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民主政治解決不了的貧富差距

從未來看來2013年將是個重要的年度。在這一年中,美國與日本這兩大經濟體皆持續推動貨幣寬鬆政策,但世界經濟仍處在一個相當疲軟的狀態。過去只要推出貨幣寬鬆,就能很快提振消費並帶動就業率,讓經濟重新回到成長的軌跡上。但2013年證明了世界經濟已經發生巨大的質變。更寬鬆的貨幣政策仍無法刺激出更高的需求,人們更傾向把財富轉成房地產與貴金屬而非消費或者投資;就業率持續疲軟,世界各國又開始擁抱製造業最大也最無法解決的議題就是世界性的貧富差距。值得注意的是,貧富差距來自於兩個層次,一個是國際上強國與弱國間的差距,另一個是各國國內富人與窮人間的差距,前者往往會引起戰爭,而後者則會引發革命。

造成貧富差距的原因,第一個是世界扁平化。人貨財資訊的交流都越來越沒有限制,使得競爭力強大的商品會取得更大份額的市場占有率,表面上是個完全競爭市場,事實上則會越來越趨向寡佔市場。大型跨國企業同時握有人才、現金、產能以及市場資訊等關鍵要素,在這場巨大的商業戰爭中具有相當強悍的優勢。這意味著,大型跨國企業不僅能賺取更高的利潤,同時還能透找來最好的人才以架高進入障礙;當然,這些企業家與高階白領拿到的報酬也不可同日而語。換言之,世界扁平化不僅會拉大擁有更多大品牌的強國與弱國的差距,更會拉大富人與窮人差距,關鍵在於消費趨向集中、贏者全拿。
第二個原因是自動化。從製造業的產業鏈的角度看來,自動化並非「機台取代人力」,而是「能創造出自動化機台的高階人力取代只能執行簡單任務的低階人力」。如果用更細膩的角度來觀察,自動化設備創造出的利潤約略是低階人力的總薪資減去高階研發人員的總薪資;就平均薪資而言,高階研發會高於低階人力的三倍到百倍不等,因此就人數而言,一個高階研發大致上也取代了數十個到上百的低階人力。服務業自動化程度雖然不如製造業高,但更高速的電腦以及作業系統也勢必將逐漸減少對中低階人力的需求──而這群人就是過去所謂的「中產階級」。因此,設備自動化一方面降低了管理難度並提升組織效能,但另一方面卻也降低對勞動人口的總需求,並拉大高、中、低階員工的薪資差異。換言之,自動化程度提升會使弱國的廉價人口更顯得沒有價值,不僅拉大國家之間的差距,也拉大個體之間的差距。

過去各國尋求的解決之道是提升高等教育品質以取得更強的競爭優勢,但這樣的做法仍無法徹底扭轉貧富差距擴大的趨勢。更殘酷的是,當高等教育逐漸成為基本教育時,企業對中高階新進人才的需求沒有隨著供給增加,反而能以此壓低薪資;另一方面,低階工作缺工嚴重,也促使企業更積極轉向擁抱自動化。在扁平化以及自動化的趨勢下,這一波全球性的就業結構失衡造成的貧富不均問題,目前仍看不到任何解決之道。

從歷史看來,任何政治或者經濟制度的崩解與重塑,都與貧富差距相關。過去世界各國能看著歐美日,想像著技術進步之後將替自己帶來更美好的生活、想像自己也能成為歐美日的一員,因此越早加入自由經濟貿易體系的國家就越有經濟優勢。然而,當世界百大經濟體過半是跨國企業,企業已經「富可敵國」時,大規模的戰爭或者革命是否能重新分配財富?

從國際戰爭看來,除非擁有大品牌的強國輸了戰爭,同時該企業的企業總部毀滅、員工全數死亡,否則這些大品牌仍將繼續保有優勢。國內層次革命則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和平選舉,另一個是武裝革命。民主選舉下的政治現實是:參選人往往需要大企業的政治獻金才有機會勝選。即使有少數參選人可以無視政治獻金對企業的營運多加干涉,也只會促使企業將資金外移,無法真正打擊到企業。武裝革命雖然有機會徹底像中國共產黨當初搞文革那樣把所有大企業都砸掉,但毀滅這些大企業之後,也等於是斷送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不論從哪個角度看來,大企業持續強盛都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即使有少數大企業會因為政治因素而沒落,但立刻就會有國外或者本國的其他企業取而代之,到頭來也是換湯不換藥。

企業地位的擢升也解釋了為何中國、韓國以及新加坡的計畫經濟如此成功──政府決定方向、企業決定效率,國家才可能快速地往正確方向前進。但可以預見的是,這些國家目前仍能以良好的經濟實力或者快速的經濟成長抵銷貧富差距帶來的仇恨與衝突,長期而言卻仍不見解決之道。在這個連戰爭革命都無法解決貧富差距的時代,我們所能做的或許就是努力讓國家成為富裕的國家、讓個人成為富裕的個人,並用國家以及個人多餘的財富透過慈善捐贈降低貧窮線以下人口的比例。這是個哀傷的結論,但我們何嘗不是活在一個哀傷的時代?



留言

  1. 只能透過捐贈和社會福利解決
    還是一件好事啊
    只要現在的貧窮比過去的貧窮富有
    貧富差距拉大也只是還好而已

    回覆刪除
  2. 民主救不了貧富差距,歐美日拼命硬鈔票倒是可以幫上一些忙。

    回覆刪除
  3. 補充:我想講的是,因為印鈔票,加速了貨幣的流動性。

    回覆刪除
  4. 從政治的角度看,民主制度雖解決不了貧富差距,卻可以和中國保持距離。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

[影評]攻敵必救──你想二刷,是因為劇本太弱

《攻敵必救》(Miss Sloane, 又譯槍狂帝國、斯隆女士)是2016年的政治驚悚片。本片成本1300萬美金,最後票房300萬美金,屬於慘賠;IMDb拿到7.3分、爛番茄新鮮度71%,評價普普。本片女主角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除此以外沒有得到什麼重要獎項肯定。 對於這麼一部票房不佳、評價普普的電影,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寫評論,但從去年上映至今,我至少在我的FB上看過三個人強力推薦此片,認為此片是去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奧斯卡居然完全不提名真是太奇怪了云云。同時,也有許多人表明想二刷該片。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二刷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好了。這是一部劇本很差的電影,沒有入圍奧斯卡很正常。唯一可以討論的,可能是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但她也提名金球獎了),其他大獎根本想都不用想。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差,但是劇本有很嚴重的硬傷,本片導演也完全無法挽救。到底《攻敵必救》有哪些硬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