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不如,廢除博愛座吧?

博愛座制度是台灣人的驕傲,同時更是台灣人敦厚和善的象徵。

然而,我們在捷運或者公車上很容易聽到類似對話:「那個空位是博愛座耶,不要坐啦!」有一次我甚至看到兩位國小學生站在空著的博愛座前不坐下,兩個人互相笑鬧,說著:「你是老人,你去坐啦!」什麼時候博愛座等於老人座了,更嚴重的是,什麼時候連「孺子」都會對「坐博愛座」這件事情感到遲疑?我們禮讓博愛座,到底是基於一種敦厚和善的大愛,還是一種社會制約的恐懼反應?

日前一段放在YouTube上的影片〈又一個霸占博愛座的?〉指出,除了能清晰辨認的老弱婦孺之外,仍有許多具有「隱形需求」的乘客需要博愛座。隱形需求太廣泛了,例如懷孕初期的婦女、例如關節有舊傷無法久站的乘客、甚至例如重感冒而全身無力,你跟我都可能具有隱形需求。然而,我們面對老弱婦孺時的溫柔,卻不施於這些隱形需求的乘客上。是的,當我們區辨出某些人值得受到額外照護的時候,同時也隱含著其他人不值得多得到照護。

台灣人擅長分類,老弱婦孺或者不是老弱婦孺、白人或者非白人、異性戀或者同性戀,我們分類並在人身上貼著標籤,接著做出反應。我們從不人格分裂,即使我們皺著眉頭誇大地拿起手機拍著坐在博愛座上的剛懷孕的婦女、即使我們看著電視上的三流藝人刻意操著口音稱所有東南亞新住民為「瑪麗亞」、即使我們說出「同性戀婚姻是破壞婚姻價值的元兇」卻無視目前正在破壞婚姻價值的人全都是異性戀。我們口說溫柔,卻行殘酷;我們口說愛,卻行憎恨。真正的愛與敦厚,不因為任何僵化的客觀條件而固著;我們應當看見的是本質,並在看見本質之前保持對世界的寬容。

但我們禮讓的,其實只是「薄愛座」。

憐憫是一種慈悲,但也可能是一種傲慢;「我看見你的需求,我願意滿足你的需求」是一種慈悲,「你比我劣等,所以我不想使用你的東西」則是一種傲慢。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老弱婦孺」都不願意坐在博愛座上,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尊,沒有人想被當成是「劣等人種」。某一次,我曾經在座位沒滿捷運上,看著一位老先生選擇坐了淺藍色的普通座位,身邊的朋友立刻傾身悄悄對我說:「他不坐在博愛座上的話,之後上車的人如果不是老弱婦孺就不能坐了,他應該要替人著想才對。」這句話乍聽之下有點道理,但仔細想想,為什麼車廂很空,老人還得坐博愛座才算是「替人著想」呢?

顯性歧視是刀是針,隱性歧視則是笑裡藏刀、綿裡藏針,讓人連痛都不能喊出聲,還得點頭微笑、連口稱謝。帶有隱性歧視的博愛座制度,恐怕不比顯性歧視的制度好多少。我們可以給你們設制一個深藍色座位,但你們不准坐我們的淺藍色座位。我相信台灣的博愛座制度在當時那個年代立意甚好,但時代至今,我相信我們應該往下一個階段前進。台灣真的還需要博愛座嗎?我的意思是:如果台灣人真的覺得自己比其他國家人民都更加溫柔敦厚,那麼我們看著每一個位置都應該是博愛座,那麼又何必需要設置博愛座?

社會制度總是如此,一旦空留形體、不存靈魂的時候,就會讓人無比難受。說穿了,當博愛座變成一種無形的社會規範時,就不再有愛。現在的台灣是否成熟到足以看清「博愛」的本質、能將陌生人的需求放在心中考量,我認為是一個觀察一個社會是否夠文明的標準──然而,只要博愛座制度存在一天,我們就永遠會被這個社會規範限制視野,看不清楚事實。我們是該自我檢測了,但台灣人,你準備好拒絕博愛座制度,挑戰成為真正的文明社會了嗎?

我們不如,廢除博愛座吧?

延伸閱讀
又一個霸占博愛座的?

留言

  1. 人們對未知的事情會有恐懼
    現行的博愛座制度立意良好,利大於弊
    萬一取消博愛座制度之後
    久而久之沒有人願意讓座了該怎麼辦
    我不期待台灣人有大愛
    至少在我眼裡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既然現行的博愛座制度利大於弊
    那不如就保留吧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攻敵必救──你想二刷,是因為劇本太弱

《攻敵必救》(Miss Sloane, 又譯槍狂帝國、斯隆女士)是2016年的政治驚悚片。本片成本1300萬美金,最後票房300萬美金,屬於慘賠;IMDb拿到7.3分、爛番茄新鮮度71%,評價普普。本片女主角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除此以外沒有得到什麼重要獎項肯定。 對於這麼一部票房不佳、評價普普的電影,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寫評論,但從去年上映至今,我至少在我的FB上看過三個人強力推薦此片,認為此片是去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奧斯卡居然完全不提名真是太奇怪了云云。同時,也有許多人表明想二刷該片。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二刷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好了。這是一部劇本很差的電影,沒有入圍奧斯卡很正常。唯一可以討論的,可能是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但她也提名金球獎了),其他大獎根本想都不用想。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差,但是劇本有很嚴重的硬傷,本片導演也完全無法挽救。到底《攻敵必救》有哪些硬傷呢?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