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再見,投機者黎智英

黎智英掌舵壹傳媒長達25年,在這次香港的民主抗爭「雨傘運動」後交出大印。許多人覺得可惜,認為黎智英是當今華人世界最敢對抗權威的媒體人,沒想到仍得對中國這個政治強權低頭;也有人認為黎智英本來就是利益至上的商人,本來就犯不著得罪中國政府,這次不過是藉機退出前線,未來還有運作的空間。我認為以上兩種說法都對,但我更認為,媒體人與商人這兩種面向都還只是表象,黎智英的本質其實是投機者──順應時勢、投其時機,敢狠狠賭一把的趨勢觀察家。黎智英是個偉大的投機者,他所追逐的趨勢從來都是大趨勢。

讓我們做個假設。如果黎智英只是因為受到中國壓迫,短期內先從壹傳媒的董事長一職退下,爾後還會伺機再起,那麼這件事情就算是小事。但如果黎智英是因為觀察到了某個重大趨勢轉折,一面趁著這次雨傘運動營造自己自由鬥士的形象,一面順著情勢辭去董座,從此不再回媒體業,那麼問題可就大了。黎智英看出的「重大趨勢轉折」,很可能就是中國將持續強化政治控制力。

中國「政左經右」的發展路線已經持續了十幾年,隨著自由經濟帶來了快速成長,中國社會逐漸產生一種「土豪心態」,不斷依靠物質填補匱乏感與不安全感。然而,物質慾望過度滿足之後還是會帶動精神需求,例如對於知識的熱情,甚至是對自由的渴望。長期而言,「政左經右」這種人格分裂似的平衡一定會崩壞,只是我們都不知道平衡崩壞之後的中國,會往哪個方向走。然而,中國政府顯然並不想看到這種結果。為了制衡影響力日漸增長且無可逆轉的經濟力量,中國政府能選擇的手段只剩下「擴大政治控制力」。

中國政府一定會強化社會控制,最大的關鍵在於:中國經濟成長率已經開始下滑。高度經濟成長會帶來很強的消費信心與企業投資意願,這將抵消很多實質的匱乏以及困境,例如管理能力普遍低落、企業創新不足以及貧富差距擴大;這些問題是歷史上所有政治模式都無法強渡關山的燙手山芋,一個國家的經濟富裕程度,最終還是得回歸到文化素養以及人民的思想基模上。中國意識到了開放經濟是條無法回頭的道路,特別是決定資源流動效率的金融業,一旦更大規模開放之後,政府總有一天會遇到企業反過頭壓制政府的窘況。

要控制人民行為最快的方式,就是控制其言論與思想。這邏輯太過淺顯易懂,以至於歷史上所有的專制政府都這麼做,而且還屢試不爽。身為香港自由派媒體的代表人物,黎智英哪可能不知道自己一定會先被拿來開刀。此時黎智英不只遭遇政治上的變動,就連平面刊物的銷售量也受到內容數位化的沖擊而下滑。中國政經分裂使政府決意擴權是外患,網路時代衝擊實體出版市場是內憂,在雙重趨勢帶動的不利之下,趨勢眼光精準的黎智英此時選擇裸退,並不叫人意外。與其說黎智英是為了中國政府而撤手壹傳媒,倒不如說是這個大時代的趨勢迫使黎智英得另尋樂園。

黎智英退出壹傳媒,對台灣而言有什麼啟示呢?

首先,中國對台灣媒體的影響力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暫且不說黎智英被迫離開壹傳媒這種極端模式,當台灣與中國的產業鏈越來越密切的時候,自然會有越來越多企業以及媒體知道不能得罪金主──換言之,經濟的力量本身就會促使企業往利潤走,至於背後的政治價值是什麼,企業往往不在乎、也管不了。我們甚至不用去想像未來會怎樣,光是現在就已經有些台灣媒體相當親中,這以後只會變成常態。

其次,中國幾乎無視國際以及台灣人的反應強加鎮壓香港的異議份子,顯示中國已經有相當強的自信。香港是台灣前哨,「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絕對不會只是空話。中國深信,經濟自由化的趨勢對香港長期不利,香港的政治籌碼將隨其經濟僵局而越來越少,因此就敢大刀闊斧硬幹。台灣比香港好一些,例如土地大了些、有自己的民選政府、有完整產業鏈、製造業發達等,但其實也沒好太多。我認為中國現在也抱持長期必勝的眼光看待台灣,這使中國採取的所有對台策略都顯得有恃無恐。

壹傳媒這25年來風風雨雨,雖然曾經攪亂政經演藝一池春水,但沉澱過後,我仍認為其看似無良失德的扒糞揭弊作風仍有相當大的價值與貢獻。不管你認不認同我,但不要告訴我你沒有看到──媒體,就應該是這樣的存在,不是嗎?黎智英離開壹傳媒之後,我們可以觀察蘋果日報與壹周刊的報導取向與風格是否會有變化,這些變化,很可能就是未來台灣傳媒業的趨勢。讓我們拭目以待,人稱「肥佬黎」的黎智英,下一步會如何走、眼光是否犀利依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攻敵必救──你想二刷,是因為劇本太弱

《攻敵必救》(Miss Sloane, 又譯槍狂帝國、斯隆女士)是2016年的政治驚悚片。本片成本1300萬美金,最後票房300萬美金,屬於慘賠;IMDb拿到7.3分、爛番茄新鮮度71%,評價普普。本片女主角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除此以外沒有得到什麼重要獎項肯定。 對於這麼一部票房不佳、評價普普的電影,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寫評論,但從去年上映至今,我至少在我的FB上看過三個人強力推薦此片,認為此片是去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奧斯卡居然完全不提名真是太奇怪了云云。同時,也有許多人表明想二刷該片。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二刷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好了。這是一部劇本很差的電影,沒有入圍奧斯卡很正常。唯一可以討論的,可能是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但她也提名金球獎了),其他大獎根本想都不用想。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差,但是劇本有很嚴重的硬傷,本片導演也完全無法挽救。到底《攻敵必救》有哪些硬傷呢?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