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從喜憨兒蛋糕滯銷看「同情心市場」

母親節剛過,以喜憨兒手工烘培糕點為主打的慈育庇護工場卻面臨訂單不足、甚至單月虧損二十萬的營運問題。目前慈育庇護工場任用超過四十位身心障礙者,這樣帶有帶有公益性質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倒閉自然是我們所不樂見的結果;從行銷的角度來看,慈育庇護工場該如何刺激市場需求,促使更多人購買身心障礙者製作的糕點?

糕點烘焙是個極端飽和的市場,除了傳統麵包店之外,各方人馬都競相爭食這塊年產值超過六百億的大餅。以通路端來看,大賣場與便利商店早就將各式糕點視作長銷商品,部分便利商店業者甚至結合「新鮮麵包屋」的概念推出新型態門市;網路團購將戰場拉到百里之外,由中央工廠直接製作配送到家的便捷服務,更顛覆了過去鮮食一定得放在店面賣的迷思。以產品端來看,近年來吳寶春、胖達人發起的「天然酵母手感麵包」直接推動了產業革命,強調窯烤無糖無油的歐式麵包逐漸擄獲許多愛好養生者的消費者,更別說色彩繽紛的馬卡龍更成為當下時尚精緻糕點的代表。糕點烘焙市場的競合證明了「市場沒有飽和,只有重分配」這句行銷學上的老生常談。從這個角度看來,「身心障礙者烘焙的糕點」顯然還有成長空間。

常言道:愛心無價;但事實上愛心仍有市場價值,並非無法計算。不妨這麼思考:「一般人會把普通烘培坊的麵包拿來與身心障礙者作的麵包拿來比較嗎?」答案是:「不會。」我們會比較不同普通烘培坊的麵包的口味是否好吃、食材是否新鮮、品項是否獨特、品牌是否知名,但我們卻不會用這些標準評估身心障礙者作的麵包。對於一般人而言,購買身心障礙者作的糕點真正購買到的「內容」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感。換言之,「購買一塊普通烘焙坊的麵包」與「購買一塊身心障礙者製作的麵包」,這兩件事情的心理決策歷程截然不同。我們用來比較「身心障礙者製作的麵包」的對象反而可能是「另一群身心障礙者製作的餅乾」、「獨居老婆婆賣的玉蘭花」或者「盲眼截肢中年男子賣的口香糖」。產品本身並非標準基礎,製作者或銷售者的弱勢身分才是關鍵,這是一塊「同情心市場」。

同情心市場的消費者並不這麼在乎產品的內容與品質,掏錢時往往感性壓過理性,自然引來許多欺騙行為。年輕人販賣毫無品味、粗製濫造的愛心筆,不法集團利用身心障礙者行乞或者販售口香糖,甚至是巧立名目募集善款卻不交代去處的基金會,皆屬同情心市場的濫觴。但人類對於滿足同情心的需求終究足以超越可能被騙的風險,這塊同情心市場可以說是橫跨東西文化、歷經數千年不衰。即使如此,同情心市場仍有規模的極限。我們可能會願意捐獻出自身所得的某個比例給社會弱勢,但最終我們仍不會將主要的生活支出用以滿足同情心。換言之,同情心市場雖然是個很好的利基市場(Niche market),但人類對於同情心的需求不可能超越食、衣、住、行、育、樂等基本需求。

像慈育庇護工場這類以提供身心障礙者就業機會為主要目標的社會企業,剛開始營運時之所以能得到多數同情心市場的消費者認同,是因為這種「把愛心融入營運」的商業模式,使糕點包含了「身心障礙者也能自食其力」的感人故事。但當越來越多競爭者發現這個作法可行,紛紛用相同的包裝手法切入同情心市場時,這個商業模式帶來的成長動能很快就會鈍化,最終又回到過度競爭、彼此難以獲利的完全競爭市場(Fully competitive market)。

說穿了,同情心市場與一般市場相比,差異本質來自於產值規模而非背後動機是否具備神聖性。在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下,規模大的市場容易吸引一流人才、拉高管理難度;相對的,只要能立穩市場地位,其營運規模的穩定性也會更高。除非慈育庇護工場能整頓同情心市場的秩序、使其擺脫完全競爭市場難以獲利的宿命,否則長期而言只能依靠更大的創新才能取得市場份額。我認為慈育庇護工場如果想進一步成長,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企業轉型切入真正的糕餅烘焙市場,讓消費者進行購買決策時能重視產品品質甚於品牌形象。

利基市場堅實的硬殼同時也是自縛的繭鞘。主打利基市場的企業已經成長到一定規模之後,如果不能毅然決然破繭而出,最後只會窒死其中。同情心的確是門好生意,但天天過年這檔子事終究不會天長地久。

延伸閱讀
禮盒滯銷 憨兒問:不好吃嗎

留言

  1. "同情心" 和 "市場" 這兩個詞, 可不可以不要這樣連在一起?

    沒錯, 人們的同情心和可支配的額外金錢可以花在愛心捐款或這類公益性消費的數量確實是有限的, 這是個客觀事實. 不肖商人利用人們的同情心進行詐騙, 也是事實.

    社會上的消費和經濟狀況, 和人們能夠付出的愛心公益確實有關係. 但行銷、市場... 這些精於算計且充滿銅臭的思考方式, 和 同情心 與 公益 這類事本質上是不相容的. 公益團體, 也不該汲汲營營於 '成長' 這樣的功利思維.

    "市場沒有飽和, 只有重分配" 這句話顯然是著重於後半句的局部觀點, 事實上市場這個整體當然會飽和 -- 整個社會可以花的錢當然有上限, "重分配" 只是個好聽的說詞, 中肯的應該是 "排擠效應", 難聽點就是 "踩著別人的屍體往上爬". 一家成功的店的崛起, 勢必會刮去了鄰近同業的營收, 所謂 '沒有飽和' 顯然只是贏家一時間得意洋洋、自我感覺良好的觀點.

    以愛心為出發點的公益團體和他們所照顧的人, 原本便已經是整個社會中的弱勢, 為什麼要他們去加入這麼殘酷的競爭? 在這當中, 一般人都已疲於奔命且大部分都是輸家了, 何忍把身心障礙者推進這樣的修羅場?

    沒錯, 現實上當然需要錢才能推動公益事業, 但不該以營利為目的的公益事業, 若營運出現困難, 那應該是整個社會的基本正義這個功能出問題, 應該由這個角度去謀求財源 -- 如說服、敦促其他富有的財團或基金會對他們挹注資金、技術或人力..., 或能有其他方式. 而不該用 '不會天天過年' 這種近似風涼話的語氣去說他們應該要設法轉型、勇於加入市場競爭云云.

    這就好像在觀看殘障奧運時, 還批評選手姿勢不標準、速度/力量不夠等等, 根本就搞錯對象了.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

[影評]攻敵必救──你想二刷,是因為劇本太弱

《攻敵必救》(Miss Sloane, 又譯槍狂帝國、斯隆女士)是2016年的政治驚悚片。本片成本1300萬美金,最後票房300萬美金,屬於慘賠;IMDb拿到7.3分、爛番茄新鮮度71%,評價普普。本片女主角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除此以外沒有得到什麼重要獎項肯定。 對於這麼一部票房不佳、評價普普的電影,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寫評論,但從去年上映至今,我至少在我的FB上看過三個人強力推薦此片,認為此片是去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奧斯卡居然完全不提名真是太奇怪了云云。同時,也有許多人表明想二刷該片。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二刷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好了。這是一部劇本很差的電影,沒有入圍奧斯卡很正常。唯一可以討論的,可能是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但她也提名金球獎了),其他大獎根本想都不用想。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差,但是劇本有很嚴重的硬傷,本片導演也完全無法挽救。到底《攻敵必救》有哪些硬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