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劉克襄先生,糾纏蘭嶼的惡靈不是7-11,而是你的傲慢

我對劉克襄的好感自從2012年之後就降到谷底。當時鬍鬚張醞釀漲價,劉克襄在〈我想吃便宜的滷肉飯〉中說:「滷肉飯只是以滷汁和碎肉澆在白飯」,讓我驚訝於一個成天在談人文精神的作家居然絲毫沒有文創的概念,這大概是世界上最諷刺的事情之一。近日劉克襄又有驚人的言論,他在自己臉書上發表了一篇〈蘭嶼適合小七嗎〉,認為7-11即將進入蘭嶼將破壞蘭嶼的傳統文化,是「漢人帶給蘭嶼的另一個惡靈」──這無疑是種傲慢的想法。

經濟向來是影響文化的最大要素之一,而一個區域之經濟模式形成,除了與天然資源息息相關以外,同時也與人口規模以及貿易形態有關。蘭嶼是座臨近台灣的小島,人口僅5000人,目前除了小規模的農業與漁業以外,同時也仰賴來自台灣充沛的物質資源以及觀光收入。某種程度上,劉克襄沒說錯。蘭嶼如果逐步轉變成現代文化,一方面除了會失去其人文特殊性,另一方面也會降低其觀光價值。然而,我們應該這麼反問劉克襄:為什麼蘭嶼人應該要為了某些台灣人心中期待的桃花源,而維持過去傳統的生活模式呢?

台灣前陣子很流行「台灣人的命運由台灣人自己決定」這句話,用相同的邏輯來看就是「蘭嶼人的命運由蘭嶼人自己決定」。從歷史的角度看來,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完全不受其他國家的影響以「全然自主」,例如台灣島上最早的原住民就被中國移民驅趕到山區生活,更逐漸失去對這塊島的主導權;直到現在,台灣除了在政經上受美國與中國影響外,生活文化還受日本影響,是塊複雜的島嶼。真正的關鍵是「選擇」。任何民族與國家都歷經過各種政治思想的轉移、經濟模式的變革以及生活模式的創新,其於每一個當下所形成的樣貌,都是一種選擇的結果。選擇,就是我們談「自決」的真正精神。

蘭嶼之於台灣,正如同台灣之於中國、沖繩之於日本、蘇格蘭之於英格蘭。從歷史的角度看來,沒有任何鄰近大國的小島能避免來自大國的文化衝擊;即使島國能擁有獨立的政治、經濟或者語言體系,長期而言受地緣政治的影響仍深。這種政經文化上的衝擊,基本上可以視作一種自然現象,是外在因素;外在因素可能促使某些內部因素產生質變,但不必然是趨同或者趨異。最終之樣貌,仍是內部因素衡量過各種外部因素的選擇結果。

7-11便利商店進入蘭嶼自然是一種文化衝擊,但問題是:決定是否要接受便利商店、接受這套經濟模式的主體,應當是蘭嶼人而不是台灣本島人,當然更不是政治家、作家或者研究蘭嶼的民族學者。如果蘭嶼人認為7-11能帶來更方便的生活,那麼7-11自然會在蘭嶼過得很好;如果蘭嶼人認為7-11違反了他們的生活模式或者更深層的信仰,7-11最後也只得退出蘭嶼市場。劉克襄懷疑7-11是否能以企業公益的角度融入達悟族的生活,但事實上是:當7-11能替蘭嶼島上的達悟族人創造更多便利性時,本身就已經融入了達悟族的生活──而便利性,就是島民的公共利益。

劉克襄反核的立場向來堅定,他同時強烈反對台灣人在缺乏充分溝通的情況下,將核廢料送到蘭嶼。沒錯,蘭嶼人應該有權力決定該如何過生活、有權力決定要不要接受一套新的經濟模式。蘭嶼人看著來自台灣的都市人過著富裕便利的生活,聽著這些人告訴他們:你們應當開放或者不開放土地埋放核廢料、應當捕獵或者不捕獵某些海味、應該接受或者不接受便利商店。埋放核廢料與捕獵保育類生物,都將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長期傷害,或許非得採取強制力不可;但我實在不知道任何台灣人有什麼資格要求蘭嶼人非得保留過去的漁獵經濟,只為了這些人期待他們心中的香格里拉永存。不論蘭嶼人想改變或者不想改變傳統的生活模式、想保留或者不想保留美麗的漁舟文化,都應當基於蘭嶼人對未來的期待。

如果真有一種亡靈不斷糾纏著蘭嶼,那絕非劉克襄口中的物質主義,而是來自台灣本島人無視於蘭嶼居民自由意識的狂妄與傲慢。

延伸閱讀

從鬍鬚張與黃湘怡看台灣市場機制

留言

  1. 我認為劉的說法是一種身為優勢文化的漢人和身處在消費社會底下的人所做的反省,更重要的是對有權力者的呼籲,並非是傲慢的幫他們做選擇。

    (蘭嶼的文史工作者也是蘭嶼人阿,但他們好像不支持小七進駐蘭嶼耶)

    個人認為,格主對於市場機制過於樂觀,相信市場必然會自動化解問題並帶給居民利益。

    回覆刪除
    回覆
    1. 文明的本質是什麼?
      人們又在追求什麼?
      當會使用電力之後,就不會想過沒電的生活。
      為什麼?其實在地人渴望的不是保留傳統,而是...
      不能說太白,剩下讓你填空吧。

      刪除
  2. 1)「xx人的命運由xx人自己決定」
    2) 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完全不受其他國家的影響以「全然自主」

    看到矛盾了嗎? 分開看, 這兩句話都對, 但合在一起看就矛盾了. 雖矛盾, 卻也更忠實描繪出現實情況, 這才是難題.

    不用到國家這樣的層級, 縮小看, 任何一塊小地方 (甚至再縮小到公司行號甚至家庭), "自主" 這個詞又是什麼意義?

    通常, 任何一個範圍的時空之內, 當家做主的, 或者推動實質改變的, 不是 '聲音' 大, 就是 '拳頭' 大. (當然也有兩者皆是的). '少數服從多數, 多數尊重少數' 的真民主, 又在何時何地實現過? 所以 '自主' 只是個概念, 而從未、也無法落實.

    況且, 任何一個團體中, 到底哪些人該扮演 '大腦' 的角色, 也是個大哉問. 再者, 對這個議題而言, 我們該如何定義這個 '團體' 的規模? 中華民國台灣? 還是蘭嶼島本身?

    蘭嶼, 何曾辦過實質有效的 '公投', 以決定他們要不要機場、要不要核廢料場、要不要7-11, 和其他東西? 又, 那些要把新事物丟到他們家的人, 有沒有告訴過他們, 這些相對陌生的東西, 會帶來什麼影響? 蘭嶼居民, 又有多大的力量可以 '自主'?

    (喔, 順帶一提, 面對服貿, 或者類似的事, 台灣人民自主了嗎?)

    真正的關鍵, 不是「選擇」, 選擇其實相對簡單, 難的是誰來承擔每個選擇的後果 (想一下安隆). 所以, 針對每個重要的決定, 我們應該看清楚: 下決定和承擔後果的是不是相同的人? 如果不是, 那就應該大聲阻止, 不管那個選擇是什麼.

    (下決定的當權者, 不總是口口聲聲說服貿是 '為大家好' 嗎? ... )

    回覆刪除
  3. 確實-4可以給居民帶來便利,但是,同樣的也給了遊客便利,可以預見最後台灣遊客光顧-4的數量超過於蘭嶼居民的數量,因為日常生活用品在蘭嶼農會超市有更廉價的選擇,相信蘭嶼居民會去農會遠超過於-4;但是...-4之所以成功並非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而是一種便利文化,這種文化所帶來的後果僅止於「便利」二字嗎?
    -4的思樂冰會不會對小朋友產生無法抗拒的吸引力?要知道蘭嶼島的居民文化本來是沒有貨幣的,換取貨幣必須透過和外界的交流,也就是進行觀光商業行為,除了民宿外與到台灣島工作外,大概就是以自然資源換取貨幣(砍樹作雕刻小船),再把換取的貨幣到本來不存在的-4進行消費!?有能力也就算了,小孩子喝思樂冰算是享受便利?還是被便利的物質文化洗腦?這就要請蘭嶼的居民自己想想看了......
    再者,如果-4的消費對象是蘭嶼島的居民,我們外人無從置喙,但是便利商店吸引的外面遊客,其消費所衍生的利潤是財團拿走還是島民享有?消費行為所衍伸的垃圾是誰在消化!?蘭嶼島的掩埋場滿了之後呢?再開一個掩埋場?當蘭嶼島的垃圾超出乘載量,觀光產業還能蓬勃發展?
    我們確實無權置喙蘭嶼島民的選擇,但我們實在憂心便利商店文化進入後所帶來的影響!
    消費行為的改變與垃圾問題的解決,是需要大家共同思考面對的課題!

    回覆刪除
  4. 我很贊成 蘭嶼人的命運由蘭嶼人自己決定
    我認識的蘭嶼朋友 大多反對小七進入蘭嶼 或許我認識的只是少數人也說不定
    但是 小七有尊重過 徵詢過蘭嶼人的意見 才決定是否進入蘭嶼嗎?

    或許 對小七而言 ,只要程序合法只好
    台東縣政府 目前也透過修法的程序 希望合法地在蘭嶼 大舉開發

    對於蘭嶼人 而言,他們抗拒不了 這些合法的行動
    即使是大多數的蘭嶼人 反對,相信也阻擋不了
    這才是問題所在!

    所謂的 蘭嶼人的命運由蘭嶼人自己決定
    從來不存在過
    蘭嶼未來只是由 政府 及 財團決定的.

    回覆刪除
  5. 原本我的看法與作者相同。嗯,直到我看到垃圾場的部分。也許這真的是個對蘭嶼人比較麻煩的部分。

    至於消費習慣的改變,如果真的討厭的話,正確的做法不該是拒絕 7-11 。而是像英國一樣開徵糖稅,垃圾食物稅之類的。

    回覆刪除
  6. "來自台灣本島人無視於蘭嶼居民自由意識的狂妄與傲慢。"

    核廢料存放,和 -4 之於蘭嶼的確是兩回事,但版主以 "自主權" 為出發點,真是大錯特錯。

    因為我們都知道蘭嶼人從無自主權來決定核廢料的擺放。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

[影評]攻敵必救──你想二刷,是因為劇本太弱

《攻敵必救》(Miss Sloane, 又譯槍狂帝國、斯隆女士)是2016年的政治驚悚片。本片成本1300萬美金,最後票房300萬美金,屬於慘賠;IMDb拿到7.3分、爛番茄新鮮度71%,評價普普。本片女主角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除此以外沒有得到什麼重要獎項肯定。 對於這麼一部票房不佳、評價普普的電影,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寫評論,但從去年上映至今,我至少在我的FB上看過三個人強力推薦此片,認為此片是去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奧斯卡居然完全不提名真是太奇怪了云云。同時,也有許多人表明想二刷該片。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二刷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好了。這是一部劇本很差的電影,沒有入圍奧斯卡很正常。唯一可以討論的,可能是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但她也提名金球獎了),其他大獎根本想都不用想。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差,但是劇本有很嚴重的硬傷,本片導演也完全無法挽救。到底《攻敵必救》有哪些硬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