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中國之間即將簽訂一份可能是過去二十年至今影響彼此命運最深的合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不管是取消關稅壁壘也好、暢通金流也好,這些商業合作某種程度上並不會讓多數台灣人與中國人產生實質接觸,但開放服務業卻是串連彼此人民的生活,再也沒有人能拒絕或者無視這樣的連結。在沒有公布細項的情況下,其實很難評估這協定到底是利多於弊還是弊多於利,目前看起來是福禍未依。
從傳統貿易學理論看來,最先受益的一定是兩地消費者。中國服務業品質之參差不齊頗為顯著,如果能開放台灣廠商到中國,有助改善當地服務業品質;而台灣服務業開始收斂在一個平衡點上,增加競爭之後會讓市場進入完全競爭,有助於促使消費者滿意度提升。然而,消費者的另一個身分是勞工,是創造服務並獲得薪資的人。兩地自由競爭的結果,長期而言將使競爭力弱的廠商退出市場,進而形成新的市場平衡,而這當然會影響所有受雇的勞工。因此,更重要的問題是:台灣與中國,哪邊的產業會是最後贏家?
如果非常粗劣地將台灣與中國各自的優勢分成技術與資本,兩種因素都可能造就贏家。台灣向來自傲於服務品質高於中國,因此台灣搶下市場的機率較大,開放服務貿易協定應該對台灣相對有利;另一方面,中國企業資本絕對可以遠勝台灣,對中國企業而言等於是沒有進入門檻,同時絕大多數服務又缺少專利保護,因此中國在這方面可能勝出。從長期觀點看來,能夠提供穩定持續高品質服務或產品的企業會是最後贏家,因此不管是技術或者資本,關鍵仍是企業整體競爭力。
從目前開放的產業別看來,電子商務、資訊、遊戲、金融、環保和物流這幾個產業看起來台灣比較具有競爭力。不過電子商務、資訊、遊戲、金融,這幾項都是只要有錢挖角人才就會有所發展,特別中國急起直追的速度很快,台灣的優勢恐怕撐不了五年。台灣腹地狹小通路密集,物流業發達的程度遠勝中國恐怕十年不止;但物流業是一種強龍難壓地頭蛇的行業,即使法規通過,當地黑道白道都得打點好並非易事,我認為台灣廠商吃不到太大甜頭。環保產業的定義不知道為何,我認為應該是像垃圾回收、焚化廠、空氣淨化、水淨化之類。如果是這類業務,那麼這類產業除了提供服務之外更需要發標案、蓋廠房,但這要拿到標案恐怕也不是市場機制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跟政府的關係恐怕更為重要。至於大家恐慌的美髮業、印刷業與中藥業,則還有人口大量遷入、可能波及出版業與劣質中藥的問題,對台灣看來也是弊多於利。我覺得比較大的盲點在於,即使中國市場很大、即使台灣服務業相對領先,但中國並不是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當然台灣也不是),這塊大餅恐怕是看得到吃不到。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畢竟中國市場仍有結構性的人治問題以及道德風險,並不是單單只要開放市場就能解決得了。
在立院還沒有通過、政府還沒有公布相關細則之前,對這份協定妄下太多結論可能太大意義──不過我們當然也可以理解詹宏志、郝明義以及各報社論的焦慮或憤怒,因為政府看起來並沒有真正搞清楚狀況。我們真正擔心的是,這份協定或許是馬英九政府用以拯救台灣經濟的一帖猛藥,但馬英九政府真的了解這份看起來只是短期稍微對台灣有利的協定,長期而言會造成怎樣的效果嗎?企業的經營能力當然是企業得自行把握的關鍵,但錯誤的政府政策卻可能使好企業也從此消滅。中國會是我們難以拒絕的貿易對象,但卻不會是唯一的貿易對象。馬英九政府似乎有種奇怪的認知,把中國當作唯一重要的貿易對象,在這樣的假設之下,反而可能讓台灣失去長期競爭力。我們還是只能等政府提出解釋,並且希望立委們除了鬥毆耍賴之外,能真正帶著大腦審查法案──即使,樂觀結果希望渺茫。
延伸閱讀
詹宏志vs.郝明義:服貿談判犧牲了誰?
如果非常粗劣地將台灣與中國各自的優勢分成技術與資本,兩種因素都可能造就贏家。台灣向來自傲於服務品質高於中國,因此台灣搶下市場的機率較大,開放服務貿易協定應該對台灣相對有利;另一方面,中國企業資本絕對可以遠勝台灣,對中國企業而言等於是沒有進入門檻,同時絕大多數服務又缺少專利保護,因此中國在這方面可能勝出。從長期觀點看來,能夠提供穩定持續高品質服務或產品的企業會是最後贏家,因此不管是技術或者資本,關鍵仍是企業整體競爭力。
從目前開放的產業別看來,電子商務、資訊、遊戲、金融、環保和物流這幾個產業看起來台灣比較具有競爭力。不過電子商務、資訊、遊戲、金融,這幾項都是只要有錢挖角人才就會有所發展,特別中國急起直追的速度很快,台灣的優勢恐怕撐不了五年。台灣腹地狹小通路密集,物流業發達的程度遠勝中國恐怕十年不止;但物流業是一種強龍難壓地頭蛇的行業,即使法規通過,當地黑道白道都得打點好並非易事,我認為台灣廠商吃不到太大甜頭。環保產業的定義不知道為何,我認為應該是像垃圾回收、焚化廠、空氣淨化、水淨化之類。如果是這類業務,那麼這類產業除了提供服務之外更需要發標案、蓋廠房,但這要拿到標案恐怕也不是市場機制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跟政府的關係恐怕更為重要。至於大家恐慌的美髮業、印刷業與中藥業,則還有人口大量遷入、可能波及出版業與劣質中藥的問題,對台灣看來也是弊多於利。我覺得比較大的盲點在於,即使中國市場很大、即使台灣服務業相對領先,但中國並不是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當然台灣也不是),這塊大餅恐怕是看得到吃不到。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畢竟中國市場仍有結構性的人治問題以及道德風險,並不是單單只要開放市場就能解決得了。
在立院還沒有通過、政府還沒有公布相關細則之前,對這份協定妄下太多結論可能太大意義──不過我們當然也可以理解詹宏志、郝明義以及各報社論的焦慮或憤怒,因為政府看起來並沒有真正搞清楚狀況。我們真正擔心的是,這份協定或許是馬英九政府用以拯救台灣經濟的一帖猛藥,但馬英九政府真的了解這份看起來只是短期稍微對台灣有利的協定,長期而言會造成怎樣的效果嗎?企業的經營能力當然是企業得自行把握的關鍵,但錯誤的政府政策卻可能使好企業也從此消滅。中國會是我們難以拒絕的貿易對象,但卻不會是唯一的貿易對象。馬英九政府似乎有種奇怪的認知,把中國當作唯一重要的貿易對象,在這樣的假設之下,反而可能讓台灣失去長期競爭力。我們還是只能等政府提出解釋,並且希望立委們除了鬥毆耍賴之外,能真正帶著大腦審查法案──即使,樂觀結果希望渺茫。
延伸閱讀
詹宏志vs.郝明義:服貿談判犧牲了誰?
當中國企業取得台灣企業的技術、know-how,就會開始排擠台灣企業,而且中國政府會幫助他們排擠台灣,你很難跟一個這樣不值得信任的夥伴合作。
回覆刪除而且中國企業的手段都很髒。
回覆刪除Sorry I don't quite agree that "電子商務、資訊、遊戲、金融、環保和物流這幾個產業看起來台灣比較具有競爭力". I am working in software. At least in "電子商務、資訊", Chinese company are much more competitive than Taiwan's.
回覆刪除電子商務: Look at Taobao, Alipay. Which Taiwanese company can compare with it?
資訊: Baidu, Tencent QQ, Wechat, weibo, ... etc
The scale of E-commerce and Software industry in China is much bigger than Taiwan, and usually these companies can hire many talents. These companies goes IPO quickly, some even in Nasdaq.
Look at Taiwan software company, which is qualified as world-class big company?
手段髒的企業不只是Made In China,全世界都有.
回覆刪除台灣的pchome其實比taobao, alibaba早起步,但後者發展得更大/成功,除了市場較大,其他原因是值得討論。正如為什麼facebook可以比friendster, myspace成功, 為什麼google比yahoo成功。個人認為上述大部分行業大陸目前都比較有competitiveness。大陸人多,0.001%的精英已比台灣20%精英來得要多。服務貿易協定是讓台灣人分享大陸市場這塊大餅,大陸人多一個投資選擇。個人擔心的是台灣制度不夠完善,易被染紅,到時候代價不能想像。
回覆刪除所有事情本來就有利弊,就向闖紅燈會有兩種結果闖過又有別的結果,人的一生本來就是在不斷的選擇,世界各國也不只中國可以做交易,可確都在和中國交易,這又事為何?台灣這次放棄了的話!還有下次機會嗎?會不會因為失去這次機會,而因此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22K變12K也不是不可能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