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管理]《魔球》──「大數據」是萬靈丹還是難打的變化球?

《魔球》(Moneyball)是2011年的劇情片。這部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同時也為真人真事。本片在第69屆金球獎獲得4項提名、第84屆的奧斯卡獲得6項提名,2015年在IMDb維持7.6分高分,爛番茄指數也仍有95%的新鮮度,可以說是2011年最值得一看的電影之一。

本片描述比利比恩(Billy Beane, 布萊德彼特飾演)在結束球員生涯之後,投身於球探,之後晉升為奧克蘭運動家隊的球團總經理,帶領球隊贏得勝利的故事。奧克蘭運動家隊當實面臨的問題是:球團經費不足,只得以有限經費運籌帷幄,在一連串交換球員的過程中組成成本最低、實力最強的球隊。比利決定揚棄過去球探慣用的以質性資料為優先的調查法,純以比賽數據作為甄選球員的衡量基準。他甚至不惜逼退隊上的總球探,只為了貫徹其理念。2002年,奧克蘭運動家隊成為大聯盟史上第一隻連續20勝的球隊,但可惜的是卻沒奪下總冠軍;2004年,波士頓紅襪隊採用了比利的方式,成功奪下世界大賽冠軍。


《魔球》是一部具有時代意義的電影,特別是對於統計數據量化研究。2000年的時候,量化研究早就成為美國學術界的主流,特別是傳統上被認為是「社會科學」的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以及管理學等,紛紛以量化研究強化自身理論,使自己更靠近「科學」。但統計量化在商業運作上仍非顯學,除了少數企業或者少數產業認真看待統計資訊以外,多數企業與產業還是習慣於傳統的研究方式。奧克蘭運動家隊與波士頓紅襪隊的成功當然可以視作是量化模型的勝利,但這個問題真的這麼簡單嗎?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2002年,奧克蘭運動家隊董事會所遭遇的困境當中。總經理比利下定決心採用一個大家都沒有採用過的評估方式甄選球員,而這個新方法與過去評估模型所得到的結論天差地別──新、舊評估方式得到的結果不同,這是最重要的關鍵。如果新方式與舊方式得到的結論差不多,我們還可以將新方式視作是舊方式的補充、延伸或者改良,表示兩者能夠並存;然而,當兩者結果相異甚大時,就表示要不你就用舊方式選、要不你就改成新方式。舊系統與新系統、總球探與總經理,你要選哪一個?

當我們談到「評估生產要素的機制」時,許多管理者往往會直覺地認為:這種系統性的東西,反正同業怎麼做我們就怎麼作,大致上錯不到哪裡去。事實上,當一個產業越穩定、技術越成熟的時候,評估機制或者評估系統就會越趨同。

以美國大聯盟而言,過去各隊都採取「球探制」,除了觀察球員實際表現之外,更會針對其人格、價值觀以及明星氣質做整合性的考量。球探的評估方式,是以抽象的質性(qualitative)資料為主再搭配量化(quantitaive)資料為輔做為衡量。我們應該先理解的是:為什麼球探不把「球員在球場上的數值」當作是最重要且唯一的資訊?

第一,球探必須維繫團隊氣氛

棒球是團隊運動,一群優秀的球員不等於是一個優秀的團隊。球員的人格、信念、價值觀與社會性是否互相契合,是最為關鍵的問題。從執行面上看來,既有的球隊成員已經與團隊氣氛密不可分,要如何在增加新戰力、新元素的同時,還能維持團隊的良好運作,就是球探的任務。

第二,球探必須考慮球隊利潤

職業球隊不是只靠贏得比賽賺錢,明星球員帶來的經濟效益更大。職業運動的本質其實是「表演」,球員的外表、個性,與其球技、球風都一樣,都是吸引觀眾目光的要素。對於球探而言,他除了必須考慮球隊的勝利之外,同時也必須衡量每一位球員綜合性的明星特質,才能帶來更多觀眾、帶動更高的利潤。

第三,球探要能預測球員職涯

球員的過去表現不代表未來表現,從年輕新秀中發掘一流球員,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說穿了,哪有人說得準一個18歲年輕球員接下來10年到15年的職涯表現?就算是在職業隊打滾了三、五年以上的資深球員,都可能在簽約之後,突然進入顛峰期或者受傷休賽。「預測」很困難,要考慮的變數非常多,而且絕大多數情況下無法從過去表現推出結論,這也就是為什麼「球探的經驗」很重要。



比利決定純看球員過去在球場上的數據,某種程度上就是在挑戰傳統球探。球探的「經驗」真的可靠嗎?當我們選擇一位球員、拒絕另一位球員的時候,背後真的有穩定的價值系統支持嗎?而這其實就是量化分析人員的核心思考:

1.該觀察與測量那些因素(獨變項),才能反應想改善或控制的目標(依變項)?
2.該如何明確定義每一個因素,才能持續修正預測模型、同時複製到其他的個案上。

在《魔球》中,我們看到的是嶄新量化模型對於傳統質性模式的挑戰與衝突,但事實上,好的量化分析人員還會這麼思考:

3.該如何衡量人類認知的動態性與不穩定性?該如何找到更多看似不可衡量的因素,並成功定義與衡量這些因素?

換言之,新方式不應該只是對舊方式的反動,應該是一種整合,只是當時的比利還沒有考慮到這麼多。以組織決策而言,比利的做法不只是「改變評估球員機制」這麼簡單的小調整,而是會衝擊組織結構甚至球隊團隊文化的大變革。奧克蘭運動家隊的董事會在面臨球隊績效不振、明星球員被高薪挖角的窘境下,放手讓比利採用完全反傳統的甄選模式,只能說是不得不然的做法。結果很「好」,但比利設計的系統真的「對」嗎?或者董事會的決策真的「對」嗎?對此我持保留態度。

2013年,「大數據」 (Big Data)這個詞彙突然竄起,數據科學一下子成了實務界的顯學,各產業與各企業紛紛引進數據研究。然而,2002年奧克蘭運動家隊董事會的難題仍讓2015年各個企業主疑惑:我們該怎樣用這些數據?這些數據可以怎麼樣幫助我們設計出新系統、良好地控制組織運作?《魔球》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或許是:量化是靈丹,但絕不是萬靈丹。別忘了所有系統──包含量化分析──都是工具,嘗試使用新工具是好事情,但如果新工具真的無法完全取代舊工具的時候,請記得交錯使用。


延伸閱讀
[管理]《瓦力》──當星際戰艦不聽總司令的話....
[管理]《復仇者聯盟》──鋼鐵人幹嘛讓美國隊長當隊長?
[管理]從世界棒球經典賽黃牛票看訂價(Pricing)問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評]親愛的──沒有人錯了,每個人都痛了

《親愛的》是2014年一部由中國與香港合拍,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劇情片。本片票房表現不俗,在中國創下3.4億人民幣佳績;在各大電影獎中雖然並未拿下驚人的成績,但女主角趙薇的表現卻令觀眾以及影評印象深刻。 就技術而言,《親愛的》只能說是中上水準。還不錯的劇本、還不錯的導演、水準以上的演員,但整體而言並不突出。我對《親愛的》的簡評是:配角太多、支線太多、設計太多、狗血太多、哭戲太多,觀影當下很容易因為演員們爆發性的演技而感動,但情緒太滿,看完以後反而失了餘味、失了後勁。但《親愛的》仍屬強悍,強悍的地方在於,這個故事幾乎是真人實事,當電影最後,導演陳可辛將這個故事中的真實原型搬出來給觀眾看的時候,還有哪個人能不為之動容? 圖、田文軍(黃渤飾演)差一點就趕上被誘拐的兒子所搭的火車。

[影評]鳥人(Birdman)──不管有多鳥,你都是個人!

《鳥人》(Birdman)無疑地是2014年最受注目的電影,在金球獎獲得七項提名、兩座大獎,在奧斯卡獎中也榮獲九項提名,提名數為本年度之冠。從電影技術面看來,《鳥人》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這些嘗試對於大型電影獎例如奧斯卡而言相當討喜;從主題看來,本片討論的「自我認同」更是主流到不行。不管編劇與導演有心或者無意,《鳥人》都注定成為今年影展上的話題。 圖、男主角雷根在紐約街頭彷彿展開雙翼。這是預告片中最誤導觀眾的一幕。 設計精巧的超長鏡頭 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無疑地有盛大的野心。雖然這部電影採用的技術並不具太大實驗性,然而阿利安卓說故事的方式仍讓人相當驚喜──他幾乎不分鏡、幾乎全片一鏡到底,採取帶有高度流動性的長鏡頭處理完絕大多數劇情。當我們談到「長鏡頭」的時候,多數台灣觀眾可能最先想到的是蔡明亮與王家衛,一種偏向靜態的長鏡頭。例如當導演採用長鏡頭表現演員的情緒轉折時,只要把鏡頭對著演員,剩下的就是讓演員發揮控制各種臉部肌肉的技巧以傳遞情感。這種靜態的、強調演員臉部表情的長鏡頭並不罕見,演員能發揮高水準演技的內心戲,幾乎都得靠長鏡頭才得以實現。

[影評]攻敵必救──你想二刷,是因為劇本太弱

《攻敵必救》(Miss Sloane, 又譯槍狂帝國、斯隆女士)是2016年的政治驚悚片。本片成本1300萬美金,最後票房300萬美金,屬於慘賠;IMDb拿到7.3分、爛番茄新鮮度71%,評價普普。本片女主角潔西卡崔絲坦(Jessica Chastain)提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除此以外沒有得到什麼重要獎項肯定。 對於這麼一部票房不佳、評價普普的電影,其實我沒有太大興趣寫評論,但從去年上映至今,我至少在我的FB上看過三個人強力推薦此片,認為此片是去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奧斯卡居然完全不提名真是太奇怪了云云。同時,也有許多人表明想二刷該片。 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二刷呢?這是個有趣問題。 先說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好了。這是一部劇本很差的電影,沒有入圍奧斯卡很正常。唯一可以討論的,可能是最佳女主角這個獎項(但她也提名金球獎了),其他大獎根本想都不用想。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並不差,但是劇本有很嚴重的硬傷,本片導演也完全無法挽救。到底《攻敵必救》有哪些硬傷呢?