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管理]員工們,你該對誰忠誠?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的〈忠誠度高?工作能力強?哪一個比較重要〉直指企業首重員工忠誠度,特別是遇到接班、升遷等職務調動時,都寧可選擇忠誠而非能力。然而,戴勝益雖然言之鑿鑿,但這套「忠大於才」的論述卻時常難以讓員工心服。台灣企業在處理員工忠誠度的議題時,為何總引發爭議呢?

讓我們先從忠誠的定義看起。戴勝益對忠誠度下的定義是「忠誠度不是個人崇拜、對上司的愚忠,而是道德感、來自社會認同的價值觀」,但這句話本身就有很大的邏輯問題。「組織忠誠度」(organizational loyalty)這個議題在西方管理學界也備受重視,其內容指的是「員工對組織文化與價值觀的認同」,但這個組織的價值觀可以不等於道德感或者社會價值觀。我在〈相信我,A&F最後還是會活得很好。〉談過,A&F(Abercrombie & Fitch)違反了美國主流的反歧視精神卻仍成為流行品牌,顯示企業文化的關鍵在於「是否契合目標客群的價值觀」,而非「契合當代之道德認知」。由此可知,組織忠誠度應該是一種個人對組織文化的認同,並主動發起對組織有利的行動。

然而,在實際執行上,多數台灣企業談的「忠誠」,終究是一種陳腐僵化的封建式愚忠。

第一,多數台灣企業只想將組織文化強行灌輸給員工。多數台灣企業並不重視員工本身的特質以及價值觀,甄選員工過程輕率馬虎,即使員工滿意度低、離職率高,這些陳腐的企業也不會檢討本身的篩選機制。一流的企業,特別是一流的歐美企業,都有相當細膩的甄選過程。這些企業重視面試,並嚴格評估每一位求職者的個性與特質,只選擇與自身企業文化契合的人才。說到底,這就是個有沒有把員工當成具有獨立思考、個別情感的人的問題。

第二,多數台灣企業誤把對個人的忠誠當作對組織的忠誠。戴勝益董事長說對了,「忠誠度不是個人崇拜」,但台灣企業的實際運作上卻時常將兩者混為一談,以至於「員工忠誠度」變成一種篇頗地對於企業主的「盲忠」。華人企業之所以有這種現象,與「企業所有權經營權不分」有很大關聯;當狹隘的個人價值觀變成企業價值核心時,就很容易流於企業主個人意志超越一切的人治社會。

第三,台灣企業時常把裙帶關係視作忠誠度的隱藏指標。員工的組織忠誠度對於管理階層而言之所以重要,最大的原因在於:企業無法承受過多的監督成本,同時也無法承受員工偏差行為(employee deviant behavior)帶來的損失。因此,企業授權(empower)員工、員工忠於企業,是建構於彼此互信基礎上的正回饋機制(positive feedback)──這個機制能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換言之,信任(trust)是關鍵。企業主傾向相信自己的親朋好友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台灣許多企業主往往過度信任這些親信,無視其偏差行為對組織帶來的破壞。

可怕的是,以上三件事情時常同時發生。許多台灣企業主習慣用一種完全沒有邏輯、充滿個人情緒的人治手法管理組織。他們只拔擢親信,並把其他員工當成應該完全服從自己命令的工具。他們總喜歡用「忠誠」合理化一切,認為員工提出批評是種忤逆、員工主動離職是種背叛,宛如自己是雄踞一方的諸侯王。這也就是為什麼台灣企業的員工們厭惡主管大談忠誠度。

企業是人的集合。企業的核心如果是個人,當這個人消失的時候,企業就垮了;企業的核心如果是信念,就會吸引更多具有相同信念的人加入,因而越發茁壯。任何企業主在談組織忠誠度之前最好先想問問自己:我期待員工效忠的對象是某種價值觀,還是某個人。要讓一個人行為有序,得先從確立文化跟價值觀開始。組織企業自然也是如此。

延伸閱讀

留言

  1. 幾個難題:

    1. 員工的道德難以評估, 很難或不可能納入有效的管理. 最終還是像學校打操行成績那樣 -- 憑印象. 那就還是人治, 而不能制度化. 不能制度化便不用扯到企業文化或是管理, 因為那有太大的成分是個人好惡.

    2. 誰去評估老闆的道德? 若不幸老闆道德很差, 怎辦? 涼拌. 連社會上的罷免法都窒礙難行了, 更何況是階級分明、絲毫不講民主的企業.

    3. 老闆和員工, 是否有真實對話的可能? 若沒有真實誠懇的雙向互動, "忠誠" 是什麼意思?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

[影評]攻敵必救──你想二刷,是因為劇本太弱

《攻敵必救》(Miss Sloane, 又譯槍狂帝國、斯隆女士)是2016年的政治驚悚片。本片成本1300萬美金,最後票房300萬美金,屬於慘賠;IMDb拿到7.3分、爛番茄新鮮度71%,評價普普。本片女主角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除此以外沒有得到什麼重要獎項肯定。 對於這麼一部票房不佳、評價普普的電影,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寫評論,但從去年上映至今,我至少在我的FB上看過三個人強力推薦此片,認為此片是去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奧斯卡居然完全不提名真是太奇怪了云云。同時,也有許多人表明想二刷該片。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二刷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好了。這是一部劇本很差的電影,沒有入圍奧斯卡很正常。唯一可以討論的,可能是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但她也提名金球獎了),其他大獎根本想都不用想。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差,但是劇本有很嚴重的硬傷,本片導演也完全無法挽救。到底《攻敵必救》有哪些硬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