億,一之鄉約三到四億,樂陞光是收購一之鄉就會讓營收成長超過50%。但身處遊戲業的樂陞較沒有辦法穩定獲利,一之鄉的獲利率相對穩定得多,未來樂陞的獲利率將受益於一之鄉而變得穩定許多。  然而,包含我在內的許多人的第一直覺可能是:做遊戲的買下做蛋糕的,這樣搞多角化(diversification)真的沒問題嗎? 一些遊戲業與金融業的朋友首先會把這件看似無俚頭的事情理解成:「一定又是遊戲橘子的主意!」確實,樂陞才在去年底宣布與遊戲橘子交叉持股約4%股份,確定成為足以影響彼此營運的大股東、董事,甚至還合資成立新公司「瘋糖數位」。遊戲橘子是一家時常出奇招的公司,例如遊戲橘子就曾經跟全家(通路業)、黑松(食品業),以及耐斯集團(清潔用品)異業結盟(horizontal alliances)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