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我們到底該不該同情越南台商?

中國與越南在南海領海主權的爭議引發越南國內劇烈的排華運動,除了中國企業成為攻擊重點以外,韓國、日本與台灣等亞洲企業也遭受或大或小的負面影響。這次劇烈的排華運動除了是越南在政治外交上對中國的抗爭,同時也可以視作是在經濟上對全球化經濟的反動。越南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呢?其國土面積約為台灣十倍、人口將近一億其中越族人占超過八成、人均GDP(PPP)約四千美金,同時還具有國土完整、人口密度低、民族性格勤奮等優勢,在新興國家之中是備受注目的明日之星。越南憑藉其多重優勢,近年來逐漸成為主要的世界工廠之一。目前越南外資投資金額排名,日本第一、韓國第二、新加坡第三、台灣第四,再接下去才是中國等其他國家。如果這次勞工暴動只是一場針對「中國」的政治事件,顯然不會演變到如此劇烈,這顯示了越南勞工對外資不滿的長期壓抑才是深刻的遠因。

越南勞工的不滿主要來自兩方面,一個是物質因素,另一個是精神因素。

物質性的因素就是薪資與待遇太差,這跟越南在國際產業鏈的位置有關。台灣應該是最能夠理解越南處境的國家,三十年前的台灣毋寧就是現在的越南;代工無非是出賣便宜的勞力為人作嫁,不僅辛苦,同時還得承受很低的毛利率。台灣當時幸運得多,因為當時在製程上還有降低成本的空間。台灣過去有好日子過,主要是因為還能透過改善製程、擴大經濟規模好降低成本與費用,進一步提高獲利率──台灣在製造業管理方面非常具有優勢,這其實就是一種管理財。然而,當流程改善走到瓶頸、規模經濟開始無效率、台灣的人均GDP也拉高到一定水平之後,代工就不再能帶動台灣經濟成長。在此同時,當台灣人已經把代工作到幾乎沒有辦法壓榨出管理財的情況之下,接續在後的中國、越南與泰國等代工國,要是沒有極為強勢的礦產、能源、人力、科技、市場規模、或者計劃經濟作後盾,也很難創造出更高的利潤。

過去幾年,例如中國、泰國與越南等世界工廠國家,紛紛以大幅度調漲最低薪資試圖抵消勞工的不滿,但顯然效果還不夠顯著。許多厭惡資本主義者總喜歡使用「剝削」這個辭彙來描述這種低階勞工匱乏資源現象,但「剝削」必須要在兩個條件下才能成立:第一,勞工原本失去了「既有」的資源;第二,勞工得不到「應得」的資源。首先提出「剝奪」這個概念的馬克思更認為,「剝奪」就是企業主透過控制生產要素所賺取的勞工的剩餘價值。當然,馬克思的概念顯然禁不住檢驗,因為同一群人、同一批生產工具(硬體),在不同領導者、不同制度(軟體)的運作之下,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經濟產出。對於這種經濟產出的差異,我們稱之為管理財。近代反資本主義者的左派經濟論述都知道馬克思的論述充滿漏洞,因此提出了「人權」的概念加以合理化。反資本主義者認為,人皆有人權,同時也有權力透過工作獲得一切足以滿足生活需求的資源,因此政府與資本家有「義務」供給勞工充分的生活資源。

人權是一種詮釋的結果。不論支持或者反對資本主義者都必須承認,這世界上從來沒有一條跨越時間與空間的人類的最低生存底線,人類集體的認知才是決定了社會運作的關鍵。這個「集體認知」是一種長期溝通、斡旋、抗衡、妥協,並由知識創造者加以抽象化、理論化,最後才會落實到各種社群與組織的實際運作。目前這種透過不斷擴大「人權」範疇,企圖達到某些政治目的之現象越來越激烈,彷彿只要揮舞人權大旗就無需經過論辯就得直接訴諸實踐,恐怕最終也難以達成最後的目標。當然,我們都希望企業能更重視員工的權益,但用政府強制力想改變企業行為恐怕並不容易。

近日瑞士一場對於最低薪資的公投也可視作這類現象的濫觴──只不過瑞士表決的最低工資高達新台幣十三萬六千元。最後瑞士人則以76%的比率否決這項提案,最關鍵的理由之一是:最低薪資將會壓抑瑞士的經濟實力並且拉高失業率。瑞士人知道,在全球化的前提之下,任何單一國家對於企業的開放與限制都會促使企業與資金流動,企業重視的是國與國的相對投資條件,除非有其他因素,否則長期一定會尋求更穩定更有利的生產基地。

從物質的角度來看,越南台商可能沒有給出比其他廠商更低的薪資條件,而這些台商如果真的打算撤資,越南勞工們甚至會陷入失業的窘境。勞工當然可以不幹,但廠商也不見得就會買單。當勞工認為自己從工作中賺取的財貨太少時會降低其接受一份低薪工作的意願(供給),但在整體供給仍過剩的情況下廠商可選擇不調漲薪資,甚至選擇在其他人力更便宜的地方生產。換言之,薪資條件終究建立於人力市場供需而非勞工的生活需求。以這個觀點來看,這些慘遭襲擊的越南台商或許稍微值得同情。

然而,越南勞工的不滿並不只來自於物質因素,主要是來自於精神因素。台灣是一個把歧視視作理所當然的國家,對外表、學歷、種族、家世與性取向的歧視都十分露骨,這種社會氛圍不僅影響了許多政府政策,同時也影響企業行為。台灣人對於白種人的迷戀以及對東南亞人的鄙視在國內屢見不鮮,到了國外仍把別人當作次等人種,日積月累下來自然充滿憤恨。在這次暴動中,韓國、日本與新加坡廠商受到的損害都相對較小,中國與台灣廠商受損相對更大,我認為並不是因為越南人分不清楚台灣廠與中國廠,而是他們對台灣廠與中國廠所累積的憤怒一樣深刻。說白一點,如果台灣人對待越南人的方式跟中國人對代越南人的方式差不多,那麼今天台灣廠被當作中國廠給砸了,則絲毫沒有什麼值得憐憫之處。如果真有什麼值得同情,應該是台商在面臨生死存亡之際時,能從政府手中得到的援助居然僅僅只是幾張「我是台灣人」貼紙吧。

延伸閱讀
越南暴動 世界工廠質變 辛翠玲
排華暴動越南致歉 允賠償提減稅呼籲「台灣朋友別走」
全球勞工串連 要速食店加薪
瑞士公投否決全球最優最低工資方案
公投決定最低薪資門檻 瑞士月薪13萬6冠全球

留言

  1. 即便越南民眾分得清楚中國人和台灣人,當他們看到工廠內陸幹人數比台幹多時,會覺得這是中資還是台資企業? 所以... 還是要貼貼紙 XD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

[影評]攻敵必救──你想二刷,是因為劇本太弱

《攻敵必救》(Miss Sloane, 又譯槍狂帝國、斯隆女士)是2016年的政治驚悚片。本片成本1300萬美金,最後票房300萬美金,屬於慘賠;IMDb拿到7.3分、爛番茄新鮮度71%,評價普普。本片女主角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除此以外沒有得到什麼重要獎項肯定。 對於這麼一部票房不佳、評價普普的電影,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寫評論,但從去年上映至今,我至少在我的FB上看過三個人強力推薦此片,認為此片是去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奧斯卡居然完全不提名真是太奇怪了云云。同時,也有許多人表明想二刷該片。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二刷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好了。這是一部劇本很差的電影,沒有入圍奧斯卡很正常。唯一可以討論的,可能是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但她也提名金球獎了),其他大獎根本想都不用想。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差,但是劇本有很嚴重的硬傷,本片導演也完全無法挽救。到底《攻敵必救》有哪些硬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