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反資本主義革命在革什麼命?

社群網站上總有許多憤青,終日在談「反資本主義」與「革命」。然而,提出這些論調的人往往沒有什麼理論,與其說有志難伸,不如說是為反而反,進一步拉高了社會對立。當然,革命的訴求或者並非沒有道理,但我們更應該進一步追問:這些憤青們到底要革的是什麼命?

資本主義的本質是財產私有化。這簡短的五個字包含了:私人所有權、私人企業、利潤、競爭、消費市場、勞工市場等概念,這些概念彼此難以切割。共產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相對概念,主張去除財產私有化,讓政府平均分配所有的勞動成果;在美國,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社會主義跟共產主義甚至是同義詞。資本主義是自由主義中關於經濟的論述,反對政府侵占人民的私有財貨。政府在資本主義中的定位,就是讓資訊透明化,避免資訊不對稱帶來的欺騙──這也就是為什麼真正的資本主義者都深惡痛絕這些惡意欺瞞的企業。真正的資本主義鼓勵企業發揮更多創意好賺得更多利潤,但絕對不允許任何型式的騙局。資本主義是一種物競天擇的自然律,強者全拿弱者死去;在最極端的情況下,資本主義會促發嚴重的貧富差距。

世界是這個樣子,走向任何一種極端都會加速系統瓦解,例如極端的共產主義或者極端的資本主義。我們都很了解共產主義是如何引發人類的怠惰而導致自我毀滅,但財產私有化的問題在歷史上也絕非罕見。仔細思考所有王國與朝代的末期,都是因為財產私有制度造成社會無法流動,出生在好家庭的人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得到一切,出生在社會底層的人永無翻身之路。說到底,極端的共產主義與極端的資本主義都是緊扣著「公平」這個概念。共產主義否定了人天生就有能力差異,讓努力又有才華的人得不到更多報酬,這是一種不公平;資本主義的末期則使努力又有才華的人無法出頭,這也是一種不公平。但資本主義不論如何都還是比共產主義好,因為打壓強者從來就不會使弱者變強,而怠惰永遠比貪婪更容易帶來自我毀滅──這也就是為什麼共產主義崩潰的速度總是如此之快。

現在全世界鮮少有國家採取極端的資本主義,大多是以資本主義為主社會主義為輔,利用政府稅收發展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至少讓最底層的人民不至於活不下去。這種做法可以稍微緩和掉資本主義的負面效果,過去以來其實也都發揮了一定作用。那麼,為什麼這幾年來世界各國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答案是,全球化。在人力、貨品、金錢與資訊的流動幾乎沒有限制的情況下,人類的「自由選擇」將變得十分殘忍。這故事是這樣的:大家都想買CP值最好的產品,因此如果有某一種產品很強勢,那這種產品就會擊垮其他多數產品,賺到最大的利潤。例如手機,蘋果賺取市場90%的利潤,其他廠商鮮少獲利甚至還在虧損,難道其他廠商不努力或者不出色嗎?越趨全球化與自由化的世界就越殘酷,只有第一名、第二名有好日子可過,其他人只能艱辛度日。

如果你還是認為是「資本體制」造就分配不均,那麼不如看看你自己或者身邊的人怎麼消費。事實是:即使我們有多如繁星的選擇,最終我們會挑選的結果仍是少數。例如市場上有超過一千種手機,但我們會購買的大概只有其中不到二十款。所有自稱反對資本主義的人,不妨問問自己:我願不願意買那些又貴又差的產品。這些品質不佳的產品之所以貴,不見得是因為利潤高,可能是成本本身就非常高;製造這產品的人可能不那麼聰明、不那麼努力,但是會因為你買了這產品而得以安家餬口,同時讓那些大財團少賺你的錢(也就是你最厭惡的「利潤」),如此一來豈不一舉多得?想想我們的消費有多集中,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財富集中是種必然的結果──這都是人性帶來的結果。

只想要自己得到消費上的自由,卻又不希望這些創造出受人歡迎產品的企業以及企業家賺取更多利潤,是非常矛盾的邏輯。許多人認為:企業應當以獲利為目標,但是獲利應該拿來回饋社會,這邏輯也非常奇怪。如果企業獲利之後得把絕大多數利潤分配給社會,那麼企業到底為什麼要努力?這又回到了共產主義式的思考,棒打出頭樁;而我們都知道,共產主義會如何怎麼毀滅人類的創造力與努力的動機。有趣的是,許多在經濟上反對資本主義的人,往往又在政治上反對集權主義。建議有這種想法的朋友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該如何在政府只能擁有很小權力的情況下,要求政府控制企業與市場?」換個角度重新敘述這個問題就是:「哪個共產主義國家可以不靠極權政府單獨存在?」

每個制度都有缺陷,但問題的重點從來不在制度本身,而在人性。

我認為許多人口中的「資本主義體系」,其實是指「缺乏社會責任的大型財團」;但資本主義本身其實並不反對社會責任或不否定道德,現實上還是有許多財團與企業願意照顧員工、重視公益。然而,從反面看來,即使這些民怨無法以理性精準的文字表達,卻仍然具有實質的影響力與破壞力。如果說怠惰是毀滅社會主義的人性之惡,上位者的貪婪與下位者的忌妒就是毀滅資本主義的人性之惡。我們無法要求得不到更多資源的人不忌妒,就像我們無法要求想得到更多資源的人不貪婪;從歷史看來,所有強大王朝的崩解都與資源過度集中於少數人有關。我們現在處在民主政治體系,雖然民主政治的每一次選舉都是一次小革命,但真正能穩定掌握資源的人早就不是那些得對民眾逢迎拍馬的政客,而是企業家與財閥。我們期待每一次選舉都能發揮如同革命的力量以平衡資源,但現實是,企業家與財閥早就已經佈設好各種條件,使所有新執政者都會傾向維持既有的資源分配模式。

換言之,台灣的民主政治實際上與過去的帝制無異,都無法重新分配資源。因此,當許多論述鬆散、邏輯錯亂的憤青狂暴地說出要「革命」時,其實背後並不是沒有道理,只是這些人說不出口,只能用嬰兒似的反應發洩情緒。順著革命的概念問下去,真正應該想清楚的問題應該是:我們到底要革什麼命?

假設我們想要同時改變政治與經濟制度,那麼當我們走向極權政府加上共產主義時,能避免人性之怠惰嗎?或者我們只想改變經濟制度而不想改變政治制度,那麼又該如何保證在既有的人性假設下,能確實斬斷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係?又或者我們其實只是想改變某些人,讓他們在既有的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下,就發揮一種以合作為前提但又能彼此制衡的正面推力?

你發現了嗎?不論是哪一個選項,最根本的問題都在人性。當一個國家中的個體,不論其身分是政治家、企業家、勞工、消費者、媒體工作者或者社運人士,只要能越趨向理性、自律且具有彼此互為共同生命體的意識,這個國家不論採取什麼制度都能運作得很好。相反的,當一個國家的人越趨於情緒化、放縱且把其他人看作敵人的對立意識,不論採取什麼制度都會帶來毀滅。

台灣的病灶不在制度,而在人性不斷促發制度的黑暗面同時壓抑其光明面;台灣的弊病不在衝突,而在衝突都只是流於情緒性地各說各話,沒有理性。現實是,沒有理性的包容就只是容忍,根本不會觸發正面的自我改變,反而只是蓄積下一次非理性衝突的能量──這道理適用於各種人際關係與組織,當然也適用於國家。

我們都厭惡這個世界總是充滿不義,但這不表示我們非得讓自己變得瘋狂。如果真要革命,不如從自己的言行開始改革起。

留言

  1. 消費習慣(喜好)可以不要那麼集中, 消費者可以更積極的自我教育, 更仔細謹慎的檢視商品內涵和自己的需要(或加上慾望), 不要人云亦云, 更不要盲目追隨潮流. (這樣, i-這個 / i-那個 的迷哥迷姐應該可以少一點...)

    過度集中的消費習性, 類似於發生在學校裡的同儕壓力 -- 人家有, 我也要有; 你的這麼大, 我的要更大... 要跳脫這個桎梏, 只能靠自覺和自信的提升, 這需要教育. 這還能再延伸而產生一股力量去抵抗(一部份)全球化的壓力 -- 比完價、拿了去櫃檯結帳之前, 再多想一下, 我是不是真的需要(也想要)那些進口的、非當季的疏菜水果? 或其他進口商品?

    在台灣經濟的困境中, 另還有兩項很重要的因素:

    1. 過度擁擠, 不只是土地面積和人口密度的擁擠, 而是所有事都擁擠. 不管做什麼事 -- 走路、坐車、開車、唸書、工作、做生意... -- 你都得花很大比例的力氣去對抗競爭(推開那些擋路的)和保護自己(不被別人擠死), 或(難民似的)花額外時間力氣去排隊, 最後再用僅剩的力氣去把 '原本要做的那件事' 做好. 當所有人都花很大力氣去彼此推擠, 那麼又剩下多少能量可用在整體性的進步? 打敗身邊四周的對手就已經半條命去了, 哪還能 '出國比賽'?

    2. 不公不義的土地政策, 墊高所有經濟活動的成本. 街頭巷尾的店家一家家開又一家家倒, 雖其中有不少的確是準備不夠, 但也有些商品和服務都還不錯的, 卻仍然無以為繼, 因為店租實在佔去太大部分的經營成本了. 要在其他部分 - 偷工減料和調整售價之間拿捏, 再怎麼拿怎麼捏, 還是擠不出多少空間. 最終, 這使我們在扮演生產者角色時做到死賺不到錢, 在扮演消費者時又只能在堅持品質但勢必高價的店家、和隨波逐流用廉價(黑心)原料的店家之間做選擇. 在這兩方面的拼搏中, 地主房東們躺在家裡收租就吃喝不盡還能庇蔭子孫.

    當然, 人口和土地政策都是龐大複雜的問題, 太多兩難. 我悲觀的覺得在我有生之年不可能好轉...

    回覆刪除
  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3. 樓主,你或許沒發現你自身邏輯的錯亂吧。

    一方面說台灣的民主政治實際上與過去的帝制無異,但又一方面說憤青不理性....

    如果台灣現在是跟過往的帝制無異,出個孫中山推翻帝制會很奇怪嗎?但若照樓主的邏輯,孫大砲也是憤青無誤....雖然說孫大砲是個專搞羅莉的憤青也沒錯啦....科科....

    補充一下,推翻滿清的不是孫大砲、頂多只能算有出一份力而已。

    總之,還是那本書:「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3978

    誠心再次建議樓主看一下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們也是經濟學家,樓主去看應該還不至於會出現什麼不適或過敏反應才是。

    回覆刪除
  4. 只回覆有關全球化的部分:
    全球化的確讓世界相互連結與依存,但是其中各個要素連結的強度是有差的。
    資本、金融、商品、貿易的流動很密切,但是勞力的流動並不是這麼密切。
    因為勞力的流動關係到的是每一個獨立勞動力的經濟狀況。
    舉例來說,每月收入僅能果腹的勞工,他對於生存物資能做的選擇便不多,更遑論要去做出移民等等轉換工作環境的選擇。
    也就是說,雖然您說人力可以自由的流通,但其實您說的是全球化使資本家在選擇人力上更為自由,因為只有資本家能夠在全球市場上選擇最有價值的勞力並且雇用(投資),勞工則否。
    很多國家就業市場是不錯的,勞工有這些選項,但不一定能做出選擇。

    回覆刪除
  5. 精彩
    我的看法和本文相同
    但苦於無法如此完整且條理的論述
    感謝樓主分享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攻敵必救──你想二刷,是因為劇本太弱

《攻敵必救》(Miss Sloane, 又譯槍狂帝國、斯隆女士)是2016年的政治驚悚片。本片成本1300萬美金,最後票房300萬美金,屬於慘賠;IMDb拿到7.3分、爛番茄新鮮度71%,評價普普。本片女主角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除此以外沒有得到什麼重要獎項肯定。 對於這麼一部票房不佳、評價普普的電影,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寫評論,但從去年上映至今,我至少在我的FB上看過三個人強力推薦此片,認為此片是去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奧斯卡居然完全不提名真是太奇怪了云云。同時,也有許多人表明想二刷該片。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二刷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好了。這是一部劇本很差的電影,沒有入圍奧斯卡很正常。唯一可以討論的,可能是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但她也提名金球獎了),其他大獎根本想都不用想。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差,但是劇本有很嚴重的硬傷,本片導演也完全無法挽救。到底《攻敵必救》有哪些硬傷呢?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