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過研究所,特別是進行過實徵研究的人都知道,研究發想首先來自現象觀察,接著以過去的論文推論,最後再以研究法證明這個推論是否為真。基本上,論文格式都是以此為本,這就是傳統上「先畫靶心再射箭」的做法。不過這種研究方式的問題在於,研究者很可能花了非常多的時間杷梳過去的理論,顧著把現象套入理論,卻忽略了理論與現象本質上可能具有差異。雖然嚴謹,但是多數經驗不足的研究者(特別是碩士生)在釐清現象、將現象抽象化的過程中,卻使得研究距離最初的現象越來越遠,最後就是做毫無意義的白工。
「先射箭再畫靶心」的做法則剛好相反。研究者先收集資料,從資料中找出有意義的資訊,接著再蒐尋過去的理論詮釋這些資訊,最後才形成新的理論或者論述。這種做法雖然堪稱不正統的邪魔歪道,但我相信許多台灣的研究生都是靠這種方法才得以畢業。同屆的幾個人一起收集資料各自取一部份,或者跟老師做研究計畫就順便沒有用到的資料拿來分析。假設收集到的資料真的具有某種統計意義,再去找相對應的文獻來佐證就好了;萬一沒有理論可以佐證,還可以想辦法湊個中介變項或者調節變項,讓研究與文獻回顧無縫接軌。這種強調研究方法(method)卻忽略研究方法論(methodology)做法就叫做「素樸實徵主義」,相近的說法則為「天然實驗學派」。我想絕大多數研究生看到以上做法都會會心一笑;如果有人不知道我在說什麼,那就當我沒說,看不懂表示你是好孩子。
陳家煜教授寫了一篇拆成上下兩部分的文章(見延伸閱讀),指出以安格理斯特為代表人物之一的天然實驗學派做出了好研究卻得不到學術界的讚賞。我基本上不特別反對這種做法,只要理論跟現象能夠契合,同時寫到讓讀者看不出來就好;畢竟學術論文的重點在於發現問題並提出解答,我們想看到的並不是「合乎學術格式的論文」,而是「有意義的發問與有洞見的解答」。但不可否認的是,學術界的嚴謹性某種程度上雖然會否定掉一些在程序上不完美的研究,但終究避免了更多浮濫的差勁論文。好吧,這似乎又回到了自由與自律的老議題上:給出更多自由,卻沒有相對應的更多自律,最後必然造成系統性的全面崩壞。就像只談民主不懂法治的台灣,多數人民仍舊充滿「情大於理大於法」的濫情,民主終究劣化成民粹。雖然我支持陳家煜教授的說法,學術界的確該給安格理斯特一句讚美,但我還是認為學術研究對於研究程序的要求仍應優先於研究結果。畢竟,先射箭再畫靶心不論如何就是取巧,凡事若接以取巧為優先思考,最後不可能累積出真正的價值。
延伸閱讀
安格理斯特(上)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先射箭再畫靶心」的做法則剛好相反。研究者先收集資料,從資料中找出有意義的資訊,接著再蒐尋過去的理論詮釋這些資訊,最後才形成新的理論或者論述。這種做法雖然堪稱不正統的邪魔歪道,但我相信許多台灣的研究生都是靠這種方法才得以畢業。同屆的幾個人一起收集資料各自取一部份,或者跟老師做研究計畫就順便沒有用到的資料拿來分析。假設收集到的資料真的具有某種統計意義,再去找相對應的文獻來佐證就好了;萬一沒有理論可以佐證,還可以想辦法湊個中介變項或者調節變項,讓研究與文獻回顧無縫接軌。這種強調研究方法(method)卻忽略研究方法論(methodology)做法就叫做「素樸實徵主義」,相近的說法則為「天然實驗學派」。我想絕大多數研究生看到以上做法都會會心一笑;如果有人不知道我在說什麼,那就當我沒說,看不懂表示你是好孩子。
陳家煜教授寫了一篇拆成上下兩部分的文章(見延伸閱讀),指出以安格理斯特為代表人物之一的天然實驗學派做出了好研究卻得不到學術界的讚賞。我基本上不特別反對這種做法,只要理論跟現象能夠契合,同時寫到讓讀者看不出來就好;畢竟學術論文的重點在於發現問題並提出解答,我們想看到的並不是「合乎學術格式的論文」,而是「有意義的發問與有洞見的解答」。但不可否認的是,學術界的嚴謹性某種程度上雖然會否定掉一些在程序上不完美的研究,但終究避免了更多浮濫的差勁論文。好吧,這似乎又回到了自由與自律的老議題上:給出更多自由,卻沒有相對應的更多自律,最後必然造成系統性的全面崩壞。就像只談民主不懂法治的台灣,多數人民仍舊充滿「情大於理大於法」的濫情,民主終究劣化成民粹。雖然我支持陳家煜教授的說法,學術界的確該給安格理斯特一句讚美,但我還是認為學術研究對於研究程序的要求仍應優先於研究結果。畢竟,先射箭再畫靶心不論如何就是取巧,凡事若接以取巧為優先思考,最後不可能累積出真正的價值。
延伸閱讀
安格理斯特(上)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安格理斯特(下)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從科學哲學的演變論學術創造力 (黃光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